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天气寒冷,罗袖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出典] 杜甫 《佳人》
注:
1、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 佳人:貌美的女子。
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丈夫。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旧人:佳人自称。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修竹:高高的竹子。
3、译文1: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罗袖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译文2:
有一位举世无双的美丽女子,孤独寂寞地隐居在空旷的山谷里。她说自己出身名门,本是好人家的子女,因家道中落,身世飘零,才不得不住在这儿与草木相依。回想当年,关中一带遭遇战乱,烽火连天,家里的兄弟惨遭乱军杀戮。说什么官居高位,那又有什么用呢?一旦遭遇战乱,连自己的尸骨都无法埋进坟墓。在这世态炎凉的社会里,人们大多都轻视贫贱厌恶失势的人,命运对不幸者通常格外的冷酷,一切事情都好像随风而转的蜡烛。更何况丈夫是个轻薄子弟,见我家遭遇不幸,竟然抛弃了我另觅新欢,又娶了一个美丽如玉的人。唉!那合欢花虽是一种草木,尚且知道朝开夜合,惜时守信,鸳鸯鸟虽是禽类,也总是成双成对,从不独宿。而我那朝三暮四的丈夫,却只看见新人的欢笑,哪里还能听得到我这个旧人的哭泣声呢?泉水在山里是格外清澈的,可是一旦流到了山外,就变得浑浊了。这位住在深山里的美丽女子,为了生计,也只能让侍女典卖一些珍珠首饰,换回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时她和侍女还要牵扯一些藤萝,来修补一下破漏的茅屋。信手采摘了一枝鲜花,却没心思插在头上,而是要经常采摘满把的松柏籽实,来填一填自己饥肠碌碌的肚子。在这天气寒冷的日子里,寒风吹拂着她分外单薄的衣衫,却动摇不了她坚贞的节操;黄昏时分,只见她独自把身子倚在修长挺拔的竹子上,等待着她的又是一个漫漫的长夜!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句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评解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6、何为美人?
宋玉说,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曹植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说,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世间万般皆有变,唯有人们对美人的追求从未变过。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美人可以使山河变色,天地易主。美人也可以安邦定国,使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谁都想娶个美女回家,只可惜,物以稀为贵,美女总是少的,喜欢的人总是多的,竞争总是很激烈的,最后胜出又能幸福一生的,估计就是传说中的神仙眷侣。
金老笔下的令狐冲何任盈盈,杨过和小龙女,都是令人羡慕的。可惜,这总归是文人的遐想,对爱情浪漫的憧憬,现实中的凡人,又如何能奢望神雕侠侣的生活呢。
曾经有个人说,有智慧的男人,不找美女结婚,只和美女交朋友。这个话也许有点酸葡萄的味道,但仔细想想,未必没有道理。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倪元璐的题诗道出了自古红颜的不幸,从项羽的虞姬,唐明皇的杨贵妃,到吴三桂的陈圆圆,这些美女的男人们,要么是霸主,要么是皇帝,要么是枭雄。却依然不能给自己所爱的人幸福,白白浪费了那天生丽质,相比之下,众生皆凡俗,英雄有几人,美女们的幸福,如何才能满足呢。
我说,美人如月,我愿成湖。美人就如那天上的月亮,只有放在高高的天上,在窗前遥望,才能享受其美丽,如果放在家里,再美丽的女人,早晚也会变成饼,也许,她还是别人的月亮,但对自己来说,整日的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那便真是月亮,也成了饼,这是多煞风景的事情。
倒不如化身成湖,心如止水,映照着那月光,身边陪着的人,不算太丑,也不太美,扔到大街上就认不出,但是真心对你好,眼中只有你一个人。可以陪着你在夜晚的月空下,散步,听着夜风的声音,享受着彼此的温暖,平静的生活,平静的相互守候,平静的一起离开。
这美人啊,好看是好看,但是,能有力气去折腾的,倒也无妨,没有力气折腾的,看看便好,看看便好。
7、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士大夫是依附于君王的;只有为君王所用,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旦为君王所弃,他们就毫无用武之地。士大夫个人的浮沉往往完全取决于君王个人的好恶,而君王的喜好又常是反复无常的,因此士大夫们常常是患得患失——不为君王所用时盼能得到君王的垂青,为君王所用时又担心为君王所唾弃。这种心态与担心失去丈夫宠爱的妾妇的心态正相似。因此,在极权君主制下,中国的士大夫们很早就有一种妾妇自拟的心理。这种心理虽然鲜有人直接道出,却常常不自觉的流露在文学作品中。
翻开中国文学史,最早以妾妇自拟的大约要数屈原了。在《离骚》中,屈原自比美人香草,其哀怨彷徨之态绝类妾妇。有些诗句,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完全是一副不得宠的妃嫔的口气。屈原与楚王同宗,身为贵族而尚且如此,后世没有贵族身份的士人对王权的依赖就更大了。李白虽多慷慨豪迈之作,但亦有《妾薄命》、《长门怨》等;为什么阿娇一个薄命的帝妃能激起诗人如许多的感慨呢?自然也是借此感叹自己的不遇。杜甫笔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以及白居易笔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张籍在《节妇吟》中干脆就把自己比作“妾”:“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这首小诗勾画出清幽宁静的意境,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得发表情趣。闭目浮想,看这竹林,这竹叶竹影浮动,明月下轻抚琴筝,一位女子身着罗衣飘然而至,倚竹对你浅笑……那身姿,那双眸,那神情俨然一位仙子。当你走近时,却幻化为一支修竹,这该是怎样的一丝情致梦幻呢,可想,可感,可幻,可虚无,可飘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便是我心中的一幅竹林秀女图了。
我栽空间青青竹林,心有千千节,静听风雨声,修来一片虔诚,云水惮心;拈来诗文,读我心声。其实在我心中,早有一片竹林,竹林永远是可以有梦境展开的地方,竹林听雨,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幻境。我爱那竹的挺拔,剌破苍穹,我爱那竹的节节向上,修沂婷婷;我爱那竹的生命旺盛,盘根错结常青长存。
9、一种说法:日子越安逸,统治者越不敢有敌人。既然不敢有敌人,就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军队了。这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治国逻辑,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的心理基础。最高统治者关注的焦点通常是社会力量的汇聚点。宋时,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大家灿若星河。陈寅恪先生评价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连那些大小官员平时也对咬文嚼字,卖弄文采,风花雪月,浅斟低唱等乐此不疲,以附庸风雅为能事,而一遇国家危机却推诿扯皮,束手无策,甚至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由于文气过重,很多文人和官员只有借酒消愁,到那花红柳绿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歌妓那里寻求理解和安慰;或是寄托老庄,心死抽身,退避入山崖林薮孤芳自赏。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木讷的萎靡王朝。
10、竹,在古典文学中是与松、梅共称岁寒三友的,以其耐寒而青翠不凋,堪与松梅媲美之故。但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竹却见于两诗有不同的吟咏,他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还须斩万竿。”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他把那些杂乱横生的恶竹比喻为坏人,斩万竿者,就是要清除坏人恶势力之谓。杜老憎恨的是霸道生长的竹势,而不是临风摇曳的翠竹。在《佳人》长诗中,杜老则以悲悯的情怀写出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高洁形象,把修竹与佳人并传千古。
11、潇湘馆虽不比怡红院那番气派,但却是“古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潇湘馆有几个显着的特色;一是 “ 千百竿翠竹遮映 ” ,这翠竹向来被人们认为是挺拔、宁折不弯,清致、风流高雅的君子。真是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二是后院的梨花、阔叶芭蕉。梨花白,芭蕉绿,全是素淡、清雅的色调,没有一丝俗气,也没有金碧辉煌的富贵态,,正似多情而抑郁的少女林黛玉啊!三是一潭清泉,碧亭之下,满潭清水已被碧绿的荷叶覆盖,淡淡的荷香四处飘散开去,在这荷花仙境中,自然也就知道朱自清先生的用意所在了!在这儿,我们可以看见林黛玉所写的《葬花吟》:“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隐示着黛玉的悲惨遭遇。
12、惨白的月亮毫无生机,如古道幽径的婉约女子,深闺中的少女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秋夜!吟诗作词,还独自守夜等天明?记得李清照写过这么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透出了无尽的秋意。曾听过:在花瓣漂落时起舞,想象中何等美妙!然而,如果花瓣已枯已萎呢?在毫无生机中起舞吗?会美吗!
犹豫中翻开了《红楼梦》,嗅出那花香横溢的春转变为萧瑟的秋。那“冷月葬花魂”的怜惜,何人可以知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忧怨何人能够体会?!
深吸一口气,刺得鼻子酸溜溜,感受到的秋之于情感的淡淡苦味,浅浅的无奈!
13、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客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坠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
14、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
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15、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那朵朵唐时的女儿花,依旧在我的心中开放,尽情地吐露着生命的芬芳,明艳地在唐风中招摇中,其中也有一朵是你我的前生啊!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