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3)08-0020-03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失业高潮的延续期。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为1200万人左右,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和高职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失业者,我国估计2001年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900万人左右,2002年也在1900万人左右。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大约在7%—8%左右。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愈来愈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由1998年的50%,降至为2001年第三季度的19%。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这些实际失业人员可再就业的只有540万~570万人(胡鞍钢)。另外,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1995年的联合调查,我国城镇非公开的隐性失业率已达到18.8%,如果将农村的失业考虑在内,问题会更加严重。我国农村现有隐性失业劳动力1.38亿人,每年约有3000万人需要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同时,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员,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和夕阳产业,如森林、煤矿行业这种情况特别严重。目前各方面对企业冗员的估计在1500—3000万人左右。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我国目前失业人群将达1.53亿人,失业率可能达到21.4%或更高。没有就业,就没有正常和稳定的收入,这些群体在孩子就学、大病医疗等大项开支上会陷入困境,住房条件将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房租水电等生活开支也会发生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巨大潜在因素。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地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周天勇)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根据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供求在时空上的不一致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供求在结构上的不一致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在经济陷入衰退期时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我国长期高失业率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黄向阳)
  1.历史上人口政策失误,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且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这是产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基本原因。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1995年为8.07亿人,2000年为8.5亿人,2010年为9.70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亿人,比1995年增加了近2亿人,约增长23.5%(陆跃祥),以2000年为例,我国净增劳动年龄人口估计为1171万人,按照78%的参与率计算,大约有910万人需要就业,按照当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多也只能增加就业机会640万个,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劳动力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其它要素的有限性决定了结合的劳动力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劳动力供给,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2.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了严重的隐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旧体制国有企业低效率、低收入的高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遭到冲击。隐性失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隐性失业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已高于其边际生产率。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减员增效。这样就使原先国有企业内早已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显性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如果国有企业改革3年完成,每年将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约6.3%。同时,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根据最近对全国3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就近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1500万人。我国经历了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建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市场调节,这已成为趋势。而在此转型阶段,大量企业冗员的下岗失业,实属不可避免。
  3.科技进步加强了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幅上升,而且也使管理水平和劳动者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现代管理的方式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一些简单低效率的重复劳动便被新兴机器替代。使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岗位。这无疑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使一些劳动者无法适应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不能适应现代化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刘蓉,年桂芳)
  一般说来,产业的发展总是朝着资本密集型的方向进行,而且工资的上升率要大于单位资本的使用成本上升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会加强。
  4.产业结构失衡,不利于吸纳劳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相对竞争力,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一部分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部门,必然会排挤大量的劳动力。企业面对WT0之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受国外冲击较大的产业如机电、石化、医药等行业,亏损面将会扩大,下岗分流的职工人数将会增加。“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必然会迫使这些行业积极进行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更新。对于难以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员工来说,经过再学习和培训,如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被淘汰(张曙霄等)
  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要求调整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规模。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稳定就业市场的作用已日益突出。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三次产业中就业比重的变动关系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所表现的趋势一致。在农业、制造业相对萎缩,纷纷释放出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服务业却兴旺发达,成为稳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在这样一种“经济服务化”的现象中,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并伴随着“结构性失业”。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利用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调控失业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就业有较好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财政支出角度看,可以通过加大公共投资项目,刺激经济需求,带动社会投资。1998年以来中国的国债项目就发挥了较好的作用,5100亿元的国债投资创造了500万个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从税收的角度看;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关对下岗职工采取的一系列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费的措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效果,为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收入与就业密切相关,这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力成本过高,企业就会少使用劳动力,通过延长劳动力成本使用时间或者采用技术来生产;如果劳动力成本降低一些,企业就会增加劳动力的使用,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或者延缓使用先进技术来生产。那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人工成本指导线的办法,避免就业机会的过多损失。现在西方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社会形象和增强社会责任。它们在需要裁员时,先与职工代表商议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办法替代10%的裁员计划,如果一年以后公司的业绩没有好转,才考虑实施裁员的计划。(曹玉书)
  2.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方式。从各国工业化实践来看,有三种工业化技术路线:一是“节省劳动、多用资本”,二是“节省资本、多用劳动”,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路线”。第一种大多为劳动力资源匮乏国家所采用,第二种则多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采用。我国作为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资本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劳动密集的工业化方式。入世后,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是受益的行业,其中以服装、纺织等长期受到国外进口配额限制的优势出口行业受益最大。国外对我国纺织品实行的配额限制会逐步降低,到2005年全部取消,这对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出口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据有关部门测算,考虑到今后几年我国纺织品在设限国的配额将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25%—27%的情况,预计每年能增加5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按照1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能够增加1万个就业机会计算,每年就能增加就业机会50万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重点是完善服务,建立职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首先,发挥公共职业介绍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投入资金,改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特别是要改善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状况;二是服务网络的延伸。适应社区功能的强化,将服务网络延伸到街道和社区,以及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需要,发展乡镇劳动力中介服务。
  其次,大量培养和充实公共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拓展职业指导范围。建立起专家型工作团队,适应越来越专业化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工作要求,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满足工作的急需,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发展一批兼职队伍。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延伸到中学、大学等各类培训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与劳动市场的广泛连接。
  再次,全面加强职业信息工作。一是根本改革职业信息的封闭状况,加大对公共职业介绍的财政支持,将公共职业介绍工作纳入财政供给体制,解决信息渠道统一和信息共享问题。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在服务网络延伸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员队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构建通畅的信息网络,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等。三是加大力度,加强劳动力市场研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变化规律。(同上)
  4.更新就业观念,创新就业形式。要在开放竞争的经济条件下解决就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转变职工的就业观念。从企业领导到员工,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定要树立优胜劣汰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磨练自己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美国人平均一生要轮换六、七种工作,而我国很多人一辈子只会做一种工作。只有一种工作技能的人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下岗的对象。
  5.积极发展教育产业,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发展教育产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双管齐下,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因此,文化程度低的失业者进入再就业领域相对困难一些。只有加强学习和职业培训,使失业者掌握先进的技能,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以就学替代和延迟新增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适当降低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
  6.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高失业率不是暂时现象,而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长期现象。一个完善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下岗或失业给职工带来的打击,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保障,不致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进居民的预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对失业人员,通过失业保险可以帮助其调整技能重新适应市场。社会保障标准不宜太高,失业救助水平过高,失业者往往会依赖保险金,而不去积极地寻找工作。(卫中)社会保障体系资金可以通过国有股减持,拍卖中小企业、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多种途径解决。
理论导刊西安20~22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赵精兵20032003失业/成因/对策赵精兵,西安联合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061 作者:理论导刊西安20~22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赵精兵20032003失业/成因/对策

网载 2013-09-10 21:30:01

[新一篇] 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國際私法學若干問題比較

[舊一篇] 我國對外開放度的評估與合理目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