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近代文化”笔谈  康有为的修辞观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的修辞学家,其修辞学论文是中国修辞学的宝贵史料。但现行的几部中国修辞学史和《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均未提及康有为的修辞论,也许这是一个疏忽或遗漏。
  康有为的修辞论主要见于他的《知言篇》和《修词》,前者收入《康子内外篇》,后者收入康同璧、任启圣编校的《万木草堂遗稿》。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我国古代早有“言为心声”之说。康有为继承传统的语言观,提出:“文者,心声之精粹者也。”“文”同样是表达“心声”的工具。康有为认为,文章表达的“心声”应该是精纯粹美的“心声”。这一论断,反映了康有为的修辞观主张情文并重、文质相适。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是文采的意思。孔子很重视文采,康有为同样如此。他写道:“有文,然后能达胸中之意;有文,然后能通意外之言。否则,一物不见,一步不行矣。”文采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的结果,修辞就是美化语言、增加文采的手段。康有为以“有文”强调言语表达要有文采,强调有文采的言语才能充分表达“胸中之意”,“通意外之言”。康有为还形象地比喻说:“人之有文,犹人之有四体,体不备不足为人,词不备不足成文”,把文采看得如同人的四肢一样重要。人无四肢不行,词无文采也不行。重文采是康有为修辞观的一个特点。
  康有为在《修词》的开头即说:“修词之家,禀经制式,酌雅制言。”“禀经制式”,意思是以古代经典着作为规范,选定文章的体制、体裁。康有为以“制式”为修词的第一要事。“酌雅制言”,意思是按照雅洁的要求选用有文采的言词。“制式”、“制言”是修辞的两大内容。按照康有为的修辞观,修辞学就是关于说话、作文“制式”、“制言”的学问。
  言辞是传情达意的。言辞达意才能进行思想的交流。“辞达”是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
  如何把握“辞达”的标准,修辞学家们发表过不少意见。清代修辞学家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主简达。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二主繁简并重。以钱大昕、魏际瑞为代表。三主繁简适中。以顾炎武、洪亮吉为代表。
  康有为的繁简论另有特点。他一方面肯定“简要,欲其易诵也;繁条欲其易备也”;另一方面又强调“文章之妙,全在说而不说,说而又说”。所谓“说而不说”,就是文约义丰,词简义明,含蕴而不尽说;所谓“说而又说”,就是“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顾炎武语),不得不繁,尽说而不含蕴。康有为实际上是主张繁简当因文而异。他认为,文章本来就是“以曲为主”,应将多余的字、句、段割截削夺以求“繁简得其中”。他认为,文章之妙,不在形式上的繁简,而在畅意尽情。写道:“文章家犹兵法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固不为法度所困。……文章之道至大,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有时尽情敷衍,必畅其意而后止,有时极简括,一宽一紧,一收一敛,一纵一横,精神团结,使读者眉飞色舞。如《项羽本纪》八千余字、《赵世家》万余字,不厌多。《颜渊传》八十余字、《仲子传》六十余宇,不嫌其短。”这是说形式的繁简应当随内容和技法而用,不必困守于“法度”。
  康有为认为,文章的繁简,从根本上说,决定于表达者的思想感情和被表达的实际内容。他写道:“有以高简为文者,夫文岂高简之谓哉?有以详赡为文者,夫文岂详赡之谓哉?凡人有忠爱之心缠绵于中,其发于言也,必谆谆繁复,重碎叠叠,其不可已也。有裁制之心蕴结于中,其发于言也,必严简短朴,剪截刚断,其有节也。此发于心形于外者也,不可强为也。忠臣之告君,慈父之诲子,良吏之教民,若是者,岂能自已哉?英主之发诏,猛将之下令,直史之载笔,若是者,岂能使之繁复也?此仁义有所厚也。以六艺言之,《诗》、《书》、《乐》者,仁之发也,故有长言依永之神,咏叹舞蹈之节。‘参差荇菜’凡三言,‘采采fú@①苡’凡六咏,皆爱乐之意也。‘清庙’之瑟,一唱三叹,亦乐之也。《离骚》之文,重之乱之;《出师》之表,谆之复之,缠绵而莫解于怀也。寡妇之夜哭,如往而复,爱慕之深也。若夫《春秋》之笔,记礼之文,严重庄简,无言外之咏叹,立制裁法,尚节度义之类也。”这段论说,表明康有为的繁简论,不仅紧扣繁简本质,而且紧密联系实际,是很有说服力的。他继承和发展了杨慎提出的“文无繁简,唯求其美”的观点。
  “积理”、“积词”是康有为修辞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积理”指学习道理,“积词”指学习言词。康有为认为“积理”与“积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理犹根本,词犹枝叶”。“根本”深稳,才能“枝叶”茂盛。“积理”与“积词”是为文的基础。故云:“未有不读书而能文者。”
  康有为主张“积理”、“积词”必须学用结合,古为今用。他写道:“积理有二:一读书通古义;一阅世达今情。”又说:“若积词者,凡读古人之文,记其词采,记其事样,撇画时文之调,以古言为言,积词之谓也。”“通古义”,“达今情”,就是古为今用;“读古人之文”,“撇画时文之调”,就是学用结合。康有为说:“文贵适用,又宜阅世。若不合时宜,纵与上古同风,不过图书彝鼎。”并且指出:“征引古事必求其至切,写古人即是写今人,抚古思今,血泪俱迸。”这些论见说明康有为对待古代文化传统具有立足现实、古为今用,以推进社会进步的观点和立场。
  “贵适用”、“合时宜”,是康有为经世致用修辞观最简明的概括,也是康有为修辞论中最具生命力的一条基本原则。
  关于积词与修词的关系,康有为说:“积词后贵修词。”积词是修词的基础。修词实际上就是选择最能达意的词而用之。“情欲信,词欲巧”。只有“情”与“词”的统一,“信”与“诚”的和谐,才符合“修词立其诚”的要求。康有为认为,六朝的淫丽,秦汉的冷僻,考据家的冗曼,都违背了“修辞立其诚”的根本原则。
  康有为的修辞观,主张用词要通俗易懂,为文要通畅明白。他欣赏“苏文皆畅”,批评王介甫“文笔甚好,然太拗折”。他认为,“文宜学文笔文调,深奥之字不贵也”;“若专觅字典书所无之字,浏览不终篇,人已厌矣”;“奇字奥句,虽得盛名,存终不久。钩唇棘吻,有乖辞达之意。”还认为重复字有词义浓重、更富表现力的特点。他说:“辽远阻深,重复字眼便浓厚。”
  修词旨在达意。康有为认为,学古人之言,不应照搬,而应该“入己口气”,“惟古之词必己出”,做到“神理与之相合,而其迹不可得而寻”才行。至于“以词掩意,大不可也”。学古人,重要的是“师其意而不师其形”,“师其神味,必改其面目”,方能不落俗调。康有为写道:“孔瞿轩与外甥朱维轮书,《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口颊皆香。然去‘与’‘共’二字便是俗调。故王子安套调亦不敢去。又唐人‘四周皆王母灵禽,一望皆嫦娥宝树’,若是古人,必改‘灵’‘宝’二字为‘之’,‘灵’‘宝’二字俗不可耐。”康有为又写道:“杨炯《少仪庙碑》看似寻常,然有云‘蒋家之妹,清溪之轨迹可寻,虞帝之妃,湘水之波澜未歇’。则‘未歇’二字非古人不能用。”这些例子都说明康有为主张修词必须重视词的神味。所谓神味,不仅包括词义色彩,也包括用词习惯、古今之别、雅俗之殊等。
  文体是修辞的重要内容。文体的产生有其历史的过程。康有为说:“自开天明道,垂之简册,《诗》《书》六籍,经世宰物,皆谓之文。”文即文章。至魏晋六朝,文始一分为二,即文与笔。至于骈体文讲音节对仗,康有为说:“至中唐而极靡,故昌黎子力起而振之,而骈散分焉。”文体的分类,康有为认为,从内容上划分,文可分为四体:“一曰词章,一曰记事,一曰义理,一曰奏议。”康有为又对论文提出三分法,写道:“文有三体:曰义理、曰记事、曰议论。”前者指所有文,后者单指论文。“词章”即指诗赋文学类。康有为说:“《诗》,词章之祖。”康有为认为,文体当分为词章与论文,即文学与论文两大类。这样的分类在修辞上显得简明、清楚,便于把握其本质特点。文学类重形象思维,论文类重抽象思维。在修辞上,前者以形象说话,后者以道理说话。这大概就是康有为修辞观关于文体分类的理论根据和独到之处。
  康有为认为,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应用对象。他写道:“古人无骈散之分,故凡文皆可,今人既分骈散,则不可混用。”“四六之一体,用之于婚启、谢启、铭谏、赞述,不可用于书启、论辨、传志。”分清文体特点和应用对象,是有关行文得体的修辞问题。
  不同文体,在传情达意上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文体能相互取长,就能更好地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康有为提倡发挥不同文体之长,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他写道:“能古文而兼骈体固佳:即不能古文,词章一道,亦有不废也。”又说:“然古文面肤不如骈体,骈体有气即是古文,但能得其本原,知其运意,同以义理为宗,一气相生,变化开合,起伏照应,提跌顿生,与古文同源,亦与古文同法,则得矣。”康有为在“得矣”下自注云:“以单行之气,运排偶之体。”这就是说,从修辞效果看,排偶比古文散句更有表达力,古文如能吸收排偶,其表达效果必佳。反之,骈体如能吸收古文之“气”,其表达效果亦好。康有为自己的许多文章正是这样做的,其议论往往运用排偶句式,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读者心潮激荡,备受鼓舞,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写作方面,康有为虽然说过“文有自然之法,有创造之法”,但在理论上他还是承认桐城派的主张,认为文章应该讲“义法”,讲气、味、神、理、格、律、声、色。他引用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中的文字写道:“文之类有十三,所以为文者八:气、味、神、理,文之精也;格、律、声、色,文之粗也。始而涉其粗,孟子所谓彀率绳墨也。终则体其精而遗其粗,由有法以至于无法也。”姚鼐以神、气指文章的精神、气势,味、理指文章的境界、观点,都属于文章的内容,即“文之精”;以“格、律、声、色”指文章的表达形式,包括文章的格式、风格、音韵、词藻等,即“文之粗”。“文之精”寓于“文之粗”,人们由粗及精,由文章的形式而及于文章的内容,即由“格、律、声、色”而及于“气、味、神、理”。所以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这是有关文章写作和欣赏的修辞理论,康有为采纳了姚鼐的论见,表现了博采兼收的学者风范。
  对文章写作,康有为还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论文如蓄水,蓄极而泄则有势”,“文须随便下笔”,“文家无不从奥折出”,“诗文皆要有文境,文境浓奥,亦有文势”,“夫一泻无余,纵能辞达已无余味”等,这些意见凝结了作者丰富的写作经验,是对文章修辞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后学者写作的具体指导。
  综观康有为的修辞论,如果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取材于经史,取理于圣人,转益多师,本之诗书,参之庄列,心摹力追,取法乎上,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而后求古义,识时势,求篇法、章法、句法、字法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康有为修辞观的基本内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加不
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1~14K3中国近代史李名方20032003As the 105th anniversary of the WuXu political reform,and also the 145th anniversary of Mr Kang Youwei's birthday was coming up,a scholarly seminar aboutKang Youwei and modern culture Was held.The seminar was hosted jointly by Nanhai district municipal government,Foshan,Guangdong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rsearch association,and the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The seminar was held at Xiqiao mountain,Nanhai,Guangdong Province.Well-known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gathered together,and held a thorough and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Kang Youwei and other reformers played in modern culture development.The forum also discussed other aspects concerning modem cultural development.It was our journal's honor to be present at the seminar and we have selected and published edited transcripts of the best presentations.We hope that our attempt Can,to some degree,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f Kang Youwei.李名方(1934-),男,江苏扬中人,东南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研究。东南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作者: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1~14K3中国近代史李名方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4:45

[新一篇]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筆談  康有為“以商立國”與嶺南人的“重商”思潮

[舊一篇] “性與天道”問題與宋明理學分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