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来临  ——关于资料与方法的迷思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中国传统的文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文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着《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文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者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注:姚鼐《复秦小岘书》,参见《惜抱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04页。)显然, 这里所说的义理、文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文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文、着作的文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现代学术自王国维先生开创以来,虽然经过学习西方的学术观念,对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有所突破,并经近百年学人的不断发扬、发展,其学术内涵和研究重点已与传统学术有所不同,但资料的考辨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却并未发生改变。尽管王国维先生十分注重学习西方的学术思想,但在他本人那里,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应该说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一定的加强。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概括王国维先生的学术道路时说:“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曰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参见《王国维遗书》第一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页。 )这种多方资料的考证较之传统学术研究的资料考辨方法可谓完善多了,这样,由于传统学术方法的因袭和后辈学人的继承,资料研究便同样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得以巩固下来。即便是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从学术规范上看,也仍然必须建立在文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之上。
  古人治学之所以如此重视资料考据,大抵是出于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过程的需要。就追溯事理发展而言,资料考据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学方法,它要求学人充分地占有研究资料,辨别资料的真伪,做到言之有据、证据确凿可信,并能帮助学人养成严谨扎实的学风。考据方法的这一优点在我国传统学人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以至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等都成了学术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科目。而古人治学之所以能够以考据之法来研究资料,则是因为古代的文化传播不够发达,资料本身就比较有限,人们有能力充分地占有资料,并对之加以鉴别、勘误。《南史·陶弘景传》中就曾有“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之说,到了清代,此说又在乾嘉学者那里得以广泛弘扬,这足以说明古代的学术资料是可穷尽的。即便到了近现代,这种学术资料的有限传播状况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20世纪初形成的我国现代学术中,也仍然能够以考据之法来进行学术资料的研究。
  我们知道,要从考据之法来进行资料研究,只有在一定的学术条件之下才是可行的。就文学研究而言,其资料考据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首先,从版本上看,必须能够鉴别出研究对象的真本和善本,对伪作则要尽可能弄清它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之手;其次,从版本的版次上看,要弄清何为作者的原本、何为修改本,原本与修改本有何不同,如果能找到作者的手稿,还应弄清作者是如何修改的,何处是作者自己修改的,何处是别人修改的,是谁修改的,以及为什么如此修改;第三,要考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作品的思想艺术与作者其它作品的思想艺术的异同,尽可能从作者的其它有关文章和书信、笔记中去寻找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思想的叙述、评价;最后,还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前人已有的关于该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充分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弄清作者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的特征,做到设身处地、知人论事。而要想掌握这些资料,则不仅必须保证有资料可考,而且还得保证资料必须是有限的,是人力可以穷尽的。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我们的传统学术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但这种以资料考据为基础的学术传统在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挑战来自资讯时代的多媒体信息网络。
  尽管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学术已不止一次地受到西方学术的挑战,“其为学也,中国多夸识,而西人尊新知”(注:严复《论世变之亟》,转引自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5页。),使中国的传统学术在西学面前显得过于迂阔而又缺乏开拓精神,与西方敢于不断“重估一切价值”(注:参见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的现代学术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致使西方的学术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全盘西化论”、‘中体西用论”云云;然而从总体上看,西方思想的冲击并未能够在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至少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我们仍然保持了自己的传统。至于这种基于资料考据的学术传统何以能够保持下来,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西学与中国的传统学术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它们各有自己的价值依凭,就像一种价值系统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另一种价值系统一样,西学必然不可能在断断续续的百余年间实现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取代,更何况这两种价值系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的对抗性;其二,近百年来我们的学术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术文化资料的传播主要还依靠书报杂志的出版发行,而但凡纸上之文都是可以进行考证的,这是保证传统学术的资料研究能够得以进行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其三,则是传统学术因袭力量的作用,纯粹的资料考据很容易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而学术思想的开拓却往往难以被认可,这种价值维度决定了学人对自己学术方向的取舍。而我们的文学研究尤是如此。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我们传统的学术根基似乎具有着某种不可动摇性。但网络时代的到来恰恰使这个根基发生了动摇。尤其是在网络文学正在崛起的今天,时代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新课题:类似提供给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基础研究的有关资料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其中有些资料在呈无限膨胀的趋势,而另一些资料则正变得越来越少,随着信息传播“无纸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本来在传统文学研究过程中作为重要参考文献的一些资料将会逐渐消失。譬如在今天的现实中,电脑写作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我们知道,电脑写作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修改的方便,电脑修改不仅可以省去誊写之烦,而且改完之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对于一部通过电脑写成的作品,如果没有专门的记载,我们就无法考证其修改前后的差别,也无法得知修改的部分出自何人之手以及为何修改。这对传统文学研究中的资料考据而言,不啻为一个很大的损失。然而电脑写作对传统资料研究的冲击,不过只是损其皮毛,而对它产生致命冲击的,则是资讯时代的互联网络所带来的信息膨胀。
  网络文学的崛起对于传统文学研究的冲击,首先在于它改变了文学资料的可穷尽性,使研究资料变得不可穷尽。今天已经出现的网络上的文学,大致有这样的7种类型:图书馆上网的文学资料、 传统报刊杂志的网络版、传统作家的网上个人主页、各种综合网站的文学板块、网络文学期刊、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和网络社区文学。其中,前三种只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化,图书馆上网的文学资料和图书馆收藏的文学资料一般不会有什么不同,且目前我们国内的图书馆上网还有待进一步的建设;传统报刊杂志的网络版,就是把传统报刊杂志上的所有内容都原封不动地搬上互联网,制成网络版本,今天国内的一些较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如《锺山》、《山花》、《作家》等都已陆续发行了网络版;而传统作家的网上个人主页则相当于作家的个人文集或全集,一般都是作家把自己在包括书刊、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上发表或出版过的作品,再拿到自己注册的网页上重新发表。在严格意义上,只有网络文学期刊、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和网络社会文学才属于真正的网络文学,它们直接发表包括文学作品和学术论着在内的各种网络原创作品;而各种综合网站的文学板块则往往介于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
  所谓网络文学期刊,是一种只有网络版本,没有印刷版本的,直接在互联网上编辑出版的电子杂志,着名的网络中文文学期刊有海外的《橄榄树/现场》月刊、《新语丝》月刊、国内的《榕树下》月刊、“清韵书院”《网络新文学》月刊等,这些网络文学期刊直接接受作者的在线投稿,发表的都是直接通过电脑写作的原创作品。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一般都是网络作者在自己申请的免费主页空间里,自己设计制作的、公开发表自己原创作品的文学主页。在所有的网络文学中,应该说网络社区文学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网络社区文学是网络社区中的文学板块,如“西祠胡同”(注:网站名。网站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之分,综合网站如“网易”、“新浪”等,专业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等。)中的“文学艺术”版、“热典俱乐部”(注:网站名。网站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之分,综合网站如“网易”、“新浪”等,专业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等。)中的“人文艺术”版等等,此外它还包括BBS论坛中的文学作品。在这些网络社区中,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网络原创作品或转贴他人作品,可以对每篇作品自由地发表意见,每个人也都可以自由地为自己申请一块版面,自己担任“斑竹”(注:网络术语,“版主”的谐音,也有的网站直接称为“版主”。),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学杂志。当然,在网络社区文学中,由于每个人都享有较为充分的发表文章或见解的自由,也导致了网络社区文学中作品的良莠不齐。但总的说来,无论是网络文学期刊、网络作者的文学主页还是网络社区文学,都有许多高质量的,甚至是传统报刊杂志所无法比拟的作品。最后,还有一种兼容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网上文学类型,那就是各种综合网站的文学板块,如“网易”(注:网站名。网站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之分,综合网站如“网易”、“新浪”等,专业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等。)文学板块、“新浪”(注:网站名。网站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之分,综合网站如“网易”、“新浪”等,专业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等。)文学板块、“大唐中文”(注:网站名。网站有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之分,综合网站如“网易”、“新浪”等,专业网站如“橄榄树”、“榕树下”等。)文学板块等,这些网站的文学板块一般都既刊载传统的文学作品,又发表网络作者的原创作品,其中刊载的传统作品往往以现当代文学居多,具有更强的知识性。
  从总体上看,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的文学与我们传统的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大致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网络间的信息传播是开放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可以不经过编辑的审稿,因而它较之传统文学作品的发表具有更多的自由,传统媒体能够发表的作品可以在网上发表,传统媒体不能够发表的作品也可以在网上发表,且无论是从发表的周期还是从传播的速度上看,网络文学都比传统文学具有着更大的优势。第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文学类型,它没有传统文学所无法避免的那种种功利色彩,它就像一块被新发现的大陆,人们带着充分的自由精神到这里来开垦自己的梦想,也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同时,它几乎是本能地排斥着传统作家学者对网络文学的介入。譬如在2000年元月,首届“网易”网络原创文学奖和首届《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评奖时,应邀担任评委的王蒙、谢冕、王安忆、余华等传统作家学者就受到网上读者的群起围攻(注:参见坚强《从drabc 对〈从小雪到大寒〉的评论谈我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原贴“西祠胡同”文学艺术板块2000.1.30.《淡淡心情》版。),这一现象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第三,网络文学作者一般都用网名发表自己的作品,而且可以随时更换自己的网名,这样,绝大多数读者都不会知道网络作者的真实身份,但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而言,这也将使有关作家研究的资料变得难以查找;而另一方面,专业的网络作家一般都很少在传统媒体发表作品,他们的创作基本不带有什么功利性。至于现在有一些有名的网络作家,如痞子蔡、安尼宝贝、宁财神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纸印版文集,这则和传统作家的作品上网具有相似的性质。
  除此之外,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也与传统文学不同。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作者全部写完并修改定稿之后,再交付出版或发表,只有极少数报章连载的文学作品例外。但网络文学却不同,有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特别是篇幅较长的网络社区文学作品,作者一般都每天写上一段,写完之后马上就到某个网站上去张贴发表,这样,在作品完成之后,也就不可能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性的修改。当然,如果作者以后对该作品又有所修改,也还可以再把它拿到其它网站去重新发表。在建有数万个文学站点的互联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在更新:有些作品可能会被网络文学杂志的编辑或网络版的“斑竹”删掉,有些作品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丢失,其中当然也有些作品在丢失之前就已被电脑终端用户下载,或可能被转贴到其它网站;与此同时,也会有更加大量的作品被增加进来。而在信息每天都在剧烈膨胀、瞬息万变的今天,如果要想收罗类似这样的信息资料,毫不夸张地说,那已经完全失去了可能。
  另外,网上发表作品不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那么困难,如果说网络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与传统的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还有着某种相似性,还要经过网络文学期刊的编辑来审稿把关的话,那么在网络作者的个人文学主页和网络社区中的文学板块上发表作品则是完全自由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网上为自己申请若干个免费主页来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和版式完全由自己设计,自己也可以任意修改自己的主页;每个人也都有权力在一些网络社区中为自己新建或申请一个文学主版,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公开或秘密的网络文学杂志,在其中那些公开的网络社区、网络杂志上,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文章或意见,只有“斑竹”才有权删除别人的作品,然而即便是被某些文学主版的“斑竹”或网络文学期刊的编辑删除的那些文章,也都可能很快就被“转贴”到别的地方。正如网络文学作者nirvara所说的“好在网络是自由的, 不可能永远‘鸵鸟’下去”(注:参见nirvara《网络文学奖不屑看“文学”的脸色?》,原贴“榕树论坛BBS”,但反复被编辑删除,后改贴2000.1.25. 《橄榄树》文学月刊讨论区。“鸵鸟”,网络术语,意为强权的、霸道的。)。以上这些已经足够说明网络信息传播的无限性,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网络文学资料的不可穷尽性。
  因为网络文学作品并非纸上之文,它们在网上转贴或下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误差,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在时过境迁之后,其最初的版本根本就无从考证。此外,网络文学作品的保存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我们知道,任何网站都必须使用固定的网络服务器所提供的磁盘空间,而这种磁盘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磁盘装满文件之后,要想再装进新文件,就必须删除掉一些原有的文件,而那些被删除的载有网络文学作品的文件只有通过发行光盘版、或被传统媒体转载、或被网上转贴与下载才能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完整的光盘版的发行,那么必然会导致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的丢失,因为依靠传统媒体的转载和转贴或下载毕竟是有限的。还有,令人防不胜防的电脑病毒的破坏也会使大量的数据丢失,它也必然会销毁许多网络文学资料。并且,在这个电子邮件正日渐取代传统通信的时代,由于电子邮件本身不会被长期保存,致使以往在资料考据中常常充当重要参考文献的书信资料也将变得越来越少。可见,网络文学的资料无论是在传播上还是在保存上,都与传统文学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的文学研究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传统的考据方法已无法穷尽互联网络所带来的那些瞬息万变的各种资料,清代的乾嘉学者尚可以宣称“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此说则必将变成神话;而另一方面,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为传统的资料考据所看重的那些关于作品版本、作品修改的资料及有关文献则正在逐渐消失。综合这种种原因,似乎可以说,在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时代,作为我们传统文学研究之基础的资料研究正即将失去其原有的条件。这一来自传媒技术方面的挑战,在不远的将来,就可能使我们传统学术中的资料研究变得失去意义。那么,现在还剩下的问题便是,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改变我们传统的资料考据方法,还是选择拒绝网络时代的到来。
  
  
  
东方文化广州94~98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席云舒20002000XIYUNSHU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中文系 作者:东方文化广州94~98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席云舒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18:06

[新一篇] 數字媒介時代與文藝學的轉型(專題討論)  2.擁抱電腦:文藝學的轉型沖動

[舊一篇] 流媒體:網絡時代的新寵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