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城市形象及其情态语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有谁见到过“城市”?但我们心目中却都有一座座的凡是知道的城市。这种城市(形象)是意象的,它往往以街道、广场、建筑物等形象在视觉心理上组合而成。法国立体派画家莱歇有一幅作品名曰“城市”,他不画街景、广场之类的景物,而是把组成城市的诸要素,如建筑物、电线杆、路标、广告牌、塔架等重新拼合在一个画面之中。这其实正是我们的视觉心理中出没的“城市”。
  城市,其含义与民众有关,city(城市)citizen (公民)出于同一个词族。如此说来,城市在我们的心目中不但有一个意象式的形象,而且寄以情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市民,都对这个城市(形象)有感情。这种感情的原因在于生活,因此它就有强烈的团聚力。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离开这座城市叫“外出”;回到这座城市叫“归来”。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他的家(home)。
  这种情态来自对城市的感情。是什么引出这种心态?那就是他心目中的这些城市形象的诸要素。我们在本文中要分析的,正是这些形象的语义,它们的意义和由意义所演绎的情态。
      中国古代城市意象
  “春夜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它让人们勾起心目中的洛阳这座城市的意象,而且由于笛声和“折柳”,(注:“折柳”在此有两层意思:其一它是一种曲子,即“折杨柳”;其二它也是一种习俗,用折柳枝来表示离别,以寄情。)这种情意绵绵的形态,更引起人们对这座洛阳古城的怀恋。绘画、文学、音乐之类的艺术文化,对城市的描述,方使这座城市更具生机。
  城市的生机,更产生于种种的“故事”。北京这座城市,自古就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充满生活情趣。而这种故事、情趣,又形象地在诸多的四合院住宅和一条条的胡同中显现出来。屋宇、围墙、大门、小路,也伴随着一些叫卖声,在这种形象的背后,寄寓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情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像《城南旧事》中所描述的那些情结,都投影到了这种胡同和建筑形象上了。在这些形象的物质意义的深处,由于生活,才演绎成故事式的情态语义。似曾相识,自己若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勾起无比的情怀。
  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应当是众人的符号,而不是只有某个人单独感受到的(对象)。那么像北京的胡同一类形态,其实应当是大家共同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凡是在北京生活过的或者对此有一定的了解的,都会感受到这种情态。之所以在今天,这种形态仍然为人们所歆羡,不只因为它们具有文物价值,而且更由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情态符号,由生活积淀起来的情态语义。
  老北京喜欢掌故,喜欢谈论北京,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北京,从宫廷到民俚,从儿女之情到奇闻轶事,北京人的许多故事、习俗,也都投影到这种建筑、街道、胡同的形象上了,从而意象地显现出城市(北京),并产生历史文化式的情意性。
  南宋诗人陆游是绍兴人,但曾有一段时间在杭州为官。生活了一段时间,对这里的环境(形象)也就有了感受,并且以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写得多么生动!高高的粉墙,石子路面的小巷,清晨的阳光,轻烟淡淡,时有卖花声声,这种杭州的巷里形象,已被诗化了。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文学作品使城市产生出生动感人的意象。西子湖为杭州增添无限情韵,南宋文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的“十里荷花”一篇中说到:“……此词(指上面的词)流播,金主亮(即金废帝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就是说,宋代被金人所侵,是由于杭州西湖太美,金主早已垂涎三尺,所以决计渡江南侵。美景反而成了祸事。用反意之笔,更显出杭州之美。
      西方古代城市形态
  我们也许都知道,罗马的城徽是母狼哺婴之图案。相传古代特洛伊为希腊所败,特洛伊王子逃到今之意大利地方,便是罗马人的祖先了。后来罗马王帝传至西尔维娅,被叔父篡位,害死西尔维娅,并将她的两个儿子装入筐里扔到台伯河中,有幸的是筐被水冲到岸上,竟被一只母狼所救,哺养长大后其中一子叫罗慕洛,为争城名而将另一子雷默斯害死,自立为王,并在台伯河边建城,即罗马城,一直延续至今。城市的故事,令城市增加许多感情色彩,而这个故事又十分形象化,因此罗马这座城市就更富有团聚力,具有强烈的城市意象。后来,从公元初开始,随着罗马这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罗马城也就大量地建设。这些建筑物虽然经过许多次的战乱的破坏,经过两千年的风风雨雨,残缺了,破败了,但它们毕竟还是以原物留存至今。罗马废墟上的那些断垣残壁,尤其是在夕阳西下时,更显现出种种历史的情态,感慨不已。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一种吊古的城市情态和意象了。从这些历史的残迹中,演绎出许多罗马的故事,它们真实地写下了这数千年的罗马历史。今天的罗马人十分懂得这些残破形象的价值,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情态的。他们宁可欣赏这些断柱残垣,也不愿将它们毁掉,建造新的高楼大厦,这些形象乃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巴黎人以这座美丽的巴黎城市而自豪。巴黎的确是美的,然而巴黎的城市形象是什么呢?是巴黎圣母院?雄狮凯旋门?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塞纳河?其实是这许多形象的综合,是意象的。浪漫派文学家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作为用石头写成的“法兰西历史”。凯旋门的形象,不仅能使我们联想起拿破仑及奥斯特里茨战役,而且更能使我们联想起法兰西,它是继承古罗马的传统,从罗马的铁达时凯旋门到这座雄狮凯旋门。法国人至今仍以他们有这一段历史而自豪,所以1989年建造的台方斯巨门,仍然有凯旋门的内涵,或者说意象。
  许多城市都有河,巴黎有塞纳河,罗马有台伯河,维也纳、布达佩斯有多瑙河,圣彼得堡有涅瓦河,伦敦有太晤士河,上海有黄浦江、苏州河等等。河,固然是城市的功能需要,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对此产生感情。水作为一种文化对象,无疑是抒情的,它与硬线条的建筑物形成对比,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和子由论书》)这就是城市形象的两种情态。
  这里要说的是英国伦敦及其太晤士河。城市之河,其形象特征多由建筑物形成。太晤士河的形象(也是情态之所在),由两个建筑物表现出来:一是伦敦塔桥,这一形象很有特征,有四座塔形桥墩性建筑组成。其平面都是正方形,顶上尖塔耸立,风格古朴,具有英国古建筑形式感。桥分上下两层,下层可以开合,上层行人,在此可以欣赏太晤士河景色。其二是河边的国会大厦、伦敦塔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的密排的垂直线条在河上产生富有韵律感的倒影,使景色更为瑰丽。这种建筑形式称亨利第五式,是英国人值得自豪的一段历史的形象化演绎。特别是那教堂的钟塔和塔上的大笨钟,可以说是伦敦的标志。美妙的乐曲,几乎成了世界各地通用的报时之曲。城市形象不仅被视觉的建筑所意象,更被听觉的音乐所意象。令人神往……。
  说到水,也许还会联想到意大利的威尼斯,这座以水着称的城市,它的意象性表述也许要算圣马可广场最为典型了。广场上有高达99米的钟塔,成了这个广场的构图中心。圣马可教堂的楼顶上有大钟,钟旁有两个摩尔人手握大锤,报时的时候会自动举锤扣钟,钟声几乎彻响威尼斯全城。每当钟声响起,宏亮的钟声惊动鸽子,鸽群腾空齐飞,盘旋在广场上空,十分壮观。这一番景象,也典型地意象着这座美丽的水城。
      现代城市意象
  日本着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举中标。这个设计的优势,在于抓住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形象。矶崎新认为,洛杉矶是一座让人抓不住意象的城市,它除了巨型的广告牌外,没有任何城市标志。它给人的印象有点稍纵即逝,它仅有光、声、气温,而没有结构。它仿佛是一个爆炸的星团,向外扩展着,但中心则一片空白,只有土地在等待着被建筑物覆盖。因此,他所设计的这座建筑,用富有个性的形象,让人们印象深刻。这个形象被注定是属于洛杉矶的了。它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意象之源,人们一见到这个博物馆,就会联想起这座城市。
  尽管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有这样那样的不妥之处(如结构和空间不合理、造价昂贵、工期长等等),但人们还是很喜欢这座建筑。悉尼歌剧院几乎成了悉尼的唯一意象,世界各地的许多旅游者,多半是冲着它来的。然而这个似白帆又似贝壳的形象,它还有个民间故事相伴,所以更是城市情结的演绎了。相传这里从前有一位贫苦的孤儿,从一条大鱼的嘴里救出了一条小鱼,其实这条小鱼是鱼精,为了报答拯救之恩,于是它送给这个孩子十个贝壳,说只要把贝壳放在病人的胸口,病痛就会立即消除,周围的人们都为之高兴。但不久这个消息被当地的酋长知道了,他便派人来抢这些神奇的贝壳。孩子为了保护贝壳,带着贝壳跳入大海。后来,在海滩边忽然出现了十个巨大的贝壳,当人靠近它们时,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后来酋长又派人来抢这些贝壳,不料它们变成一条张着白帆的船,向海上驶去,酋长只好望洋兴叹了。由此,这十个似白帆又似贝壳的建筑形象,被民俗文化所渲染,显然更有情态了。
  后现代主义建筑力图摆脱现代派建筑的“冷酷”,以种种的历史文脉表述人的境界。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演绎的是意大利自文艺复兴至巴洛克的文化精神,不过它不是照搬照抄历史,而是演绎,不是搞“假古董”。它给这里众多的意大利移民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异国他乡能见到故地之物,倍感亲切。他们面对这个形象,好似在阅读一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学作品。
  纽约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这里摩天楼林立,被称作为“水泥森林”。但这也是它的意象,如果让一位小学生来默画出纽约这座城市的形象,多半都能画出这种“水泥森林”的形象,它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意象。当然,人们也抱怨这种只是商业行为而缺少人情味的形象。然而在现时代,商业也成了一种文化,所以也有它的特定情态。凡是初到纽约的人,多有两个心愿,一是到世界贸易中心顶上去观光,看一看这个“水泥森林”的全貌,二是去亲眼目睹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一种是商业的、时代的,一种是美利坚精神的,这两者就合成了这个城市的情态、意象,而且又是建筑(雕刻也是建筑),把这种精神演绎了出来。
      上海城市形象
  上海外滩保护得很好,这是值得欣幸的。如果我们说“上海”(城市),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所显现的也许不是一幅上海地图的形象,而首先是外滩的形象,然后是南京路、人民广场、苏州河,以及众多的里弄。如今又有了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或其他一些个性强烈的新建筑。上海当代的城市情态,也就被这些视觉形象演绎着。
  上海,最典型的城市意象并不是古代的老城厢,而是近代上海的那些建筑和建筑群,如上面说的外滩、南京路、里弄及黄浦江、苏州河(景观)等等。这是由于,上海之真正兴起,不是元明清时期,而是在近代开埠以来,同时,从更大的意义来说,这也是我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一个生动的形象,社会的“意象”。这种抽象的历史概念,其中的历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上被活生生地意象出来了。这些形象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有很深的情态价值,所以更值得保护。
  上海的里弄房子,凡有识之士或有点文化的人,都认为它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但也有人说:你说它好,那么你来住住如何?其实,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说里弄房子有价值,不是因为这是当今上海人的理想的居住建筑;说这种建筑有价值,其一它是历史原物,是文物性的保护对象;其二它是一种情态符号,从中能形象地显现出“上海”意象。
  实际上,上海的里弄房子即使在五、六十年前,那时它也不是上海人的理想的居住环境。记得去年,有一位台湾的大学教授问我,上海的里弄住宅的最本质的意义在何处?(这也意味着好多人在关注着这种建筑)我告诉他,上海这种带天井的二、三层的里弄住宅,其实是从江南多进院落式民居中脱胎出来的。当时上海的一些有见识的房地产商,看准这种形式,便把这种单层的多进式民居合为多层形式,合并成一个天井,不仅节约了地皮,而且还符合江南人的生活习俗(这些租房或买房者多数都来自江浙诸地),于是居住者欢迎,开发商发迹,皆大欢喜,从而留下这种可贵的近代上海里弄形式。
  其实,当时住这种住宅的人家,并不宽绰,客堂间不见得豪华,天井也那么小,楼梯间往往很暗,住宅的日照、通风等条件都不是最理想的,特别是整个里弄,显得十分密集,一看便知这是城市中的中下层市民居住的地方。住这些房子的人家,多是小本经济者。江浙一带,有些人在当地得不到开拓(多为经商者),于是来到上海,多少也冒点风险而来。到了上海,从经济出发,从居住到衣着、饮食等,省吃俭用,旨在发迹。有什么值得过分享受的呢?这种建筑的原因也就在此。而生活,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积淀起种种情态。大量的近代的上海人,生活在这样的房子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故事。这些故事也就在他们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形象上显现出来了。正如电视剧《新七十二家房客》的歌中唱到:
  十里洋场是你昨天的笑脸,浦江两岸有你今天的期盼。
  在白玉兰盛开的日子里,你的儿女们愿祝你平安。
  你有我童年的依恋,你是我青春的梦幻。
  你给我年迈的温暖,你是我永远的港湾。
  当都市里的人家纷纷把灯光点燃,你默默地祝福,凝神地看。
  也许每个窗口都有悲欢的故事,但你却让每个结局,都变得圆满。……
  这种情态,随着岁月的流逝,更令人难以忘怀。
  岁月流逝,而今的上海,一番新天地。今天我们不但要好好保护这些上海城市情结的意象之物,而且也应当留下今天上海的城市意象之物。如果把旧的原物拆掉,新建造的却是旧式建筑(里弄),那么在数十年之后将会感觉到,在二十世纪末叶,上海的城市意象之物会是一片空白,那将是多么的遗憾!
  城市规划专家往往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城市、规划城市,专家有专家的城市意象;可是这与市民对城市意象是有出入的。广大市民对城市的意象多从生活出发,从情态出发,把城市视为一个大的“家”。城市语言,是市民们的生活本身生成的,而不是由“语法”所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不能钻到专业的象牙之塔,因为城市及其建筑,都不是纯理性的领域,而更多的是社会的、生活的、情态的,这一切,我们更应当关注。
  二十一世纪固然将是个高科技的社会,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态的,高科技成果最终仍应当献给人类自己。那么,未来的城市,决不是高科技的纯理性的城市,而且可能要比本世纪有更多的温馨,更多的情态色彩。有个性的公共建筑、住宅区、街道、公园……,这一切,都将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真正理想的城市意象。
  谨以此文献给建国50周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岫的左半部分右加献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沪19~23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沈福煦20002000城市意象是由一个个的典型的城市局部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组合、抽象而成。城市意象是情态性的,是人对城市的感情所在。文章结合古今中外的城市实际来分析城市情态,并对此提出它的重要性。城市意象/情态沈福煦,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作者: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沪19~23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沈福煦20002000城市意象是由一个个的典型的城市局部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组合、抽象而成。城市意象是情态性的,是人对城市的感情所在。文章结合古今中外的城市实际来分析城市情态,并对此提出它的重要性。城市意象/情态

网载 2013-09-10 21:43:07

[新一篇] 城市與青年的關系研究

[舊一篇] 基于“此在”的詮釋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