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时至今日人类既需要科学和技术,也需要文学、艺术、道德、思想;既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也需要内心情感宣泄的人文精神。而地理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因此,在当前地理教学中应强化人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教育。通常人们把人文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于社会
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还应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0年春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从自身做起,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与日俱增,耕地夹失、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化减少、垃圾成灾、局部战争频繁等使得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并提问学生: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对家乡附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认识到水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并对该河、湖、塘的发展前景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思维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人文意识处理人地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人文意识,正确处理看待人类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伦理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展,人们应发挥生态伦理学和道德情操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确定新的道德义务和信念,肩负起对自身的生态行为的道义责任,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更加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和发展。提倡合理消费,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贺年卡,提倡利用再生资源。
总之,时代呼唤人文素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瞻远瞩地把握时代脉搏,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郎宇20032003郎宇 吉林省教育学院 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郎宇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