试论青少年的自杀及其预防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4)02-0019-05
      一、自杀及其危害
    1.当代危机干预研究认为,自杀是一种试图以自己的生命解决生存意义问题的行为。自杀者有正常人,也有精神异常的人,如精神分裂症、各种抑郁症、酒精中毒、人格障碍等。在病理性激情、幻觉或妄想影响下都会产生自杀行为。据国外统计在不明原因的自杀者中,约有半数是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约10%-15%的自杀者患有原发性精神疾病。
    2.自杀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遭遇严重挫折,仰天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以为自己有盖世之才,撼山之勇,然而时运不济,天不助他,只能徒唤奈何,产生虚无感,对现实产生曲解,作了错误的归因,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项羽由强变弱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战略思想错误,指挥不当,性格又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造成的。最后绝望自刎于乌江。
    3.自杀是四种死亡方式之一(另外三种是:自然死、意外死和他杀),其类型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国着名学者杜尔凯因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和动乱型。利己型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遇到挫折就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所造成;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信念、主义或群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动乱型自杀则主要发生在社会动荡时期,因为此时个人觉得失去改造社会、适应新的社会所要求的能力,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在挫折感驱动下产生极大的恐惧和困惑而自杀。
    按自杀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种类型。心理满足型,如宗教徒的绝食坐死,美国圣殿教的集体自杀,为坚持某一主张的示威性自焚,赌气性自杀等。这类自杀有挫折的因素,但精神空虚感往往是主要原因。心理解脱型自杀,是由于自卑、悲观、厌世、空虚、羞辱、悔恨以及畏惧、绝望等原因的自杀,用以解脱各种各样的心理负荷。这类自杀大多为挫折因素所引发。
    此外,也有人把自杀分为有意的自杀、无意的自杀和潜意的自杀,也有人把自杀分为理性自杀和非理性冲动自杀等。
    4.自杀的阶段划分。有预谋的自杀可分为3个阶段:(1)自杀被认为是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2)一旦想到自杀,自我保护和自我破坏这两种力量之间就开展斗争,产生向外在世界求助的举动(例如,谈论自杀、温和的暗示、威胁和预言等);(3)做出坚决的决定,走向自杀。
    5.自杀不仅对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如果自杀未遂,还会给自杀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残迹,留下终生遗憾。因此,自杀已被全世界所关注。自杀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自杀行为。神学家认为自杀是一种罪过,篡夺了上帝掌握的生杀之权。哲学家把自杀看做是丧失生活意义的一种表现。社会学家认为自杀起因个人和社会联系的强或弱,如为群体利益的自我牺牲或因陷入绝境而自杀。心理动力论者对自杀驱力的分析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杀和被杀的愿望、愤怒、内疚、焦虑、被遗弃感、无助感、绝望等。心理学家着重分析构成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强烈的不安;敌意的增强,包括自贬、自恨、自责、羞愧等;认识的狭隘;想逃避不能忍受的情绪等。
      二、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一)自杀在当代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近几十年来,自杀率在世界各国以及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具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年轻人中显得特别突出。青少年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在美国15-24岁青少年中,1980年自杀率是1950年的三倍多,1950年自杀是第五位主要死亡的原因,1980年上升为第三位,1989年上升为第二位,仅次于意外事故(B.E.Gilliland,1997年)。从1982年到1989年青少年自杀呈一种惊人的增长趋势。与一般人群增长17%比较,青少年自杀率增长超过200%。有研究表明,在1961-1991年30年间,青少年自杀率增长300%。在所有青少年中,10%-15%的人有过自杀未遂史,14岁(9-10年级)学生中自杀未遂发生率占9%-10%。从1971年至1975年美国每10万人中,由11.6增至12.7人自杀,而印第安人则由15.9/10万增至21.6/10万(弗里德里克,1978年)。
    众所周知,日本大学生自杀率也是比较高的。近年来自杀已成为日本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据日本警察厅资料,1978年至1981年间日本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4.3/10万,一般青年(20至24岁)为18.6/10万。在各个时期尽管更多的女性试图自杀,但是男性自杀者几乎是女性自杀者的3倍。12岁以下的儿童试图自杀的情况还很少被报道。
    国内外对自杀死亡率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多。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各国的自杀资料显示,匈牙利、斯里兰卡、芬兰等国自杀率较高,其自杀率可达30/10万以上。而瑞士、奥地利、法国等国的自杀率也高达20/10万以上。我国城市约在8/10万—12/10万,农村约在16/10万—22/10万,个别农村可达40/10万以上。山东省1994年的自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年均自杀死亡率为16.66/10万。
      (二)我国每年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总数的1/5
    据2003年1月9日中央电视一台报道,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占世界自杀总数的1/5。有200万人自杀未遂。90%的自杀者未经心理咨询,只有7%的人发出求救。据1992年首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研讨会的研究估计,我国的自杀率约为10/10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杀率相对较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而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有人在北京某区对青少年自杀占自杀总人数中的比例做了统计:1977年为41%,1978年为37%,1979年为55%,1980年为61%。据刘克礼等对昆明市1990-1992年237个自杀案例调查,发现年龄最小者为7岁,最大者为90岁。40岁以下占68%,20-30岁组最多。
    据国家教委统计,1987年全国高校共有50名大学生自杀。北京市1986年有6名大学生自杀,而1987年竟有12名大学生自杀。北京16所大学中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为患重度精神病而自杀,占52%。因心理疾病而导致自杀的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上海市在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97起,死亡32人。而1988年一年内上海3所高校就有6人自杀。武汉市1989年共有11名大学生自杀,广东省1990-1994年共有10名大学生自杀。内蒙古自治区1992-1996年共有6名大学生自杀。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调查发现,在一年内有11名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医科大学1993年对600名新生采用人格健康调查表(UPI)进行调查,发现有20名大学生有轻生念头。
      (三)自杀人群中,20-24岁青年,占90%以上。
    西安市第一医院韩沙滨等人对1999年10月以来,接诊的各种自杀未遂者91例调查,其中83例自杀是20-24岁青年,占90%以上。山东省淄博市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128例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17-39岁)共95人,占74.2%。
      三、自杀原因分析
    自杀行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行为。导致自杀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心理障碍者日益增多,增大了自杀的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假冒、欺诈、暴力垄断、抢劫等不断出现,给受害者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挫折。
    2.现代科技信息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年轻人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使年轻人着迷受污染,甚至教唆自杀,为网上能见到《完全自杀手册》,网站详细介绍自杀常用的方法及其痛苦值、致死值、麻烦值等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
    3.报刊、影视等媒体为猎奇,淋漓尽致地描写自杀行为,大肆渲染悲观厌世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的青少年,成为自杀的潜在的社会因素。
    4.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业上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扰,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压力和升学就业问题所产生的心理失衡,也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原因。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调查,恋爱和学习压力分别占大学生自杀的44.2%和29.8%。
      (二)主观因素
    自杀的客观因素只是一个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主观因素才是自杀的依据。某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却引发出自杀行为。
    1.性格脆弱,挫折承受力低是自杀的重要内因。挫折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但人的挫折承受力有高有低,挫折承受力高的人,对较大的挫折也能应对自如。而挫折承受力低的人,很小的挫折也会看成是不可克服的障碍,导致对人生和前途丧失信心,甚至酿成自杀。
    2.情绪抑郁性格孤僻也是自杀的主观因素,情绪不好是人人都会有的。人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因此,很快能改变这种消极情绪,这是正常心理现象。如果长期调整不过来,无精打采,缺乏兴趣,拒绝交往,回避朋友,反应迟钝,还会伴随食欲减退,失眠健忘,导致抑郁症的产生。研究表明,2/3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意念,长期随访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死亡率约为15%-25%。在我国抑郁症及其自杀造成的疾病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
    3.由生理缺陷、才能不如人、社会经济地位差等均可产生自卑,长期自卑不能自拔,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严重的自我否定,悲观沮丧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
    4.气质本无好坏之分,但每种气质都有弱点,如不节制任其发展,再和别的消极因素相结合,也会产生轻生意念甚至自杀。抑郁质的人性格内向心小挫折承受力低,容易走进死胡同。胆汁质的人容易冲动不计后果,也容易走极端干傻事。尤其是青少年,生活阅历浅不成熟,再加上其他因素往往发生自杀行为。
    附图{B4O716}
    青少年自杀原因构成图
      四、自杀行为的先兆
    一般说来,自杀行为是有先兆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自杀,总有使其难以解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事件所困扰。这些事件又会引起自杀者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绝望之后才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心理反常,行为反常是自杀的明显先兆。
    1.一个想自杀的人首先在心理上会有所反应。如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或平时爱说爱笑的人,突然抑郁寡欢,愁眉苦脸;或平时抑郁少言寡语的人,突然和周围的人同乐起来。情绪具有表达信息的功能,通过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可以窥视其内心深处的痛苦、欢乐及其变化。
    2.一个想自杀的人,还会有躯体方面的症状,如头痛、手脚发麻、出汗、呼吸短促,甚至全身紧张发抖等。心身是相互影响的,心理上的变化会反映到生理上,躯体变化反过来也影响心理状态。
    3.一个想自杀的人,总有一些实际的行动表达,医学上称为“动作化”倾向。如受到严重打击想自杀的人,可能“出走”,准备最喜欢的衣物,净身,注意打扮,进舞场,突然变得活泼可爱,主动与打过架的人和好,给亲人朋友送礼品留念,有的还处理遗产等。
    4.一个想自杀的人,普遍使用的一个求助信号就是言语表达。如问“人生为了什么?”“人活着真没有意思”,“做人真难呀”,“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我们的缘份已尽”。或向亲人和朋友写信或口头说些祝福的话。
    5.自杀最明显的先兆是准备自杀的工具。如购买敌敌畏、农药、鼠药、安眠药、硫酸等,再如准备绳索、刀剪等利器,还有选择触电的等等。
    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52%-60%的自杀者在行动前1-8周曾发出过求助信号。那种认为“想自杀的不会说,说要自杀的并不一定想自杀”的思想是错误的。事实上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曾向外界表达过自己的自杀意图。
    自杀也是可以测量的,国外有很多量表,如“自杀可能性评定量表”包括121个条目。我国学者肖水源等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QSA),有29个条目,信度效度都很好。
      五、自杀的预防
    自杀预防又称危机干预或心理危机干预。自杀预防是全体民众的事,所有社会机构以及个人,都能够为自杀预防做贡献。自杀预防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引导起全社会的关注,据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统计,在美国20世纪70-90年代有数百个危机干预机构,几乎遍布全美国的各大城市。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大城市,如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对于如何预防自杀做了大量研究。
    目前,危机干预已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分支学科。E·S·施奈德曼认为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在自杀前总会有某些先兆显现出来。而这种自杀的心理状态只要做工作还是可以缓解的。预防自杀的惟一途径,是对这些先兆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预防自杀仅限于临时性的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长远的效果。罗伯茨提出了公共卫生、人类服务、精神卫生专业方面的现代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事先有目的地策划一些专题和活动来预防某些危机的发生。二级预防,设计某些策略,尽量对危机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问题发展得更为严重。三级预防,综合采用危机干预策略,来控制危机的扩大。
    1.预防自杀最根本的措施是国家政局稳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使民众安居乐业。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民主生活的氛围。社会动荡,生活贫困,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往往使承受力低的人群产生自杀行为。
    2.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充分认识人是求生的动物,绝大多数自杀者心理是矛盾的,即在同一时间内既想死又欲生。这时最需要人们去救助他们。发达国家都在社会上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干预机构,并有专门机构研究心理危机问题。我国北京、南京等地已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都有多条心理热线电话面向社会。
    3.树立生存的希望和理想。充分认识移情的重要作用,希望的重新建立和他人的救助会使自杀者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家庭、学校、社区和单位一定要主动关心有自杀先兆者唤起他们生活的希望,并帮助解决他们实质存在的问题。
    4.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应有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了解他们的生活历史,心理障碍,所遇挫折,不良情绪等,从而充分认识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到早期发现,及早预防。工作不及时往往后悔莫及。
    5.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尽可能使想轻生的青少年参加文体活动,写日记,生活有规律,做力所能及的事。向亲人倾诉隐私,把自杀念头说出来。参加郊游活动,尽可能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为了缓解自杀的欲望,让他们体会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可贵。
    6.避免接触其他想自杀的人和有抑郁倾向的人。不要让他们看关于自杀的影视、小说、报道等。不要让有自杀倾向的人接触自杀工具,禁止有自杀倾向的人上楼顶。
    7,加强对重病人的监护,必要时劝其住院隔离,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4%-12%的自杀未遂者日后因再次自杀而身亡。想自杀的人如能得到家长、亲戚、同事、朋友或咨询机构的严密监护,则完全有可能取得预防的效果。
    8.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学校心理咨询或辅导机构,千人以上的学校应有专职心理咨询员或咨询师。开设专用咨询电话昼夜为学生服务。日本筑波大学设置的电话咨询,广泛分布于教学区、宿舍楼、食堂等地。其主要作用是,首先为应对紧急状态,当学生处于紧急状态又不能马上来咨询时,打电话能得到及时救助。其次,为了使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能得到必要的帮助。
    9.举办自杀预防讲座,散发宣传材料等,使师生了解自杀的一些基本常识,能辨别同学间有自杀危险的信号。当出现自杀危机时,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向有关机构求助。目前从医务人员对自杀知识的应答来看,平均应答正确率尚不到60%。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尽如人意。预防自杀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宣传教育。预防的基本目的是使广大民众知道自杀动力学,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自杀的先兆或线索,消除各种误解,以及普及咨询和干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0.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班主任工作。目前不少高校已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有些心理危机问题得到了预防,这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过去有的名牌大学也没有学生心理档案,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得不到及时救助,结果酿成悲剧。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老师,加强班主任工作,特别是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筛选出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是目前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19~23B4心理学关树文/诺敏20042004自杀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对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因此,自杀已被全世界所关注。笔者从自杀及其危害,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的原因分析,自杀行为的先兆和自杀的预防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青少年/自杀/自杀高危人群/自杀先兆/自杀预防
    teenager/suicide/crowde in danger of suicide/ill omen of suicide/precaution of suicide





付ON TEENAGERS' SUICIDE AND ITS PRECAUTION
  GUAN Shuwen 1, Nomin 2
  (1.Education Departmen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2.Student Department, Hu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22)Suicide has become a problem of the world, Which not only deals a heavy blow to the family but is a startling social event. Therefore the author expounds five aspects, that is, suicide and its harm, youngsters are of crowds in danger of suicide, analysis of suicide, and the ill omens of suicide and its precaution.关树文(1932-),男,辽宁省新民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
    诺敏(1956-),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学生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19~23B4心理学关树文/诺敏20042004自杀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对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因此,自杀已被全世界所关注。笔者从自杀及其危害,青少年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的原因分析,自杀行为的先兆和自杀的预防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青少年/自杀/自杀高危人群/自杀先兆/自杀预防
    teenager/suicide/crowde in danger of suicide/ill omen of suicide/precaution of suicide






网载 2013-09-10 21:49:18

[新一篇] 試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

[舊一篇] 試論鬼谷子的價值取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