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着机遇。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改变着世界文明的面貌。网络数字化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空间概念对人类自由活动的束缚,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语言的开发,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读问题,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网络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区域,加强彼此的了解与合作。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电子数码信息图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为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文学未来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导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了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大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征,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中国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如今其他还有“黄金书屋”、“白鹿书院”、“博库”等20余家文学网站。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
网络文学在网络世界里占据了一块地盘,甚至还“破网而出”,以纸质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形成了互为补充、共生共长之势,出现网上网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这种景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学”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褒败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某些群体那里,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光与电代替纸和笔,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趋向。
当“网络文学”在网上网下现身的时候,其自身的定位乃至这个词汇的合法性,一直都存在许多的争议。什么是“网络文学”?写在各种各样的BBS上的帖子就构筑了网络文学的主体了吗?显然不会那么简单。从目前的网站状况看,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文学信息和文学作品,广义的“网络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网上“创作”的作品,一类是网上“传播”的作品。
现在网络上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还只是“传播”的作品,它们大部分来源于纸介质作品,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做法从网站自身讲,可以提高网站的艺术品位,增加网民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流传以及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不无裨益。也有一些网下创作的作品,因为找不到传统的发行渠道,只好借网络这个地方来崭露头角。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当属网络原创文学,它的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从曾经流行各大网站的原创小说《北京故事》、《数字化精灵》等都可见一斑。计算机网络的媒介模式带来了文学存在方式的变革。对于网络文学尤其网络原创文学来讲,网络不仅仅意味着计算机屏幕和书籍纸张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对文学生产的介入,包括从语言结构到发行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创造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悦己悦人而进行的活动,题材选择的自由,情节架构的随意,语言节奏的加快,是网络文学的总体特征。对于读者来说,网络文学一方面呈现出新鲜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与网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经历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
从艺术的“生产工具”方面考察,文学的“生产工具”或者说媒介就是“语言”。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从远古的龟甲简牍文学发展到现代的纸介质文学,语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网络文学的存在也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语言,我们称之为是数码,即"bit"(数位)和"byte"(字节)的转换与解码。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反映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了新的文学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究竟有没有改写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有作家认为,网络不过是作品传播、发表的一个新兴渠道而已,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人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又有人认为网上创作无拘无束,构成了涂鸦艺术,虽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很多进入不了艺术范畴,更无从谈对传统文学的取代了。
文学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由很多社会要素组成,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和传播途径对文学本质总是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初造纸术的发明为文学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网络的介入多少也会为文学带来一些改观。但就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文学是关注社会、历史,关注社会历史中的人,是关注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学,都莫不如此,网络文学并没有超出这个范畴。从技术上讲,网络作为一个载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网上传播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便利和快捷。由于技术原因,网络文学在行文的规矩和形式上,与传统文学有所区别,文中夹杂大量的外文字母、单词和符号,但是这些还没有成为文学的本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的内在精神上,应该是相同的。
对此,作家张抗抗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本来做好准备要步入一个新奇的领域,但是阅读后发现目前的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身区别不大。”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虽然网络文学也像它赖以生存的网络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快的发展变异速度,但是,在文学领域里它仍有着先天后天的诸多不足。正如有人用“头重脚轻根底浅”来形容它一样,一方面网络文学以其“自由地表述”、“交互式沟通”等特征引得无数网民为之沉迷为之喝彩,另一方面创作者们文化底蕴的缺失又使得网络文学带有先天性的“肌无力”。
应该说,“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完全成熟定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种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自然要依赖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文学读者的多少,电子商务的繁荣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网络文学的繁荣。就目前中国网民的组成结构和数量来看,网络文学尚不具备一个牢固的群众基础,其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好像是站在成年人旁边的婴幼儿。网络对人类生活有根本的改变,但如果说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的精神创造和思考,实在为时过早和有夸大之嫌。网络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信息,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但计算机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网络只是一种沟通世界的工具而代替不了文学创作本身。
目前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化以及网络文学的非审美化,是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的先天性症候;自由性大于艺术性是网络文学一个明显的尴尬。数字化技术既可以为文学美容,也可以将文学毁容,艺术走近科学并非总是艺术的福音,科学对于艺术的精神放逐和价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艺术的警惕。网络文学追求的不是长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动。维系文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文学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的创造性,这个不是人人自由参与就可以实现的。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要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人民日报京⑥J1文艺理论邱峰20032003 作者:人民日报京⑥J1文艺理论邱峰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