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活动”理论研究述评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周菲(辽宁大学哲学系110036)
  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涉及到哲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途径,而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及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活动”,作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与关键,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兴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综合述评,希望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和启发。
   一、关于“活动”概念
  对皮亚杰“活动”概念的理解,在心理学理论界一直是一个争论得十分激烈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皮亚杰的“活动”概念比“实践”概念在含义上要广,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如刘啸霆等人认为,虽然皮亚杰没有对活动下过定义,但从其论述中仍可看出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人的本能活动;不仅包括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强制所引起的活动。〔1〕还有的学者认为, 皮亚杰所指的“活动”在概念上是模糊的,很难看成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等同于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它只存在于个体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如周和岭等人认为,皮亚杰指的活动抛弃了主体活动的社会性以及对客体的依赖性,过份突出了它的生物生理本能,明显地暴露出机能主义观点。〔2〕
  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学者们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所进行的分析。但实际上,皮亚杰的“活动”概念,是一个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三个角度综合研究的概念。单纯地站在哪个角度去分析,都不可能完整地把握其实质。
  首先,皮亚杰指出,由活动图式派生出来的运算图式这一事实,直接将我们引入到生物领域,因为动作图式最初是反射或本能图式,它们大部分是遗传获得的,与生物机体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必须进行生物发生学的探讨,才能说明生物主体向认识主体的转化。他说:“由发生学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如果基本的结构如我们已看到的那样是从活动的一般协调产生,而活动的一般协调又从神经协调产生,那么,为了发现它们的起源,我们就需要追溯到机体协调和生物协调那里去……。”〔3 〕这一观点的提出显然使我们找到了在实践的范畴内所找不到的有关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然而,并不能以此而批评皮亚杰只强调活动的生物学基础,因为这只是他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
  第二,皮亚杰对活动理论的研究之所以比别人大大地前进了一大步,就是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确立了以活动为起点的认识发生论,这一观点不仅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同时它也突破了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在这里,皮亚杰从两个不同的层次加以说明:第一个层次是感知运动的活动。他以儿童实验说明儿童对知觉记忆的获得是同儿童的活动图式结合在一起的。突破了行为主义把知觉单纯看作外部刺激的产物。第二个层次是思维运算的活动。表明人的思维能力的大幅度跃迁,与外部活动的内化到形成活动技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外部活动的内化过程就是观念和思维逐步加强的过程。这一观点,突破了我们以往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念,使对认识的发生的认识深入了一步。
  第三,从哲学的角度看,皮亚杰的活动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虽然有相似之处,但相似并不相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的产物,它们从内容上到形式上都有所不同。皮亚杰的活动观点侧重于认识的个体发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侧重于社会群体的认识形成。皮亚杰的活动观点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无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则是一种社会主体在一定条件下,运用工具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虽然两种理论体系中都各有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皮亚杰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是片面的。皮亚杰的活动理论,特别是他从儿童思维发展的事实出发,找到了主体认识结构的心理根源,深入论证了认识起源于活动,通过活动实现了外界客体与主体的相互转化,并指出了认识结构的产生及其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了认识论与心理学的联盟,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活动与认识发展机制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争论上,一种争论是,在活动中发展认识,主体到底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如陈英和指出,皮亚杰将认知发展视为一种适应的不断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与此相反,王之璋等人认为, 皮亚杰强调智慧发展的本质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乎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人对环境能动的适应。平衡是儿童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是一种主体能动性的表现。〔5〕另一种争论是, 皮亚杰所提出的认识发展机制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着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对皮亚杰认识发展机制理论的评价是,皮亚杰把平衡因素作为智力本身中生长和调节的机制,是一种说不清的糊涂概念。潘菽教授批评皮亚杰的理论是“强调了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致陷入单纯的唯心论,同时又把心理的发展和生物的生长这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混淆了起来。”〔6 〕周和岭等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皮亚杰把生物学意义的动作本能和哲学意义的认知结构混淆在一起,无形中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这种利用具有先验性质的图式去规范现实,构造知识的理论根源是康德的先验论。〔7〕
  笔者认为,上述的批评意见是不公正的。皮亚杰提出了平衡是认识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智力发展的机制的观点,不仅确立了主体在认知活动中是能动的,而且他从生物学角度对认知图式的形成进行的深入研究,其结论是科学的、唯物的。
  第一,皮亚杰发现了平衡在智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揭示了平衡概念中的稳定性、补偿性与主动性的深刻含义。平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主体通过动作对外界干扰进行补偿时,就产生了平衡:这种补偿是一种主动的补偿,即主体主动调节的结果。
  第二,皮亚杰指出,平衡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他说:“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智慧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人类行为就是这样永久继续不断的重建适应或建立平衡的一种机制。”〔8〕在这一平衡过程中, 主体以主动的活动并通过信息反馈来协调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活动,达到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强调主体在平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平衡理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平衡与运动的关系,以及主体在平衡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他之所以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因为他认识到,儿童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主体能动的调节作用。客体能够被主体建构,是因为客体首先要通过主体的活动被认识,主体通过反馈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同化或顺应进而建构客体。
  应强调指出的是,皮亚杰对认识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了其生物机体根源。他认为认识有三种类型:(一)遗传形式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感知运动图式中的遗传特性的装置及遗传器官等。(二)逻辑——数学知识。这类认识不是遗传得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三)物理经验知识。这类知识是关于外界客体特性的认识,是主体利用本身的认识结构对逻辑—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而形成的。这后两种知识是人的认识图式。遗传图式与认识图式的关系是,遗传图式是认识图式的起点,遗传图式只有经过习惯图式为中介,才能发展为认识图式,即遗传图式不能直接过渡到认识图式。因此,批评皮亚杰将生物学意义的图式与哲学意义的认知结构混为一谈,以致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不公正的。就像我们不能把第二信与系统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之上的理论看作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样。也正是由于皮亚杰对认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以现代科学的成果进行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使他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不同,跳出了玄学的思辩,使认识论成为一门与所有人类科学都直接相联系的科学,鲜明地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的时代特征。
   三、活动与主客体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皮亚杰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有两个意义不同的理论层次。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体系中,主体仅仅是指儿童的个体心理结构,客体则是指儿童身体行为和知觉范围内的客体意识;而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如程代熙认为,皮亚杰曾经在《结构主义》一书中申称过:“应该区别开个别主体与认识论上的主体。”但是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概括为人类在认识活动上的共同特征,这种立论基础是不坚实的。〔9〕因此, 一些学者批评皮亚杰对活动与主客体关系的论述不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是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共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皮亚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活动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认识论只是从外部研究实践的问题是有局限性的。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微观机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认识论的研究。因此,把皮亚杰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割裂开来是不对的。在这个问题上,皮亚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主客体的分化。皮亚杰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长期研究以后指出,儿童在一岁半以前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解除和主客体的分化,需要主体能通过自由调节自身的活动,肯定自身的存在,要能意识到自身是活动的来源,因而产生主体意识。皮亚杰认为,不具有实践活动和理性思维能力的主体不是真正的主体,认识起源于在活动基础上的主客体分化。皮亚杰尖锐地指出,传统哲学把主客体看作是从来就有的、现成的,因而并未深入研究主体是怎样认识客体的以及这种认识的微观机制是什么。
  (二)主客体关联的中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的研究,一般仅限于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而对其内部意识或心理过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皮亚杰对这一问题的心理学研究除了对中介给予科学的描述以外,还为我们克服认识论研究中的缺陷,提供了有益的启迪。皮亚杰认为,在认识发生开始,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那时,只存在有机体和环境,二者之间唯一的联结点是活动。活动建立了机体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皮亚杰把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客体的物理结构同一的基础归结为活动的理论不仅说明了主客体的关系,而且肯定了主体的主动性是活动协调的根本前提,具有唯物的和辩证的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和说明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责任编辑:董谊思)
  主要参考资料:
  〔1〕刘啸霆:《关于认识发生的几点思考》,《学术交流》1991年第5期。
  〔2〕〔7〕周和岭:《关于发生认识论的贡献的商榷》,《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3页。
  〔4〕 陈英和:《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 王之璋:《试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平衡观》,《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6期。
  〔6〕潘菽:《心理学简札》(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版,卷10,第15页。
  〔8〕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第25页。
  〔9〕程代熙:《J.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要义》,《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
  
  
  
哲学动态京14-17B4心理学周菲19971997 作者:哲学动态京14-17B4心理学周菲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7:14

[新一篇] 百年中國新文學的道德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爭鳴(續二)    道德形而上主義:反思百年文學“啟蒙”問題的可能與限度

[舊一篇] 皮爾士的科學哲學——反基礎主義和可誤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