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量化评价的模糊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量化评价在中小学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运用它管理班级时,许多班主任更多的是研究如何使评价精确化。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量化,一味地追求精确,那只会把评价引入歧途。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由此我们认为,班级量化评价应以模糊为主。
   一、就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言,外显的行为表现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量化结果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受其动机、心理状态支配的。由于人的动机、心理状态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直接测查出学生每一个行为的动机,在进行评价时只能借助于人的外显行为间接地推测“黑箱”内部的变化,但行为本身并不能代表“黑箱”内部的实际情况。就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量。这种模糊性表现为行为动机和意图的隐蔽性和不可操作性,而且即使是操作性较强的行为也具有模糊的一面,因而单纯地把某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行为的依据,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行为状况,而且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行为性质。
  (二)阻碍学生自律行为的发展。
  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量化的基本形式是将学生行为规范分成若干项,每一项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每一层次赋予相应的分数,学生每完成一项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在一阶段结束后学生所得分数总和就是他这一阶段表现的终结性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获得好的评价,然而要想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就必须赢得分数,久而久之,赢得分数就会成为活动的正当理由,原来参加活动是由内在兴趣推动的,现在参加活动就会变成由分数推动。而一旦某项活动不再记分,活动的正当理由消失,学生也就不再参加此项活动了。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的行为完全是由外在力量——分数来调节控制的,学生的行为调控就总是停留在他律水平,无法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在以人的行为表现作为量化的内容时忽视了人本身的需要和兴趣,就必然会影响自律行为的形成,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其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都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情绪化色彩很浓。学生的这一特点致使他们的外在表现与内化的道德行为标准反映不一致,这给量化评价带来了难度。虽然心理教育得到了重视,但还是有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常把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来对待,出现了心理问题德育化的现象,如把学生的孤独感和好静说成是脱离集体,把由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说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这样,由于在制定标准和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量化结果就必然会有偏差。这种偏离学生实际的评价会误导学生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就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过细的量化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步。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评价的精确和量化的做法,实际上否认了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预测性。这样做不但消耗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而且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有的学校,班主任把学生成绩精确到零点五分,并且在全班乃至全校张榜公布名次。这也许能使几位佼佼者受到鼓励,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却感到沮丧。这种精确的量化,使许多学生不断被划入“后进生”的行列,我们说转化后进生首要的是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愉快的学习感受,然而在这样的量化方式下“后进生”怎能有成功的体验?又怎么可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紧跟教师继续努力学习?
  (二)评价的标准值得思考。
  当前考试仍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从考试的标准来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序,往往忽视与学习有关的各种能力因素。这样的试卷难免要影响到评价的科学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学习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以下诸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其一,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如教师讲课枯燥、教材编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安排不恰当、作业量太大等;其二,心理健康状况的制约,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适应性差等等。依据这些不良外界因素影响下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由于评价因素和评价标准的偏差,这样的测量分数越精确,偏差就越大,也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精确的量化会导致学生的双重人格
  (一)影响到个性发展。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量化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分值划分具体而固定,缺乏弹性。由于指标具体全面,学生必须提高警惕,力保每一项都不失分。这样,学生就要疲于应付,平均用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发展特长。由于分值缺乏弹性,某一项活动完成得再好,也只能得到有限的分数。所以全面而具体的量化管理,客观上起到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作用。而学生个性中有许多方面是难以量化或无法量化的,一味地在评价技术上追求精确,迷信数字,必然会轻视对个性中那些难以量化方面的评价,使评价偏离了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引起教育活动的混乱和教育目标的落空。
  (二)容易形成双重人格。
  量化管理的实质是以奖分、扣分为手段,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控制的目的。大量的实例说明,学生在一定时期表现出某种行为(如主动擦黑板),不做出某种行为(如上课说话、看课外书等),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的被动行为。如果单从行为量化的分数看,得分可能很好,但这样的一个“我”,并不是“真实的我”。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种不良的引导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四、就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过细的量化会使学生失去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很多研究指出,创新始于问题。全部科学史和思想史也证明,科学和人类思想的发展都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言:“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是说,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如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他不担心同学会认为自己提的问题幼稚,不担心自己的问题提不好,老师会批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
  就量化评价的内容而言,有许多是属于主观评价范畴,没有明确的指标,无法实施量化,也可以说是不需要量化的。样样量化的结果,只会把活生生的人分割得支离破碎。作一串数字的躯壳,学生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既然实施量化,精确的数字往往更能被人们所接受,过细的量化结果往往更能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那么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获得高分,在行动中不敢做这不敢做那。这样一来,学生能有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吗?因此,班级量化评价必须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才能给学生在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班主任必须充分把握住每个学生的心理反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问,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创新能力。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评价的模糊性并不等于武断性和盲目性。评价的模糊性主要应体现在这样一点上: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要粗化条款,在具体的评分标准上使用模糊性的语言,给学生的行为发展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健康地发展。
班主任L京10~12G30中小学学校管理高琪/张锐20022002高琪 张锐 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 276700 作者:班主任L京10~12G30中小学学校管理高琪/张锐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3:12

[新一篇] 論現代教育技術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舊一篇] 論社會心理因素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