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暗修「台海柏林墙」政治恐慌衍生急统思想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柏林墙倒塌二十年,全球纪念浪潮迭高。北京知道这一纪念必将对中国政治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因此改变过去过滤与围堵的方法,转而以参与其中的方式悄然释放貌似公正的自我辩护意见。如新华社前驻柏林记者王德峰以柏林墙倒塌见证人的身份,撰文称:「在柏林墙坍塌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千秋功罪由后人去评说吧。」兔死狐悲之情昭然若揭。世人皆知即便不谈柏林墙的政治罪恶,仅看它对人性的野蛮割裂,也是人类之耻而不仅仅是共产主义的罪恶,尽管后者是无法忘记的史实。

  北京释放反对全球纪念柏林墙倒塌正面意义的另一个因素是:东德统一社会党(即德共)在考察清楚中国「六?四事件」发生的背景后,对国内大规模的抗议并未采取武力镇压措施。一九八九年,踩着学生尸体登上总书记宝座的江泽民与德共代表团团长、大柏林区书记、中央常委京特·沙博夫斯基谈话时意志消沉又闪烁其词的状态,让后者窥透了镇压的非法性质。碰巧的是,该年十一月份宣布开放边界的人正是沙博夫斯基。

  党的喉舌继续说谎

  除以上那个情况外,关於柏林墙管制取消的历史性细节仍然在被中共媒体掩遮,试图以似是而非的方法归咎於个人决策的匆忙性,而不是进行制度伦理的深刻反省。比如,与王德峰一样做历史见证的中国前驻东德大使梅兆荣,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给沙博夫斯基递了一张问「何时开放边界」的条子,沙氏就「稀里糊涂地说现在开始吧」。梅兆荣为了增加这细节的说服力,一方面自称「我是中国外交官中唯一见证了柏林墙开始建立和倒塌的人」,另一方面又说「谁也说不清这张条子是怎麽回事儿,二十年后这件事仍然是个谜」,云云。实际上,开放柏林墙是德共决议的政策,而且是在考察中国「六?四」镇压之后而作出的。

  沙博夫斯基在正式会见记者之前,已经替代了昂纳克出任德共总书记的埃贡·克伦茨递给沙博夫斯基一个党内决议定稿,此定稿也是国务委员会颁布新旅行法的蓝本。更为要紧的是,第二天东德政府就会公布包含开放边界条款在内的新旅行法。虽然说沙博夫斯基为了获取民众的好感,提前一天公布了开放边界的消息,但绝不是「稀里糊涂」而为。克伦茨的回忆录清楚地表述沙氏的当场原话为:「如果我正确地理解全会决议精神的话,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立即开放。」好在克伦茨的回忆录《八九年的秋天》早於二○○五年就有了中译本,无须费力就能反证梅兆荣篡改历史的行为。

  德共既然决定不采取中共的血腥镇压方式,开放边界是必然的选择,开放边界的必然标志就是柏林墙政治功能的废止。当年九月三十日,西德外长根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宣布西德为三千名捷克难民争取到了出境许可,该三千人将乘火车穿过东德由捷克到西德。此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是捷克又有七千五百名难民聚集在西德驻捷使馆外,等待获取出境许可;二是捷克难民第二次乘专用火车通过东德时,东德有数千名难民想闯上火车获取逃离机会。

  三千东德难民选择的突破口是德累斯顿火车站。他们与那里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但警察并没有开枪──这也是德共汲取中共教训的一个收获!

  「中华北京」在高雄丢丑

  柏林墙失效的最深刻含义是人民有权选择制度,在中国政治语境里是「一国良制」对「一国两制」的取代。横亘在两种制度之间的不是愚蠢的城墙,而是被两岸敌对双方高度戒备的一道海峡。二十年来,台湾民主制度的好处通过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大陆民众。因此,民众议论「要按判陈水扁的办法对待江泽民,江泽民得进监狱一百回了」。也正是这样的民意让既得利益集团惊恐不已,惊慌之余又歇斯底里地反对普世价值。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海峡的地理阻隔作用大大降低,但是如何防止大陆民众「思想出逃」就成了北京当局的大难题。虽然说中国大陆因集权政治的动员力而暂避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强冲击,但没人能保证今后三到五年中国经济不崩溃、社会不解体。

  中共方面对台湾特别是对国民党强充大佬的姿态取得过一定效果,比方说大规模吸纳台岛农产品让岛内台独基本力量沾到的经济利益,无形中抵消了台独冲势,又比如说大陆自由派知识分子认为两岸互动会促使中共渐渐学习台湾政治经验,凡此等等。但是,人们很快就看到了「中华北京」的真面目:七月份的高雄世运会开幕式上,大陆运动员方阵集体缺席,以示不听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的讲话。奥运会时,台湾在北京打出了「中华台北」旗帜;世运会时,大陆在高雄为什麽就不能打出「中华北京」的牌子呢?! 不仅两岸已有「一中各表」的原则共识,而且「中华」字头是两岸政治分治实体的共同字号。北京可以回避这样的政治事实,说明两岸进行对等的政治谈判几无可能。

  火烧火燎的急统之心

  毕竟民主政治是包容性的,因此对「中华北京」的撒泼,台岛没多少评论家予以计较。奇怪的是,在两岸经贸相当热络、政治小步行进大收效(如三通)的情况下,北京却急於提出政治会谈的议题。此与高雄撒泼何其异也!北京开出的政治谈话议题不外两点:一是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二是设法使「一国两制」替代「一中各表」。第一个议题当然要以大佬示好为前提,即大陆一方主动撤除对准台岛的千枚飞弹,但是大陆军方却放话说「要求大陆撤除飞弹只是结果并非前提」。第二个议题在没有军事互信的可能下,先入为主地展示了只要台湾「水」而不要中华民国「杯」的政治设计。后者尤其有悖於台湾民情,即便完全排除台独势力的影响,也很难争取统一力量与中间群体的认可。因此,台湾《联合报》十月二十日的社论警告说:「无论中共或台独,谁要砸破这个杯子,谁便须面对一滩覆水」,还有「若没中华民国这个杯子,台湾对北京而言会比西藏及新疆棘手万倍。」

  两岸维持现状,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把统一作为政治选择,远期实现非分离政治整合,对北京方面绝对不利。因为民主制度的示范效应与中华文化精萃复生,对专制主义政体是越来越大的压力。简单地说:中共在国内构筑的各种各样的柏林墙将会一个接一个地失去效力。面对远期效果,北京不得不以攻为守,率先打出急统牌测试国民党的反应。同时,一旦急统目标受挫,就会为强化国内镇压找到藉口,修起阻隔两岸人民制度选择愿望的无形之墙;兼之,在国内政治高危时期以放弃「和平统一」为杀手?,实施武力统一。

  柏林墙倒掉二十年,以历史眼光看,不算长。此中殷鉴不远的含义有多大,自不待言。
 

 

责任编辑:王和         来源:动向
 
 


倪念孙 2011-02-22 20:20:18

[新一篇] 歷史的先聲

[舊一篇] 戲侃馬克思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