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馆藏电子资源建设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数字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体系的变化
  现代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面临着结构性的变革。变化之一就是“馆藏”的含义被拓宽了,目前,广义的图书馆馆藏,可以是分布在其它图书馆内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只要在本馆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使用,就可以视之为本馆馆藏。
  与此同时,馆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数字化资源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增大,由各种数字化资源所构成的虚拟馆藏与本馆的纸本物理馆藏共同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
  由此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数字馆藏与传统纸本馆藏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数字化资源存取与拥有的矛盾(即藏与用的矛盾)比纸本资源更加尖锐。
    1.1 数字馆藏与纸本馆藏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纸本文献与数字化资源在新的馆藏体系中相互补充,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但是,纸本文献与数字化资源所承载的信息大部分是重复的,只是载体不同,使用方式有所差异,同时,多数图书馆面临着资金有限的问题,必须考虑到二者的经费分配比例。尽管数字化资源有检索方便、传播面广、成本相对较低等突出的优点,但是,兰卡斯特《通向无纸情报系统》的预言并没有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出现不但没有消灭纸张,反而增加了纸张消费量。目前大家比较的一致看法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数字化资源完全取代纸本文献是不可能的。
  这不仅是因为从人们的阅读习惯上看,纸本文献依然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还因为数字化资源的生产成本目前还不低;覆盖范围还不全面;数字化资源的保存时间不够长,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些数字化资源的商品化提供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如国外的电子书。
  此外,从馆藏建设的角度看,相当多的网上数据库采取租用方式提供服务,没有留下文献载体可供保存。一旦取消订购,则图书馆里就什么痕迹也没有了,这也使图书馆馆长们深感不安。
  从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和目前的使用情况看,我们认为,最适宜发展的数字化资源是:(1)需要检索的内容;(2)对传播范围和速度有要求的即时性信息(3)内容相对简短的文献;(4)内容较长,但是需要经常翻阅、引用、检索的内容;(5)需要抢救保护的文物典籍;(6)需要进行运算处理的数据。因此,各种参考工具电子版、期刊数据库、经典图书、文物典籍、数值型数据库等是应当优先发展并有所保障的数字内容。
  在数字化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就会出现用数字化资源取代纸本文献的想法。但是,由于数字化资源和纸本文献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国内大规模引进数字化资源也就是近三、五年的事,很多问题还没有作过深入研究,因此,削减纸本文献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到相应电子期刊的稳定性、出版时差、存档情况以及持续订阅的可能性。同时,受人们阅读习惯和目前电子图书发展情况的制约,纸本图书的订购不宜削减。
  实际上,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图书馆的做法不是用数字文献代替纸本文献,而是对两者的投入都在增加,只是对数字化资源建设投入的增加幅度更大而已。
  关于纸本文献与数字文献投入的比例关系,因各馆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引进占全部资源采购经费(图书期刊等纸本文献+数字化资源引进)的10~30%不等。国外的比例稍高一些,1998年11月,在北京图书馆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邵西平博士和张沙丽女士介绍,她们所在的大学图书馆年购书费中的15~40%用于购买和租用各种类型的数据库。
    1.2 数字化资源“藏”与“用”的矛盾
  数字化资源的三种利用方式中,光盘和镜像方式都将资源存储在本地,而网络租用方式则将数据和应用软件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商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访问,即数据库是采取“租赁”形式,并非真正“馆藏”。目前多数国外数据库商都采取“租用”的方式对用户开放。这就意味着,一旦停止租用合同,则所有的内容都将无法访问。
  习惯于面对实实在在的物理载体的图书馆员面对虚拟的馆藏,心里着实有些底气不足,由此产生了关于“藏”与“用”的争论[1][2][3]。这个问题也成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关于21世纪图书馆的论述精辟地指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新世纪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将“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4]。其实,早在70年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总结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之第一定律就是:“书是为了读者用的”[5],这一定律至今依然可以作为图书馆工作的第一法则。因此,我们认为,考虑“藏”与“用”的关系时也要将读者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
  从利用的角度看,数字化资源有突出的优势(易检索,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6],2001年到图书馆借阅书刊的读者近200万人次,与此同时,在网上对数字化资源检索次数为150万次(部分统计),说明数字化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一条必由之路。
  其次,数字化资源的收藏也要花费巨大的开支。例如,同“租用”相比,制作本地镜像服务器需要购置相应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管理软件,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管理,同时,软硬件设备每隔几年就要升级换代。如果希望相关内容一直保存下去并能够继续使用,这些都是必须的花费。“租用”方式则不必考虑这一切。
  第三,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期一过资源就消失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至少是有一部分内容发生了“转移”:从数据库商的服务器中转移到研究人员的大脑和计算机中,转化为科研人员的知识和创造力,形成“我的图书馆”,这些内容在研究人员今后的工作中将仍然发挥着作用。
  最后,我们是否可以转换一下思路,认为我们购买的是一种信息“服务”而非简单的“数据”。有些服务商给用户配送了相应的光盘,但是只有不带系统的“裸数据”,因此,用户虽然“拥有”了数据的内容,但是如果想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配置合适的硬件,这也不是一笔小费用。这些投入都是数据库供应商的信息服务成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字化资源都适合于“租用”方式。在引进数字化资源时,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同服务商进行磋商,有些服务商可以配送相应的光盘,有些可采取在国内设立镜像站点的方式保存数据。
  实际上,正如文献[3]所说,存取(即“租用”)与拥有是互相辅助、长期共存的关系。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当站在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数字化资源的保存问题,既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图书馆的全面拥有,也不能以存取完全代替拥有。只有进行全国性资源的合理布局,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优点,以满足读者的使用需要为主,大型图书馆同时兼顾收藏,与纸本文献共同构筑文献保障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字化资源的经济、合理使用与收藏。
      2 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其它问题
    2.1 如何科学地评价数字化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引进数字化资源,有必要进行数字化资源的评估。数字化资源的评估问题受到很多图书馆的重视,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设立了“电子资源计量”项目,北大图书馆也做了一些尝试。由于数据库容量庞大,因此进行评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一个大型外文期刊数据库通常收录几千种期刊,传统的期刊选择方法显然很难满足数据库评价的需要。此外,数据库之间的交叉和重复、数据库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价格体系等因素都是评价数字化资源需要考虑的因素。
  因此,需要结合传统的馆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它方法来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建立评价体系,确定一个综合指数。而且,最终的评价意见一定要结合用户的需求,因为只有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才是好的资源。
    2.2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存在一些对没获得版权产品的使用。目前,国内数据库市场较为混乱,个别产品尚未完全解决版权问题。图书馆在引进这些资源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否则,一旦引起版权纠纷,作为知假买假的使用方图书馆将负连带责任。因此,采购时应让对方出示版权解决办法及其相关文件。
  另一方面,引进的数字化资源也要进行合理使用,不能进行恶意下载,侵犯数据库商及原作者的版权。否则,将会受到数据库商的抗议和制裁。国外数据库商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而这类问题在国内又非常突出。
  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校内设立的专门的代理服务器将一些数字化资源向整个学校开放。但先后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校园网用户滥用代理服务器、大批量地恶意下载数据的行为,也曾经几次造成代理服务器被数据库商停用。近期最严重的一次恶意下载行为发生在2002年10月,有学生在某宿舍楼一天之内下载了数千篇JSTOR的全文文献,造成JSTOR立即封锁了图书馆代理服务器对其的访问权限,并引发了国际的法律质询[7][8]。北大图书馆在对此行为表示强烈谴责之外,被迫发布“关于停止对学生宿舍区开放代理服务器的公告”,停止对学生宿舍区开放代理服务器,以杜绝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
  因此,图书馆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还要不断对读者灌输知识产权保护的思想,这将是一条漫漫长路。
    2.3 电子出版物的长期、持续保存问题
  一些国家图书馆经过对电子出版物收集、保存、利用的一段实践后,发现由于电子出版物,特别是网络型电子出版物的生成、复制、流通的特殊性,使得数字化资源比印刷出版物更加难以管理和保存。由于数字化资源对阅读设备的依赖性、对软件环境的依赖性、数字化资源保存年限的限制、数字化资源的脆弱性(例如,一个命令就可以在几秒钟内删除全部数据和软件系统),以及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上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情况导致数字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与获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
    2.4 数字化资源的整合问题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不断增多,数字化资源整合,也就是对多个数据库进行跨平台检索的需求日益增强。
  由于不同的数字化资源系统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检索平台、不同的数据标准,同时数据库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交叉,这些因素导致用户进行检索时的学习成本不断增加,需要熟悉不同的检索系统和检索界面,检索完成后还需要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处理。
  目前,一些图书馆和商业公司针对这种情况都在进行跨平台的检索实践。国内数字化资源引进大户CALIS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计划建设资源分布式、知识网络化、统一用户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多途径多层次的访问系统[9]。
    2.5 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文献的相互对应问题
  数字化资源和纸本资源是承载相同信息的不同载体,多数数字化资源都有对应的纸本文献,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将会并存下去。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有必要及时、准确地揭示电子馆藏的内容和变化,并与纸本文献的报道体系相融合,将数字文献与纸本文献形成相辅相成的合理结构,彼此在种类上相互补充,在形式上相互联系。
  一方面可以进行数字化资源编目,在书目数据库中反映电子图书、期刊的馆藏状况。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种电子期刊和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电子图书以及大量的灰色文献,如何正确、及时地反映其内容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而且,数据库来源的动态变化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此看来,利用传统的人工编目方式是行不通的,只有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跨平台检索,利用计算机自动编目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学的做法也许有值得借鉴之处:即在纸本期刊陈列架上标出电子期刊的网址,表明该刊在馆内有电子文献可利用。
    2.6 数字化资源内容的意识形态问题
  这可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有的现象。由于数据库往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除学术期刊以外,又有一些灰色文献数据库,逐一筛选甄别非常困难。如何做到尽可能全面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又避免可能出现的政治问题,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情报资料工作京34~36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蒋颖20032003本文针对数字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体系的变化,讨论了数字馆藏与传统纸本馆藏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看待数字化资源存取与拥有的矛盾,并对目前电子资源建设中的其它问题进行了思考。电子资源/馆藏结构/网络环境/图书馆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北京 100732  蒋颖,女,196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网络系统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作者:情报资料工作京34~36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蒋颖20032003本文针对数字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体系的变化,讨论了数字馆藏与传统纸本馆藏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看待数字化资源存取与拥有的矛盾,并对目前电子资源建设中的其它问题进行了思考。电子资源/馆藏结构/网络环境/图书馆

网载 2013-09-10 21:35:15

[新一篇] 對非線性科學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尋找失落的秩序——李雙元教授“國際民商新秩序”理論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