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电影的早读杂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退休后的生活是十分惬意的。上网和阅读的时间大增,胡思乱想的时间大增,惟一有 了改变的是夜读改成了早读,因为在自然光下看字比在灯光下对眼睛有益。于是,开卷 有益,形诸文字,便是早读杂记了。
    近来有件使我感到快慰的事:似乎电影界上至主管领导,下至评论人士,在谈起电影 的本体属性时都改了口,说它是产业了。我在今年第一期的《电影艺术》上读到电影界 权威人士韩三平先生在“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上的发言时说“从中央到政府的主管部 门明确了……电影是工业”,我不禁想起我在1995年12月为纪念电影百年诞辰而在《世 界电影》上发表的论文《电影万岁》。因为我在文中宣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与其它传 统艺术有一个本质性的不同点,那就是它首先是一门工业”。韩先生说的“电影是工业 ”,肯定是引用了领导的话,而决不会是我八年前写下的话。但是我却无法不感慨系之 :何以我当年说了电影是工业,便招来了电影界的口诛笔伐?
    近来报章上关于电影要走产业化道路的议论也多起来了。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也 获得了不少具体的数据,如饶曙光发表在《文艺报》上的《中国电影新的十字路口》。 一个最让我感到吃惊的信息是,据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产片没 有档期上映”。许多报章都报道了去年是中国电影的“丰收年”,生产了140部剧情片 。中国作为一个电影大国,年产140部剧情片是不算高的,但是拍了140部,能在银幕上 与观众见面的竟不足10%,(黄建新导演在恳谈会上说,“90%的国产片被影院拒之门外 ”;电影发行人于冬也说,“近半年来只有三到五部国产电影上映”)不能不令人拍案 称奇。
    承认电影是工业了,这很好;承认有严重危机了,这更好。然而,怎么解决呢?韩三平 说了,“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电影怎么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产品?”他强调说,“ 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电影前途还是有问题。”他提出一个符合中国需要的电影产 品的“硬指标”:赚不赚钱。甚至还说,“在一定的时期(注:肯定是指“目前”,“ 当下”)要作为惟一的标准”。这个弯子转得真够大的,不是有容许惟利是图的嫌疑吗?
    其实,目前决不是只有韩先生一人有此主张,主张重视观众观赏快感的饶曙光先生说 得真好:“忽视乃至蔑视观众观赏快感的必然结果,是被观众忽视乃至蔑视。”什么叫 “忽视乃至蔑视”,那就是不掏钱买票,不让你赚钱嘛。不过我也想,饶先生能早几年 ,譬如说1996年说出这句警世明言,我会更感激他阁下的。
    在“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上,黄建新对中国导演的剖析很精彩,他说:“很多导演 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 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因为它违背主流电影的产业原则。”他甚至毫不留情 地把导演说成是对中国电影的“危害的最大核心点”!这样说也许过分了一些,但也有 一定道理。饶曙光先生也有合理的分析:“在现行电影体制下,一个导演不会因为拍了 一部赔钱的影片而失掉导演的资格。所以绝大多数导演真正想拍的不是满足观众娱乐需 求的主流商业电影,而是人文/艺术电影。”我看是找到问题之所在了。
    我认为,在创作人员中,最成问题的的确是导演。导演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创作的领 头人,这是从法国学来的,是适用于所谓的“艺术电影”的创作。关于“艺术电影”, 我一直在质疑它的存在合理性和存在可能性,在中国尤其是如此。什么叫“艺术电影” ?据我所知,它于1908年在法国最初出现时,“film d'art”(艺术电影)是指“由电影 业外的作家和艺术家担任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和美工师的电影”,这种电影随着 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很快就没有了;于是“艺术电影”在一些欧洲精英知识分子的操作 下,大言不惭地把“优质电影”(Quality Film)和“精品电影”(Gem Film)说成是“艺 术电影”的同义词。而“优质”和“精品”的评定标准就全由他们自己来定了。所以多 年来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各国,“艺术电影”都早已成为一顶可以自己给自己戴, 可以送给至亲好友戴的花帽子了。中国的许多导演,出于对电影过度政治化的反感,又 非常缺乏市场意识,便很自然地被某些对电影史知识一知半解的评论家大力吹嘘的这顶 花帽子所迷惑了。
    看来,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导演职业化。他们也应当像目前演员已经享受到的待遇那样 ,不受观众欢迎,成不了明星,就出列,就改行。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拿自己的钱找导 演拍大众不看的片子,我不会去指责的。
    那么,面对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影还有救吗?”
    我想,恐怕没有人,尤其是影界同仁,会给出否定回答的。我也不例外。不过,我在 肯定之余,还要补充说,没有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的意思是说,有救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很简单:一是电影必须与电视分离。二是必须在电影领域内实现法治。
    先说电影必须与电视分离。电影与电视合流是世界性现象,无可訾议,但这里有个如 何合流的问题。在西欧国家,如法国和德国等,电影制作在财政上依靠电视是比较普遍 的。在美国,合流意味着各自独立而又互相适度渗透。所以合流是“各自独立,互相渗 透,你中有我,我中有点你”。以我们这里的状况来说,我认为已经不是合流,而是电 影正在朝统统变成电视节目的方向前进,正在被逐渐消解在电视之中。这不叫合流,而 是叫吞并,你大了,我没了——电影消失了。
    一定有人不同意我的说法。那就请看事实。
    在“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的发言摘要中,我读到这样的话:于冬说,“我们现在所 说的电影市场,应该是电影院市场,而不能说是电影频道的市场,电视台的市场。就是 说我们拍一部电影,有多少人次在电影院看,不应该说有多少电视观众看了电影。”说 得太清楚明白了。什么叫电影?在电影院里看的才叫电影,在电视上看的叫电视节目。 我过去也曾说过,人们在电视上看电影,只是换个地方看电影而已,电影还是电影嘛, 并且观众还更多了呢,不必计较。后来我放弃这种书生之见了。因为我从现实事态的发 展中发现,电影失去了电影院,成了电视节目,就成了单本电视剧,确实就不是电影了 。
    这里的原因在于:在电视上放电影是完全不同于在电影院放电影的。一是“掏钱买票 的”不是观众,而是电视广告客户了。不花钱看电影,绝大多数看客就不会认真对待作 品。第一感觉不佳,按一下遥控板就换台,动作干净利索,因为看客毫无损失可言。二 是在电视上看电影是一次性的,上千万人一次看,看完也就完了,无所谓评论,无所谓 “口碑”,无所谓“好片走千里,坏片一次完”,市场淘汰劣片的机制没有了。收视率 调查对电视上的电影来说是事后诸葛亮,在一次完成的交易中是毫无意义的。
    没有了电影院,电影就必须适应小小荧屏的特点。场面要小,景别要近,情节要简单 ,且不说什么视觉奇观,电影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用武之地也被大大压缩,它与单本电视 剧的差别便基本上等于零。目前电影频道还在增多,排不上档期的影片肯定会纷纷涌向 电视台,这对中国电影的生存与其说是改善,不如说是恶化。
    其次是法治环境问题。电影既然是工业,就不可能在无法律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我 们恐怕还不能说中国电影今天已经处在一个法治环境里了吧。简单举几个例子:电影发 行人赵军在恳谈会上谈到音像市场对电影院票房的冲击时说,现在中国的电影的正版碟 上市竟然是和影院同步的!原因是“正版商要求”这样做,再加上“音像市场不归广电 部门管辖”!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国家里,影碟上市与影片上映之间必须有时间间隔, 这是以法治电影的最低要求,而在中国却做不到。这能说我们的法治程度已令人满意了 吗?再如盗版碟这个老话题,盗版碟泛滥必定是法治环境不良的结果,无须找其他理由 来辩解的。
    要改进电影业的法治环境,心急不得,因为一个经过极左路线长期祸害的社会,无法 无天的阴影不是一抹即消得了的。但是,中国电影的活路却维系于斯。
    
    
   文艺报L京③J8影视艺术邵牧20042004纵观2003年的中国电影,可谓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关注当下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具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演员的表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影片的总体质量非常高,是近年来少有的创作丰收的时期;但在题材的选 择、人物的选择方面依然存在失误,这些经验教训对电影创作者今后的电影实践工作会 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死亡/虚幻/虚构/Death/Illusion/Fiction此文原为作者2003年9月12日在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作者做了删改。方辉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市 250100
    
    
      ——On the Theme of the Film Zhou Yu's Train
  Liu YingThe film Zhou Yu's Train presents us a scene of“running—getting lost—death”.Love,as a way for people's self—salvation and escaping from thecruel reality,has encountered a complete failure.Love itself becomesnihilistic and evasive and can hardly be achieved.This essay,through thedemonstration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and the analysis of severalgroups of images,makes a comprehension of the thematic meaning of the film— —the deconstruction of love and the disposition of the living dilemma.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讲 作者:文艺报L京③J8影视艺术邵牧20042004纵观2003年的中国电影,可谓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关注当下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具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演员的表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影片的总体质量非常高,是近年来少有的创作丰收的时期;但在题材的选 择、人物的选择方面依然存在失误,这些经验教训对电影创作者今后的电影实践工作会 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死亡/虚幻/虚构/Death/Illusion/Fiction此文原为作者2003年9月12日在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作者做了删改。方辉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市 250100
    
    
    

网载 2013-09-10 21:45:27

[新一篇] 最后兩個小生命的對話

[舊一篇] 有關二人轉的沉思與斷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