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及其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贯穿始终。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
  1.从课程的基本理念看 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的理解。“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看似是概念的区别,实际上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目的、内涵的重新定位。“能力”能在短期内强化训练中形成,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是一种塑造。而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汇集涓涓细流以成江河,是一种养成。这正如英国的一句谚语:一夜之间可以造就百万富翁,培养一个绅士需要30年。“能力”与“素养”也就是“富翁”与“绅士”之别。一夜之间可以成为富翁,瞬间也可能成为乞丐。但是绅士永远是绅士,即使在铁达尼号沉没、危及生命的关头,在没有关系到民族存亡、人格耻辱的情况下,绅士表现出来的还是临危不惧、泰然自若、从容镇定的风度。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
  2.从学习内容看 课程标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上,提倡理解和尊重,不是以我为尊,而是兼收并蓄,不是贴标签,而是理解,不是排外,而是尊重。这些都体现了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平等互尊的民主思想。
  3.从教学过程看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人的自主性、平等性、发展性、差异性。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切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准备。课程标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个人体验的差异等。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崇尚自然。这些都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思想。
  4.从教学评价看 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动态的、过程化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建议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些评价建议,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性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人的人本思想,较全面综合地评价了人的语文素养。
   二、对课程标准的思考
  1.人本思想 课程标准体现的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至关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统治者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采取的是奴化的教育,什么“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传道授业解惑”“尊师重道”,无不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把教师神化为精神领袖。对出自老师之口的“道”,只能接受,这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灵性、思维,熄灭学生的创造之火。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无不证明了这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育——财富蕴藏其中》P136),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
  (1)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收购站”。新一代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因此,他们的思想、做法,有时往往与教师的观点、想法相左右。此时,我们应该容忍他们的存在,应该为他们的想法而高兴,应该鼓励他们个体的体验。因为,有了这些与世俗不同的想法,有了个体体验,那他们离创新也就不遥远了。
  (2)从地位上把学生当作朋友式平等的合作关系,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而不是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蹲下来倾听,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只有在一种真正的民主、朋友式的和谐环境中,才有可能言创新,任何一种唯我独尊、专制式的教学环境,都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和谐是创新的保证。
  (3)从学术上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只是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原知识结构,构成新的知识结构,又用新的知识结构对前学习对象进行新的分析、判断、综合、组合,形成新的观点。所以,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研究,是个研究者。教师是个研究者,学生也是研究者,从这个角度说,师生是平等的。只有将学生当成是研究者,才会在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才会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才会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来。
  2.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当前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形成了矛盾。矛盾不解决,课程标准的理念很难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也就举步维艰,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还是一个样。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课程标准理念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领导如何评价老师,老师如何评价学生,考试制度如何改革,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一个完全按照课程改革理念教学的老师,很可能在短视的领导面前,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同时直接评价学生的试题,也要跟旧的命题思想彻底决裂,要脱胎换骨,要体现价值取向,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灵活、创新、开放,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学科的精神。不然,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教学的老师与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老师,在考试面前,可能会出现新不如旧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走回头路。
  3.教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师的高素质至关重要。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将成为空谈。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一般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广博的知识。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没有深度,相关知识没有广度的老师,将在课程标准面前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知识整合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具有把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特别在综合性学习中,跨学科的知识较多,如何利用、整合跨学科的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为研究学习拓展研究空间,知识整合能力将决定着指导学生综合学习的成败。
  研究开发能力。课程标准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开发什么,如何开发,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是每位老师必将碰到的问题,也是每位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当今资讯科技突飞猛进,教学手段由单媒体向多媒体发展,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显露了它的优势,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势将更明显。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进入一个宽广的天地。一个没有多媒体知识,不懂操作多媒体,不懂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和智慧、与人交流信息、拓宽学习渠道,必将如瞎子一样,寸步难行,越来越孤陋寡闻,必将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
  新时代需要的是研究型的老师,不是教书匠。面对汹涌而来的改革浪潮,或者被淹没,消失于茫茫的大海,或者做时代的弄潮儿,在课改的大潮里畅游。而要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自由游弋,就必须抛开尘世的喧嚣,抛开世俗的烦恼,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人格为帆,驶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詹火滥20022002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G31中学语文教与学詹火滥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3:51

[新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與語文教師

[舊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編制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1956年語文教學大綱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