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辩证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容摘要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人文科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单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思想,把理解看作此在的存在形式;而且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辩证法思想,把理解看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作者看来,这后一方面更能体现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深刻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游戏 事件 对话
  *         *          *
  伽达默尔指出,理解是人类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理解,决不只是单纯的方法论问题,而是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存在方式的本体论问题。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揭示理解来揭示在者之在和真理。至于解释,在他看来也不是与理解无关的外在形式,而是理解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解释。
    一
  自从文艺复兴以后,追求理解的科学性就成了时尚,而理解科学性的标志,则在于抛弃成见,纯客观地看问题。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似乎是这方面的卓越例证,以致许多人认为,人文科学只有采取同样的方法,才能得到切实可靠的知识。
  伽达默尔承认自然科学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不过,作为哲学家,他认为应当更深入地思考理解的本性问题。人真能不抱成见地理解吗?真理一经发现就是永恒不变的吗?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普遍的方法吗?海德格尔关于此在时间的阐释为伽达默尔提供了立脚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此在最本已的特质,此在就是一个时间性的在者,从而是一个历史性的在者。据此,伽达默尔认为,人不可能摆脱成见,因为成见正是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及历史性的表现,要人摆脱成见,就等于把人放在神的位置上。
  人既然不可能摆脱成见,那么就不可能做到纯客观地理解。伽达默尔指出,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对象也要受人的时间性及历史性影响,只是自然对象的可重复性可证实性妨碍了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对象受人的时间性及历史性制约表现得极为明显。它们从来不是自身封闭的客体,随着人们不同阶段的理解,它们总是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一切理解对象,作为经验对象,实际上都具有为人而在的性质。因此,理解者首先要认识这样的命题,即在他物中认识自身。例如在美学中,一棵枯萎的树会表现为一棵伤感的树,但这不是树本身在伤感,也不是从树的理念看,枯萎就是伤感,而是人以对象化的形式表现自身的伤感。他说“所有艺术的本质,就象黑格尔所概括的那样,‘在自身面前展现了人’,别的自然对象——并非只是人的形式——也能在艺术表现中展示道德理念。”〔1〕在历史学中, 历史文本同样不是自在的客体,它们离不开人的理解和解释。因为,“所有意义都关乎‘我’,就解释学经验来说,这意味着承传下来的东西的一切意义在我们这里获得了具体化,它在其中被理解,在它同理解着的我的关系上被理解——而不是在我重建它的原始意义上被理解”。〔2 〕在语言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人对世界“观”的表现,是对象反思式地反映。“反思是日常经验独断论的反题。有反思能力的人,不是把自己直接放在表象的确定性及其意义的固定规定上,而是能反思,或者,用黑格尔术语说,能看到‘自在之物’即是‘为我之物’”。〔3〕
  在伽达默尔看来,正如理解对象不是孤立的、自身封闭的客体一样,理解者也不是孤立的、自身封闭的主体。理解者作为时间性、历史性的在者,同样处在与理解对象的关系中,只有通过理解对象,才能获得自己的在。形象地说,理解者就象一块海绵,只有不断地吸水,才能使自己充实起来。那么,理解者是如何通过理解对象获得并充实自身的在呢?伽达默尔认为,那就是经验,不断地经验。
  谈到经验,人们通常以为就是自然科学式的经验。伽达默尔指出,自然科学式的经验不是最根本的,不能说明在的充实过程。他说,其实经验有两种,一种是适合并证实我们的期望,另一种是我们有的那种经验(to the experience that we have)。前一种是自然科学式的、肯定的经验,而“后一种‘经验’的真正含义始终是否定的”。〔4 〕在自然科学中,经验是不断被证实的,而且这种证实仅仅是靠重复实现的。但是当经验被证实的时候,它已不再是新经验,因为人们先前已经把握它了。只有预料之外的东西才能给人增加新知识,所以真正的经验只能是否定意义上的经验。只有这种经验,才能说明在的充实。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揭示了经验的否定结构。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就指出:“但精神所以变成了对象,因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而经验则被认为恰恰就是这个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直接的东西,没有经验过的东西,即是说,抽象的东西,无论属于感性存在的或属于单纯的思想事物的,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这样,原来没有经验过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识的财产。”〔5 〕伽达默尔完全赞同黑格尔对经验的辩证描述,并指出:“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成了我们的重要见证”。〔6〕不过, 伽达默尔责备黑格尔没有把经验的辩证法贯彻到底。对于黑格尔来说,意识的运动、经验,必然导致不再有任何区别或异化的知识,因此他的经验辩证过程随着一切经验的克服终结了,在意识和对象完全同一的绝对知识中完成了。针对黑格尔的不彻底性,伽达默尔指出,“经验的辩证法不是在确定的知识中完成,而是在经验本身促动的,向着经验的开放中完成”。〔7〕因此,一个有经验的人不在于有这种或那种经验,而在于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时间性及历史性。毋宁说,有经验的人是彻底的非独断的人,他总是面对着自身的他物。随时准备向新经验开放,并从中学习。
  以经验的辩证法为基轴,伽达默尔重新阐释了“解释学循环”。传统的解释学循环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它以为,从文本的整体着眼理解局部,反过来又从文本的局部着眼理解整体,便能正确理解文本。伽达默尔认为,这种把理解者排除在外的“解释学循环”,永远不可能如愿以偿。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是第二性的,从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本体论的解释学循环则是在历史的在者和历史文本之间进行的。
  作为历史在者的理解者在理解文本时,注定要受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限制。孤立地看,理解者会因为“理解的前结构”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问题在于,“理解的前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的他物性可以迫使理解者修改“理解的前结构”。就是说,为了通达文本,理解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先入之见,倾听文本的不同声音,使他的理解和文本的意义达到相对统一。正是建立在经验的否定结构上的解释学循环,使理解者的在变得丰富了。
  我们看到,通过把辩证法带入理解,伽达默尔消除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揭示了它们的内在统一。很显然,如果理解者依赖理解对象,理解对象同样依赖理解者,那末所谓主客体便具有纯粹相对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伽达默尔坚持海德格尔此在的时间性及历史性,他便进一步克服了黑格尔的先验哲学体系,这是自胡塞尔、狄尔泰以来许多哲学家想克服而未能真正克服的。总之,在本体论上,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取得了反对形而上学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二
  伽达默尔不但关心在者的存在方式,更关心真理的存在方式。他的《真理与方法》,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真理是如何存在的。
  关于真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就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合。伽达默尔对此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既然没有孤立的、绝对的主客体,也就谈不上符合不符合的问题。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深知并赞同海德格尔对“符合论”的挑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问道:“符合这个术语意味着什么?……一切符合都是关系,因而真理也是一种关系。但并非一切关系都是符合。一个符号指向被意指的东西,这是一种关系,但不是符号同被指示的东西的符合。而且,显然并非一切符合都意味着真理定义中确定下来的那类convenientia[协调]。”〔8 〕象胡塞尔一样,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一种揭示关系,而且是这样的揭示,就是让事情“自己显示自己”。他说:“真理所意味的和‘事情’,‘自己显示自己’的东西是一样的东西。”〔9〕
  伽达默尔指出,让事情“自己显示自己”,这是古希腊的传统看法。希腊人始终认为,他们思想中展示的东西并不仅仅就是思想,而是“事情本身”的逻各斯。“当然,事情不会离开我们的思想自发进行,但思想意味着敞开事情本身的逻辑。”〔1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巴门尼德主张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在这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希腊人的衣钵,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思想的逻辑和事情本身的逻辑是一致的。黑格尔一贯把思想叫作“客观思想”。至于伽达默尔自己,他说,“就我们解释学理论试图表明事件和理解的相互联系来说,它把我们带回到黑格尔,也带回到巴门尼德。”〔11〕
  前面我们指出,在他物中认识自身并通过他物发展自身,是人的存在方式。然而人的存在方式是以理解和文本的意义关系为中介的,从意义关系上进行考察,就会揭示出真理的存在方式。正如人在吸收和同化传统过程中本身就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一样,理解者在理解文本的意义时,他的理解也不能不消融在文本的意义中。具体地说,理解对象即文本,是一个向理解者开放的意义结构(不是客体),理解者则从时代特有的兴趣出发,对文本的意义结构加以理解。经过理解者的加工和扬弃,文本的意义结构以新的形态保存下来,然后再经过其他理解者的加工和扬弃,继续存在下去。它就象一条河流,离开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事情本身”就是这样存在和发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从特有的时代兴趣出发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主观地理解,“因为这种意义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决定的,因而也是由整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12〕他指出,这里“一切自身的知识都出自历史上先定的东西,我们用黑格尔的话,把它称之为‘实体’,因为它是一切主观意义和态度的基础,从而也就规定和限制了每一次理解的可能性,不论这种统一的历史性是什么。”〔13〕
  但是,“事情本身”的发展决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圆圈式的,它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伽达默尔用了很多词汇来描述“事情本身”在相互作用中的展示过程,如“游戏”、“事件”、“对话”等等。
  在谈到艺术时,他用得最多的是“游戏”。他把艺术看作表现与被表现、欣赏与被欣赏的游戏。游戏的主体既不是艺术品,也不是表现者与欣赏者,而是游戏本身。在表现与被表现、欣赏与被欣赏的相互作用中,游戏的主体性便显示出来了。首先,艺术品的意义作用于表现者和欣赏者,表现者和欣赏者不能脱离艺术文本的意义去表现它和欣赏它;其次,表现者和欣赏者又反作用于艺术品,使艺术文本的意义得到展示和具体化。这种表现与被表现、欣赏与被欣赏的辩证统一就构成了艺术真理。当然,艺术真理的展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伽达默尔说:“艺术的万神庙并不是一个向纯粹的审美意识呈现出来的永恒的现在,而是历史地实现着自身的人类精神汇集的结果。”〔14〕
  在谈到历史时,伽达默尔经常用“事件”、“效果历史”等词汇来描述。在他看来,历史文本和它的解释者也处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解释者从属于历史文本,他必须根据历史文本进行解释,不是随心所欲。但历史文本同样从属于解释者,历史文本的意义在解释者的解释中得到规定和承传。由此,伽达默尔指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15〕历史文本和历史理解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的辩证统一,伽达默尔叫作“效果历史”。“效果历史”原则和黑格尔思辩历史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开放性。
  伽达默尔指出,“事情本身”的存在发展只能表现在语言中。语言不是符号,而是人的认识与世界的中介。正如洪堡所说,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人来说,“可理解的在就是语言”。〔16〕由于可理解的在存在于语言之中,所以伽达默尔说,“被语言表达并不意味着得到了一个第二手的在。相反,事情本身表现自己的方式是它自己在的一部分。因此,一切语言所是的东西都具有一种思辩的统一;它的在和它表现自己的方式之间有一种区别,但这是一种实际上完全不是区别的区别”。〔17〕
  由于“事情本身”存在于语言中,所以“事情本身”的辩证法必然集中表现为语言的辩证法。用伽达默尔的话说,语言的辩证法就是“对话”。伽达默尔认为,通过对话展示“事情本身”的逻辑,这还是希腊人的传统看法。辩证法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对话”的意思。解释学真理也具有“对话”的辩证结构,这是解释者和文本的“对话”。首先,文本作为文本,是一个问题,要求解释者作出回答。但文本的问题实际上是由解释者提出的,在这种意义上,解释者成为提问者,文本成了答案。无论如何,文本和解释者处在这样一种辩证关系中,即当解释者同化文本的意义时,他自身的理解也为文本的意义所同化。这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谈话,在谈话中,每一方的意义都要受到另一方的检验,并且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相对统一。这里与其说我们操纵对话,毋宁说对话操纵我们。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会在某个解释者中终结。某个解释者的理解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不能穷尽文本的意义。他说:“只有考虑到由于事件进展,进一步规定的可能性时,历史传统才能被理解。同样,处理诗歌和哲学文本的批评家知道,它们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在这两个领域里,事件的进展导致了历史材料中新意义的出现。通过理解中的再实现,文本就会被带入一种真正的进程,就象事情本身的连续性进程一样。”〔18〕
  我们看到,通过把辩证法带入真理观,伽达默尔揭示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克服了真理问题上的独断论和形而上学。和这种真理观相比,近代唯科学主义的真理观显然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因为即使研究对象不变动,观察者也在变动。任何人都无权宣称他的理解具有绝对的真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真理是主观的,因为每一种理解都从一定角度揭示了在者之在,在无数理解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对话中,真理,即“事情本身”的逻各斯,便展现出来了。
      三
  辩证法是事情本身的逻辑,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在任何事物中都可以见出辩证法的轨迹。皮亚杰曾经指出,辩证法,“这个康德或黑格尔的模式并不是抽象的模式或纯概念的模式……只要思维努力背离虚假的绝对性,这个模式就表现出思维不可避免的步骤”。〔19〕我们看到,这个观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的认同。
  也许人们的思想被各式各样的形而上学压抑得太久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思想界来了一个全面的反形而上学的转向。不过在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先前的思想家仍然是以一种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的斗士们对形而上学的各个据点都发起了攻击。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从颠覆索绪尔的语言学结构开始,进而向一切以二元对立为特征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发难。在他那里,不管是能指还是所指,言语还是书写,传统的还是现实的,确定的还是隐喻的,全成了相对的。我们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克拉底鲁的声音: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以福柯、哈贝马斯、拉康为代表的后人道主义致力于摧毁人的不变的本质。福柯甚至断言,连人们的肉体也不能看作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而应当看作一个政治概念,因为它服从于“装饰它、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执行任务、表演仪式、 发出符号的权力关系”。〔20〕他宣布:人即将死去,“象画在沙滩上的画一样被抹去。”〔21〕近代哲学引以为豪的人性,从此成了茫然无据地飘浮着的泡沫。与现代哲学反形而上学大潮相呼应的还有科学上、历史上、法学上、美学上的各种学派。——如果说地下的阴魂一见刽子手的大刀就要发抖,那末形而上学的阴魂在后现代主义的屠刀面前,必定会更加畏惧,颤抖不已的。
  然而,一般地说,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们似乎走得太远了,从反形而上学走向了相对主义。他们忘记了“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命题本身却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否认在事物的绝对流变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否认事物的客观逻辑和人们思维的主观逻辑,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自相矛盾。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也是当代反形而上学大潮的组成部分,但和多数带有相对主义倾向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相比,这种解释学的内涵是深刻的。它在强调事情相对性一面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其中包含着确定性和绝对性。至少在我们看来,伽达默尔主张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辩证法。
  除了上面谈到的在者之在以及人的存在的辩证法、真理问题的辩证法以外,他的辩证思想还体现在很多个别方面,诸如记忆和遗忘的辩证法、规范性和历史性的辩证法、区分和被区分的辩证法、理解和应用的辩证法等等。我们对此表示赞同。就人的在的经验形式和人对真理的认识形式而言,我们认为情况确是如此。
  可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觉得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缺少了某种重要的东西,那便是唯物主义根基。
  在“本体论”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们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是怎样的,主要取决于人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而不取决于人们的理解什么和怎样理解。和物质的生产活动相比,人们的精神生产是第二位的。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主要属于精神生产的范围。伽达默尔夸大了精神生产的作用,把理解和解释文本看作人的本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注释:
  〔1〕〔2〕〔3〕〔4〕〔6〕〔7〕〔10〕〔11〕〔12〕〔13〕〔14〕〔15〕〔16〕〔17〕〔1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纽约,英文版,第45、430、423、317、317、319、421、418、263、269、86、267、432、432、336页。
  〔5〕《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第266页
  〔8〕〔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第260、257页
  〔19〕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第86页。
  〔20〕福柯《纪律与惩罚》,1977年英文版,第25页。
  〔21〕福柯《事物的秩序》,1970年英文版,第386页。
   *          *           *
   Dialectic in G. H. Gadamer's Hermeneutics
    Liu KaihuiAbstract G. H. Gadanmer not only futher develops MartinHeidgger's phenome nology, but also sticks to te traditionaldialctic represented from Hellenic Philosophers to Heger. HisTruth and Methord is applied as light in  studies  on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s, such as aethetics, history,  lawand philosophy. The author also elaborates upon one of themajor contributions made by G.  H.  Gadamer to  mordenhermeneutics, i. e. his dialectic viewpoint. Key words play;event; dialogue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晓石)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75-80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刘开会19961996 作者: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75-80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刘开会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1:40

[新一篇] 伽達默爾與神學詮釋學

[舊一篇] 體察·贊頌·同情  ——《聊齋志異》反映的中國農民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