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原则: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法之魂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近两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界提出了“以现代启发教育为基础,建立我国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主张。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又是对未来的昭示。经验告诉我们,在每一次重大社会变迁的时候,教育及其方法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适,尤其是从指导思想上为教育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或”模式假设”。笔者以为,在即将迎向二十一世纪之际,立足素质本位,以愉快教学作为启发教育的手段,以愉悦精神涵养和统整中学语文具体教学行为,乃我国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法建设之魂,也是未来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从“教本主义”到“学本主义”: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法改革,且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比如,在破除全国一贯制的苏式模式,创立各种特色的新教法方面的确成绩斐然,然而,仍然没有摆脱“教本主义”模式的樊篱,遗忘或忽视的仍然是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们知道,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的对象是学生,教的目的是学习;教的依据是学,教法的依据是学生。多年的教改,正由于只是教法自身的研究和改革,教法和学法失衡后无法持恒,教法研究和改革在深度挖潜后受阻难进。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多年教法改革虽成就辉煌,但整体教改依然囿于”教本主义”的窠臼。
  除了传统教学思想信奉名师出高徒,重视师资师能师承,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人们教改思维的扩散辐射之外,理论的贫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其表征有二:一是语文教学理论的贫乏。我国语文教学是实践史久而理论贫乏,远溯唯孔丘,近揽独叶圣,大抵如此。“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重要主张。但如何”教”方臻“不教”之终极佳境,叶老并未开列善方。二是语文教学方法论的贫乏。论及教学法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所论皆为基本原理和教法的基本内容,偶有“新论”也实乃以学习兴趣之类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为点缀而已,并没有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的改革实践和具体有效的操作体系。相当部分刊物也刊载了一些研究“学”的文章,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的研究都停留在学习心理学抽象的理论研究层面,没有能再深入一些研究课堂教材学习的具体方法,更没有建立以“学法”为中心,设计“‘教’学法”的新的思维模式。从一些教改实践家们的经验来看,带有鲜明“个体主义研究”性质的范例无疑渗透着个体的睿智,然难以推普,颇有曲高和寡之嫌;“学生为主体”是目前很受推崇的,察其实践,“主体”的活动,不仅取决于而且最终服务于“主导”的教法意图;因为没有学法的参与,因为没有以学法为根本设计教法,所以最终仍是教师和教法的主宰,学生仍是围着老师转。
  当下比较流行的“个体主义研究”性质的范例、经验,充其量乃教法方面的一得一失的收获,不仅难以构建“教”与“学”的完整系统,更无力营构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当然,我们并不苟求任何一种模式必具普遍的适用性,因为面临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逻缉上允许或重于斯或重于彼。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不同,教学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就会不同,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同。教育实践者选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上的倾向不同,其操作的样式也会不同。反之,操作样式不同,由此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也就不同。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既避免了关于教学的空泛的沙龙式的侈谈,又避免了仅仅是实践经验的报告。教学改革中致力于探索各种不同教学情况下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在国际上大体从本世纪70年代才初露端倪,我国近几年在国外教学研究的影响下才开始注意了。
  就我国中学语文教改而言,走出”教本主义”模式,彻底摒弃在这种传统模式笼罩下的充满个人色彩的“零打碎敲”,真正回到“学法”和“教‘学法’”的研究上来,建立以“学本主义”为核心的洋溢着愉悦情趣的全新教学思维模式乃当务之急。
      二、愉快教育的目标:—组概念的引入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统整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至少可以在“有教”之境与“无教”之境——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诚如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语文教学的品位与境界也大抵如此。
  有教之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清楚、正确、协调、能动地运用,并在正确的教学原则、科学的教学方法、艺术的课堂处理、合理的认知规律有机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和谐的共振,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生动、完满的教学氛围。当此之时,教者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代学,寓教于学,具有强主导性;学者以学功教,以学激教,以学代教,寓学于教,具有强主体性。入此境者,须得诸二点支持:—为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在一定的模式上组织具体教学;二为拥有熟练的方法,诸如激趣、启发、点拨、感染、熏陶、设疑等,凡此,方能在教学之中凸出一个“乐”字。
  如果说有教之境的教学,教者如一趣谐博识的导游,把人带到美妙奇异的风景,使其种种巧语妙思随之手指足引次第而至,学者于意趣盎然之中将那谐多妙处逐一接受,化为已有,或如入宝山,俯拾各种珍贵佳丽,能够取之而为我所用的话,那么无教之境,乃是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乃至与之相关种种关系和方面合二为一后所产生的强烈共鸣,一切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从而共同形成的一种最理想化的教学境界。此情此景,“我”即为主体,已分辨不出师生孰主孰客,皆入此境,互为一体,他们随物入境,随人入情,随文入意,随情入境,从而神随物游、智随心展、知随意会、能随言成。就学者言,好比只见影子不见人,尤如置身于海之中,从而做到自得求之。
  愉快教学的精髓也体现在这种无教之境。入此境者,均如入仙之界,置身于一种若有若无、若教若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氛围中。教者“似教非教”,似有所备却又毫无戒备之感,学者“似学非学”,似有所得而又觉无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入此境者的杰出代表于漪,其教学便有淡成自然,颇具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教《春夜的沉思和回忆》,当时她的确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在备课时自然而然地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在课堂上又很自然地吟诵杜甫的七律和赵朴初的《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这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功力使课堂情溢如海,学生在其艺术感召下“自然而然”地掌握远远超出这一篇课文的内容,这是无教之境的一种具体形式——至善至美成自然。
  一般而言,有教之境厚实严谨,科学实用,着重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有百战百胜之效,堪称愉快教学中的“现实主义”;而无教之境自然洒脱,灵活醇真,更多地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收不战而胜之功,当属愉快教学中的“浪漫主义”。从表面上看两种境界中包含的观点、形式、方法手段及教与学的契合程度有些差别,但根本目的及效果都是使学生愉快地、能动性最优化地获得发展。因此,无论哪一种境界,都可以理解为—种目标、方向,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取舍路径以求入境入化,于“有教”处求“无教”,最终跃出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毫无生机的尴尬局面。
      三、愉快教学模式理论体系的建构
  鉴于上述分析,愉快教学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指导思想或操作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蕴意。就其发生机制而言,它遵循如下心理学规律:有意与无意注意的双向互激;依靠兴趣长久保持注意的激励机制;性情与成就体验;知情统一激活动机等。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展示对愉快教学模式机制研究。本文拟以上述基本心理学发生机制为依据就关于愉快教学的“生死攸关”的原则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第一,必须坚持情趣和谐的原则;第二,必须坚持理趣统一的原则;第三,必须坚持情趣交融的原则。依据这些基本要求,并对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或关系进行审视度势,然后取舍具体操作方法或方式,便可收到乐教乐学的综合效应。一般来说,愉快教学模式是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臻美、教学效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切优秀语文教师应当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往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审美风貌。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能被人们所品评与体验。也正因为愉快教学涉及到如此之多的教学要素和方方面面,如何将它们协调统一起来形成某种易于操作的理论模式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从应用的角度提高对愉快教学法的认识,使之理论系统化乃问题之关键所在。
  语文愉快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的要素分析为八种:典雅、远奥、精当、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廉;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把文风要素总结为: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慷慨、形象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种;而清代桐城派又把文风要素析为二十种:神、气、势、骨、机、理、意、识、咏、声、味、韵、格、态、情、法、词、度、景、色。论及文风的当然不只这些人,他们对后人风格理论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上所述,语文愉快教学风格构成的要素和文体风格构成的要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表现出独自的个性。其要素主要有:格高、情浓、音精、法活、态美等。
  1、格高 主要是指语文教师的人格、品格、师格的崇高。这是构成语文愉快教学风格的内隐要素之一,也是影响和制约它的决定性因素。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实露也。”语文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自觉与否,总是渗透着自己的人格和人格评价,总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观点、意念倾向、道德情操、思想作风、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价教学内容,去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理想;由于语文教师高尚、完美的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他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常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在施教过程中,用他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如果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不仅要有丰富的才华,更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只有不断学习与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臻出神入化的境界。
  2、情浓 豪不讳言,情感是语文愉快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的有无、浓淡等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思想的传递、情操的陶冶、道德的规范、心灵的净化。情越浓越烈,教学便越富艺术魅力。语文教材一般都是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着中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其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师者必先动情于心,激起波澜,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喜、或优溢于言表,而后方能“辞发”,任何没有动情的教学都可能是死水一潭。愉快教学的发生机制就在于引学生入情境之中。情乃教材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境者,教材所描绘的形象、景物和画面等,情与境实乃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学生进入情境正是为了深刻理解和体会情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诱发情趣,唤起想象,体察情势,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投入到愉快的创造学习之中。
  3、言精 主要是指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和精妙等个性特色。这是构成愉快教学的外在因素,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夫。工于抒者,给人以完美明朗之感,工于绘者,给人以生动具体之象,工于抒者,给人以清晰隽美之享受,工于论者,给人以深刻的迪示,而工于点拨者,略略之数语便可使人顿开茅塞。大凡言之简赅、音之有序、言之动情和言之生趣者,皆能做到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幽默而有度、诙谐而不俗,款款而谈、津津乐道,妙趣横生,使学生喜形于色、其乐无穷,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强烈的求知欲望,浓郁的兴趣,从而减少那种因精神压力过重而产生的负重心理。
  4、法活 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方法新颖、巧妙、独到的特点。它具体地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就其教学内容的处理来看,有重点的突出、难点的解惑、主次的排列、详略的取舍、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其具体方法千秋各异。就施教手段而言,善读者,绘声绘色、音韵铿锵,有声于耳、有情于心,于声情并茂中理解教材。善导者,丝丝入扣、步步深入,启迪思路,指出门径,学生欲罢不能。善点者,抓住关键,三言两语,道破疑难,使人有所悟,有所得,从而切中要义。善议者,说理透辟,逻辑严谨,推理慎密,论证有力,入木三分。善启者,步步设疑,巧置悬念,诱发兴趣,唤起想象,收曲径通幽之效。凡此种种,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有效、启发、灵活、独到的教学愉悦原则。
  5、态美 主要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体态和教学风度诸方面的个性特正。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于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调动情绪、集中注意、活跃气氛、强化效果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教学表情自然而不拘谨,沉着而不慌张,真实而不虚假,大方而不造作,稳键而不轻浮,端庄而不猥琐;教学体态议表整洁、端庄大方,服饰色彩雅致协调,既不失身份,又不损形象,既不破坏气氛,又能给人以美感;教学风度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潇洒干练,风趣生动等。所有这些,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产生愉悦求知的心理。
  综上而论,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真是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其构成要素也是各种各样、侧面各异的。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加深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修养,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导演出一幕幕色彩绚丽的戏剧来,才能在和乐愉快的气氛中创造出教学奇迹来。
  
  
  
南都学坛:哲社版南阳62~65G31中学语文教学程迪/尚爱雪19981998南阳师专教育教研室;南阳师专中文系。邮编:473061 作者:南都学坛:哲社版南阳62~65G31中学语文教学程迪/尚爱雪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1:28

[新一篇] 恐龍系列活動設計(大班)

[舊一篇] 戲劇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