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译文]   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

     注: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注释:

   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玉簪螺髻:比喻山。

  断鸿:失群孤雁。

  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吴钩:佩剑。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求田联问舍:买地置屋。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岁月流逝。风雨:喻国事的艰难。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言语》。桓温北征,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倩:请。红巾翠袖:指美人。揾(wèn):擦试。

 

     3、译文1: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2:

      南方的天空弥漫着清冷的秋气,江水流向天边,无边无际。遥望远山,就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在诉说着愁苦和怨恨。落日时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抚着宝刀,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的美味,秋风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想学许汜,买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般逝去,树木尚忧风愁雨,更何况人?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帮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3:

     楚地的天空,处处弥散着秋日的清爽,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有的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 

    不要象张季鹰一样只是因为秋天鲈鱼鲜美正好品尝,便匆匆回乡?也不要像许汜一样,不思进取而只顾着买田置屋,象你们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华似水,树都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是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手持红巾的歌妓,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译文4:

    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

    不要说鲈鱼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置地买房,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  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  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  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  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  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  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  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  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6、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7、李白的《行路难(其三)》,诗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当时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吹来,因思念故乡风物,遂去官返乡,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当然张翰的弃官归乡,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故乡的风物,而是不愿做政治斗争牺牲品,加之自己又是悠闲散淡之人,以此为借口,脱离污浊的官场,追求自己的宁静的内心生活。

    我最初知道这个典故并不是在李白的《行路难》中(和刘教授相比,知道的诗太少了),最早到这个典故,是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那时是年少不知愁的岁月,对于词中的感情理解的不是那么多,而对于里面涉及到的故事则甚感兴趣。辛词以用典着称,就这一首词里就用了好几个典故,因为张翰的故事最有趣,所以印象最深:“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是胸怀大志之人,自然不屑于做张翰之流的人物.其实即使辛弃疾想成为张翰也是不可能的,家在何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下面的诗句才更适合辛弃疾的性格,“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有一腔的报国壮志,却无人理解,眼见着岁月染白了鬓发,不能不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但是张翰的做法却是我们这些无大志的平民所认同的,很少有人能如张翰走得这样潇洒,把名爵看得不如家乡的鲈鱼、莼菜,也很少有人如张翰这样聪明,辞官时竟找了这样一个让大家都能莞尔的理由。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来,张翰的做法似乎太可笑;对于理解张翰的人,就会对张翰报以会心的一笑。

    很羡慕那些能守着一片田园,吟诗诵读,即使是“草盛豆苗衰”又有何妨呢?或闲坐于池塘边上,钓起一弯新月,或居于柳下,一盘棋,一壶茶,胡度春秋,人生走到这里,才会发现自己的一颗本真的心。

     但是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东方朔那样的大隐,历史上又有几个,居于朝中,却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是不易做到的。陶渊明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还有着“方宅六七亩,草屋八九间”,能够有一片让他能“种豆南山下”的田园,即使是收获很少,总有立足之地,果腹之食。昨天领着学生看着《苏园六记》,影片中说:“苏州园林的建造者,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但也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而是有一定资财的雅士。”院子外面是车水马龙的通衢,院子里面却是自成一体的幽静娴雅。那些雅士隐于这样的市井之中,心里也就自然没有了车马的喧闹,只是一味追求着真趣罢了。

     所以过隐居是要有条件的,虽然中国文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独善其身”的想法,但是真正能抛却红尘的有能有几人呢?

    辛弃疾的一问“尽西风,季鹰归未”,虽然是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却也道出了许多文人无处可归的无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张翰那般为着鲈鱼和莼菜潇洒归去的。所以在红尘之中,那样生活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却难以付诸于实际。只要有心灵的宁静淡泊,不管身处何初,都能体会到鲈鱼和莼菜的鲜美。

 

    8、季鹰张翰

   还和周庄一样古老

   一样新鲜

   ‘倘使我有明日之名

   不如使我有今日之酒’

   这不是你真实的心愿

   你也绝不仅仅是

   明哲保身的典范

   辛弃疾,龚自珍的褒贬

   也难免有失片面

   放达率真的你

   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

   为了一曲船歌的吸引

    踏歌载酒

   载伯牙子期的友情

    踏上那条流浪不归的小船

   乃至今夜远游周庄的我

    还痴等在张矢鱼湖的岸边

 

   9、鲈鱼,以上海松江四鳃鲈鱼最为珍贵,千百年来天下闻名。据说,如今早已灭绝,世上已经没有“四鳃鲈鱼”。
  
  “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的诗虽是体恤民情,却也从侧面反映美味鲈鱼的难能可贵。
  
  江浙菜肴中,通常将鲈鱼辅之于佐料,冬笋薄丁、熟鸡脯肉末、熟火腿末、麻油、绍酒、葱、姜、熟猪油、湿淀粉、精盐、鸡汤等,一番烹饪后上桌。
  
  张翰不愿与执政者同流合污,解甲归田、退隐乡里,苟全性命与乱世,也是旧时文人的一种操守。辛幼安处于他特定的历史环境,忧国忧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借用“莼鲈”的典故,发发牢骚,也并不一定就是指责“张季鹰”的处世态度。

 

   10、 宇宙浩渺。自然中的一景一物,生活中的一地一隅、一人一事,当它们与个体生命交会时,呈现在彼此心版上的景观和感受有时大相径庭,所谓各花入各眼。原本无异的花花草草、寻常景物和场所便有了别样滋味。时光飞逝,在记忆深处划下重痕的景物与场所,再邂逅时,曾经的人事与感受便春潮般地涌过来。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里记载:晋人张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故乡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感慨: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继而起驾归乡。鲈鱼之思就成了赋归之典。后来,张季鹰效力的齐王政权垮台,他因而躲过一劫。有人叹服他未卜先知的明智。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金兵进犯,流落江南的抗战派辛弃疾却否定了张季鹰的选择——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无需像张季鹰那样,等到官场危机四伏了才念起故乡莼菜鲈鱼。因为张季鹰的鲈鱼和陶渊明的田园都只是个象征,比照着他们追逐过、得志过、挣扎过、恐惧过最终弃绝了的官场。

 

   11、西塘要睡了,我的心有些倦了。而夜还活着,那又怎么样?几百年来都是这时候睡的,水是,鱼是,人也是。不知是谁打扰谁,记得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未归”,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那是忘我的归隐,而此刻的西塘正是“人家尽枕河”淡薄名利“贵得适志”,我倒宁愿过这单纯平稳的生活,无须用心,也不必较劲,从容悠闲的完成这一辈子。 

 

   1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当冬风渐起,天气见冷,来自各地的白领或民工已经开始憧憬春节,想念家里的滋味。即使家在一省之隔的我,也开始想念起那爽滑香软、软糯柔脆的桂林米粉来,感谢无所不能的网络,我在大信旁边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卤水味道足以让人想起少年往事的米粉店,假如它家的锅烧脆皮做得再层次分明一点,加上炸黄豆,卤腐竹,那就更圆满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饭局,只有无缘无故的乡愁。

 

   13、张翰生活的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他之所以辞官,有人认为是为了躲避乱世的动荡。但是《世说新语》中记载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马上就收拾行李回乡了。

  “人生贵得适意尔”,这不仅仅是张翰对人生的理解,也是两晋南北朝时的文人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什么是“适意”?也就是符合自己的志趣,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追求自然真实的人生,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异常艰难。不仅有外界环境的干扰,还有那么多的诱惑,但更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难以把握。

    辛弃疾在《水龙吟》词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他不愿意像张翰那样退隐,他念念不忘他的英雄事业,后来还是被排挤了,被迫闲居带湖多年,他的归隐就充满了压抑,就没有张翰、陶渊明的适意。对现代的很多人来说也是如此,奔竞不已,根本无暇去思考什么是适意,在美好的春天,登上高冈,放声歌唱,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这样的生活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秋风起的时候,你想起故乡的黄花菜了吗?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