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在这20年中,从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开始了我国哲学研究中的思想解放运动。20年来,我国哲学发展的历程,虽然充满着各种思想的斗争和争论,但它在主流上,新观点、新概念的提出,新原理的创造,新体系的建构,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阻力,到处都可以听到“哲学危机”、“哲学贫困”的声音,但是,在时代精神的呼唤下,中国哲学在适应伟大实践需要的过程中,以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劲毅力和发展势头,对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哲学的反思,在理论观点和概念体系上,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可以预料,在下一个世纪中,我国哲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
  在21世纪,中国哲学将走向何处?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哲学界和关心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人们,都在不断地谈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近2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上,必将继续获得新的发展,并以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哲学的学术舞台。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题
  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在21世纪中,中国哲学发展的主题,必将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是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趋势。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把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现代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同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现代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更高历史阶段。恩格斯说:“古代唯物主义在更高阶段上的再现,即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3页。)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总是要为时代服务的。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要看哲学本身在理论内容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看哲学为不同的时代服务,体现不同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正在于从这种现代的唯物主义中引申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种种的争论。它的真正发展,是在它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主要代表作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思想基础;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最终结论。正因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从而使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它的哲学基础则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2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什么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地说,它是这样的一个科学体系,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基本点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论、“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理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社会革命理论和以群众为主体的人的价值理论,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结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这种关系,说明了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即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实现哲学的中国化,根本的问题是实现哲学的一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哲学思考。这里所说的哲学一般原理,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也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带有科学性的一般原理。要实现一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这些哲学中选择一般原理?毫无疑问,选择一般原理的出发点,应该是我国具体实际的需要。我们只能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能从一般原理出发。只要是实践需要的,我们都应该把它拿来,为我所用。
  吸取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只要是今天实践所需要的,即使在传统哲学中,甚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没有提出过的原理,我们也应该把它们创造出来,使我们的哲学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中,有暴力革命的理论,但没有改革的理论。邓小平为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并认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是正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为了说明实践唯物主义的正确性,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进行着马克思哲学的原生形态的研究,以说明马克思的哲学原生形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它被人们曲解了;今天,我们应该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貌,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研究,当然也有必要,而且也取得了被多数人所肯定的成果。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马克思的原生哲学不是实践唯物主义,那我们今天又怎么办呢?还能不能提倡实践唯物主义?我的意思倒不是要否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是说,如果马克思没有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只要是实践所需要的,我们照样可以把它创造出来。而且,我们只有提出马克思还没有提出过的原理,才能丰富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加以研究和阐述。所以,在21世纪的中国,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哲学发展的这个主流,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新的贡献。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分化
  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大一统”的哲学将逐渐地丧失它巩固的基础而进一步地走向分化。哲学的分化,就是哲学理论的多样化。在21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广泛,研究热点的空前增多,学术流派的更加林立,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个趋势,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将使中国哲学获得空前的繁荣。
  21世纪中国哲学的分化,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领域哲学”的丛生,另一个方向是“体系哲学”的多样化。这里所说的“领域哲学”,是指具体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理论,它是相对于“体系哲学”而言的。所谓“体系哲学”,是指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哲学理论。当然,“领域哲学”也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它是从“体系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哲学体系。“领域哲学”和“体系哲学”这两个概念是否妥当,当然还可以具体讨论。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想说明21世纪中国哲学分化的具体方向。
  在21世纪,中国哲学中的“领域哲学”,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些“领域哲学”,主要有:
  发展哲学。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不仅中国,而且整个世界,都关注着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也正是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概括。这就必然使发展哲学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热点。这个热点的出现,是具有国际性的。在国内,它已经成为我们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21世纪必将走向更热。
  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必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产生一系列新情况,提出一系列新问题,要求我们给予哲学的思考。所以,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也必定要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其实,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哲学早已成为国内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经济哲学的研究,也开始形成热点。比较滞后的是政治哲学,对它的研究虽然有所开展,但尚未成为国内哲学研究的热点。造成政治哲学研究滞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政治问题比较敏感,大家对它都持谨慎的态度。随着“双百”方针的进一步贯彻,学术自由的环境不断培育,政治哲学必将有一个繁荣的局面。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如果政治体制不改革,它必定要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可以相信,政治哲学一定会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发展,逐步地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价值哲学。从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价值哲学的研究。这个领域哲学问题的提出,是与人的问题分不开的。我们所说的价值,总是对人而言的。如果离开了人的需要,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了。价值问题的研究,又同真理和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密切相关。这就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在社会价值论中,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相互关系问题。价值哲学的研究,虽然已有近15年的历史了,而且在我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它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随着研究的深化,争论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因而被更多的人所关注。
  精神动力论和知识决定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并成为决定力量。现在已有人提出精神动力论和知识决定论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同传统的物质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和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冲突。随着对知识经济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冲突的问题上,将会出现大的争论。可以预计,这场争论必然要导致动力论和决定论观念的深刻变革。
  哲学本体论。自从实践唯物主义提出以后,给本体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使这个古老的问题又重新登上了学术舞台。围绕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一切争论,其焦点都集中到本体论问题上来了。关于本体论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能否成立,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有怎样的关系,实践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还会长期地成为研究的热点。
  辩证法哲学。20年来,大家对辩证法一般原理的研究,似乎有点淡漠。这也不是说,在辩证法问题上,不再存在着争论和分歧了。自从卢卡奇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观关系的辩证法,反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来,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我国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中,也出现了实践辩证法的提法。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是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与主客体辩证的含义,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辩证法形态,同样蕴涵着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如果实践辩证法不是辩证法的唯一形态,那么,实践唯物主义也不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形态。这对于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辩证法到底是实践辩证法,还是自然辩证法,即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日前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形成热点。随着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更加深入讨论,实践辩证法能不能成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不远的将来,这必定要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
  人的哲学。在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中,最热的将是人的哲学。它涉及到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人的本质、价值和价值选择,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也是20年来我国哲学研究和争论的一条主线。自从实践标准问题讨论以后,人的问题就成为我国哲学研究热点。这个热点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由于对“四人帮”一伙的封建法西斯主义暴行的控诉和批判,激发了人们对人的关心。我国在80年代初期开始了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的讨论。由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出现了一些曲折,人们就转向了主客体关系问题、价值哲学和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提出,就是这场讨论的继续和发展。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今天远没有结束,它必将围绕人的问题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展开,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上面所提到的哲学问题研究的热点,是对具体领域中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分化的具体表现。除这些问题外,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等的研究,也还会出现各种热点,这里就不作具体的论述了。
  应该指出,各个具体领域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也应该逐步地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建构,就是综合。分化和综合是不可分的,在分化中又有综合。只有在分化中又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哲学才进一步走向大的综合,即建立整个哲学体系。要建立哲学体系,必须有各个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的基础。现在有不少人比较热心于哲学体系的研究,而忽视哲学问题的研究。哲学体系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要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这些体系肯定是不会有很大的生命力的。我的主张是,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些体系。这不是说不要研究体系,而是说,为了使我国哲学科学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对这些问题作出哲学的思考。哲学研究的这个方向,已经被很多人所共认。毫无疑问,哲学热点问题的研究,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21世纪中国哲学分化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热点问题,对它们作深入的专门研究。
      21世纪中国哲学体系的多样化
  在21世纪,中国哲学的科学体系将会向着多体系的格局发展。一种哲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能还会在大学的教科书中和讲台上存在。因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政府行为。哲学教学大纲是由政府的教育部门颁行的,表明它是一种官方哲学体系。在学术界,这种局面已经被打破,多种体系的格局已经形成。
  哲学体系是哲学理论的表现模式。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同一种科学理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理论模式。例如,量子力学有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理论模式。哲学体系就是哲学的理论模式。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可以采取不同的理论模式,建立不同的理论体系。今天,我国的哲学家们都在努力探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以表达自己的哲学学术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体系,是哲学体系改革所取得的成果。20年来哲学研究和争论,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获得了共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是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争论还在激烈地进行中。要使中国哲学的体系成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一时还不可能达到共识。一方面,还有不赞成实践唯物主义的,他们主张一种不同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人中,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分歧也还非常之大。有关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也五花八门,难以统一。有的叫实践一元论,有的叫实践本体论,有的叫实践人本主义,有的叫实践人类学等等。这些不同的名称,就标志着不同的哲学体系。就是说,即使大家都同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唯一性,它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要建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具体的哲学体系,也难以达到单一体系的目标。因此,未来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也会有不同的模式,产生多种实践唯物主义体系。
  人学哲学体系。建立人学哲学的体系是人学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思想。在人学的研究中,有一种主张认为,哲学就是人学,或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论者认为,一种非哲学意义上的“人学”科学是不可能的。“人学”只能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形态而存在。作为哲学的“人学”,其核心是以反思的方式为人的存在立法。由此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就是“人学”哲学体系。(注:张立波《’97人学问题研究新进展》,载《教学与改革》1998年第3期。)
  类哲学的体系。这也可以说是人学哲学的一种哲学体系。论者认为,哲学表现的本质不过是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的理论。哲学有过的状态就是人所经历的状态,哲学走过的道路也就是人的成长道路的理性写照。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类意识的哲学,就是“类哲学”,它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理论。(注:高清海《人的类生命、类本质和“类哲学”》,载《长白论丛》1997年第2期。)
  大哲学体系。一种更综合的哲学体系,是大哲学体系,它力图更加全面地反映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和时代特征。论者认为,当代的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各自在内部深化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全球性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在这大综合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注:陶德麟、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哲学体系来说,上述几种哲学体系都有鲜明的新特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扬弃。但是,有论者认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因为这个体系在基本上是科学的,但需要根据新的实践、形势、科学的发展,加以丰富和发展。如果不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前提下来发展它,那么,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也不再是一门科学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被引入歧途。(注: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看来, 持这种主张的学者,并不要求另起炉灶,建立一种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体系,而是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这几种哲学体系,都是我国20年来哲学研究的新成果,都有它们成立的理由。它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视野,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因而这些哲学体系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在“什么是哲学”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哲学体系就存在着根本不同的看法,从而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的差别。例如,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人,认为实践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哲学是世界观的人,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类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的理论;等等。由于哲学视野的不同,决定了各种哲学体系具体内容的差别,因而不能获得彼此间的认同。虽然在这些哲学体系之间也具有统一性,但是,由于具体内容存在着极大差别,实际地把它们统一起来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再进一步说,我们也没有必要必须把这些不同的哲学体系捏合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哲学。所以,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体系都要以独立的形态存在,并在相互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这里所说的哲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外,是否还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呢?我想,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也可能是存在的。例如,在宗教信仰自由长期存在的社会中,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另外,新儒学的逐步兴起,也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哲学体系。
  对于哲学体系林立的这种形势,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21世纪中,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必将空前的解放,越来越实事求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是合理的观点;另一方面,“双百”方针必将得到更好的贯彻,学术气氛更加活跃,学术环境更加和谐,不会再出现以行政命令来确立一种哲学体系,而取消其他一切哲学体系的做法。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多种哲学体系的并存,不仅已经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而且必定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和推动。
  多种哲学体系存在和发展的格局,会不会否认或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一方面,多种体系的哲学,总的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所产生的,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斗争中,在争论中,才能得到发展,多种哲学体系的竞争,同样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的。退一步说,如果在多种体系的竞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而败下阵来,那么,它还能说自己是一门科学吗?还能说自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吗:?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种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是思想僵化的理论形态。邓小平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还进一步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如果一种哲学体系在体系林立的形势下打了败战,那也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有人在多种哲学体系存在的情况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和发展而担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多种哲学体系的存在和竞争,必将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合肥1~5B1哲学原理孙显元19991999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存在着“领域哲学”丛生和“体系哲学”多样化的两个基本方向。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精神动力论、知识决定论、实践哲学等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哲学、类哲学、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都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哲学/领域哲学/体系哲学/走向/发展作者 中国科技大学社科部教授 作者: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合肥1~5B1哲学原理孙显元19991999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存在着“领域哲学”丛生和“体系哲学”多样化的两个基本方向。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精神动力论、知识决定论、实践哲学等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哲学、类哲学、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都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哲学/领域哲学/体系哲学/走向/发展

网载 2013-09-10 20:59:56

[新一篇] 21世紀中國出版業戰略性前瞻

[舊一篇] 21世紀中國教育哲學發展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