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获益终生  ——构建新课改理念下“大语文习惯养成”的体系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习惯养成的价值就在于将未知的认知图式转化为已有的认知图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
  对学生来说——
  习惯是一种兴趣和爱好
  兴趣、爱好在学习中的价值,孔子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像看电视、玩游戏、踢足球那样乐不思蜀,还愁养不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入迷,宜在“以学为本”理念的支配下,有所针对地采取措施——比如说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或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产生欲望;通过自身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魅力“粘”住学生,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那些学生实在不愿做的事、实在不愿看的书,实在无法作的文,有所放弃,有所调整……而后加以因势利导,使之转化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转化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方法和技巧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是一种下意识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唯有对做某事的方法技巧学会了,熟练了,运用自如了,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那么习惯也就养成了。因此不管什么习惯,在其养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研究表明:方法和技巧由强到弱的过程就是良好习惯由弱到强的过程。在面临某种情景时,能不假思索地、熟练灵活地主动运用相应的策略应付自如,我们就说他已经具有了某种习惯。
  习惯是一种反复和强化
  学生的语文学习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心理阶段:从不愿学到愿意学、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学好。而习惯的养成就在于通过量的积累、质的强化、法的匡正来加速、夯实学生的这一心理过程。这里要消除两种心理障碍,一种不良习惯的干扰,一种陌生化带来的困惑,而这两种心理障碍的克服,都需要一个反复和强化的过程。例如规范书写的习惯,一些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要让他们有所改正,必须采取必要的强化措施,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直到这种不良习惯彻底改正为止。再如练习朗读,面对特定的情感、情景,除教师在方法上画龙点睛外,剩余的就是学生在反复中熟练,在强化中提高,达到熟中生巧,习惯成自然。
  习惯是一种个性和创新
  应当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习惯,同一种习惯表现在不同人身上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有时也会大相径庭。个性就是不同,有不同才有创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而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与每个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策略。阅读时,不同的学生允许有不同的积累,承认阅读过程中不同读者因阅历、经验、体验的差异而产生的多元理解,鼓励学生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彼此交融,让语言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的沉淀,引导个人对作品评头论足。写作时,让学生依据题目放飞想像的翅膀,努力开掘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择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方式表述自己心路历程。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不同、容纳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的创新——特别是在认为学生“离经叛道”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习惯养成的进程。
  二
  《新华词典》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的或社会风尚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养,才会内化为习惯。
  我们在考虑学生语文习惯养成时,需跳出传统意义上听说读写的狭小圈子,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上通盘筹划。既要立足实际,立足现实,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从对青少年的特点出发,又应立足长远,立足未来,从大语文的视野,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层面上未雨绸缪,构建“大语文习惯养成”体系。并且这种“大语文习惯”体系,应该是系统的、多维的、交叉的和开放的。笔者认为:从纵向上“大语文习惯”可包括这样四个层次:核心层、中心层、紧密层、松散层,各层次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辐射状结构。
  (一)核心层:做人习惯——既是追求的极至目标,又是动机、动力之所在
  良好的做人习惯,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品行方面,做人要真、实、诚,包括做人要自尊自信、无私无畏、心胸宽阔、虚怀若谷、和谐融洽;做人要与人为善、要讲究策略、要主动进取、要不断创新等。二是心理方面,包括学识基础、经验阅历、认识角度、情感气质、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
  (二)中心层:语文习惯——既指语文基本素养,也含语文诸多能力
  语文基本素养方面,包括五种良好习惯:
  1. 说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要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标准是:语音洪亮、语调标准、语速适中、吐字清晰、语流自然流畅、富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最终形成自己富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2. 写规范字。对中学生而言,书写规范就是坚持学写正楷字。其要求是:笔画要规范,笔顺要正确,字形要完整,间架结构要协调,前后左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要和谐,不写错别字,不丢三落四,不乱涂抹,不龙飞凤舞,整个书写文面要整洁、匀称,让人一看有种利落、美观和舒服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特有的书写风格。
  3. 查工具书。从某种意义上查工具书的习惯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学力。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书可谓包罗万象。这里所说的工具书,取其广义,包括各类字、词典和学习所需的其他相关资料——像大型工具书、光盘软件、互联网等等。借以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和习惯。要教给学生利用文献型工具书、相关资料库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图书馆、电脑网络自己去查阅、鉴别、筛选、积累。
  4. 学会积累。语文学习其实质主要就是一种积累。从“大语文积累”的视野看,这种积累包括汲取文本信息、生活信息、灵感信息。阅读一篇文章,应积累七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对学生有所要求的指定信息、个人选择的自定信息。在这诸多积累中,语言积累是核心——包括语汇的积累、精品语言(像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特色语言的积累、语言块的积累、精美诗文的积累、语用知识的积累。
  5. 学会电脑。电脑以其情景的虚拟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互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学会电脑、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了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学会电脑包括学会微机的一般操作流程和维护,准确并熟练进行电脑写作、数据处理,能有所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并下载所需资料,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能及时迅速地予以捕捉、鉴别、筛选、加工,具有高尚的网德,学会预防并铲除各种病毒。
  语文能力方面的良好习惯,也包括五类:
  1. 学会思维。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既是人类语言的一种隐形的、潜在的形式,又是学习语言的内核——将外在的语言化作个人精神底蕴的过程和策略。学会思维一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语言心理定势——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包括:(1)勤于思考的习惯。(2)独立思考的习惯。(3)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4)无疑处生疑的习惯。(5)顿悟的习惯。(6)联想、想象的习惯。(7)独自静思的习惯。(8)记录思维痕迹的习惯。
  2. 学会读书。(1)喜爱读书: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书,体味阅读之趣日积月累,会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进而博览群书的习惯。(2)专心读书:凡事用心专一则成,三心二意则输。读书是件用脑的事,阅读时若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产生一个兴奋中心,作品提供的信息就能传入这个兴奋中心,并被编码和储存,读者对所关注的文本感到非常清晰,因而阅读效率就高。(3)选择读书方法:让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并且多方涉猎,各种读法得心应手,特别是要学会精读,学会速读,学会略读,学会朗读。(4)肯与他人交流:合学而多友,实现资源共享;互帮互学,相得益彰;彼此请教、讨论,互通有无。(5)阅读要多比较:有比较,才有优劣,才能发展;异中求同的比较,便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共性;同中求异的比较,更益于发现其个性、特质所在;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去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阅读,更是一种获得独特感受的特殊比较。比较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文章与生活的比较,也可以是文中之情和读者主观体验的比较等。(6)陌生化阅读:在最初阅读某作品时,暂时远离相关的定性评价,在陌生的语境中独立阅读,领略原文的原汁原味,联系自身的某些阅历和体验去体会作品的微言大义,读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7)读书质疑:无疑处生疑,发散中质疑、逆向中解疑;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文本说“不”,敢于向权威说“不”。(8)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或卡片摘记,或体会心得,或圈点批注,边读、边思、边写,三位一体,全方位理解,多角度掌握。(9)熟读成诵:对于那些经典的、人文蕴含丰厚的语言精品,通过熟读成诵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肉——初中四年,记诵量不少于3万字。(10)迁移运用:将读书所获运用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运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之中,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迁移运用主要看阅读后是否获得了“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是否提高了,是否能把握作者思考方式、角度,是否适应了错综复杂的社会。
  3. 学会写作。(1)观察生活:写作就是写生活——包括直接的、间接的,现实的、想象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各方面的生活;唯有沉到生活底层,观察细致(用眼、用手、用耳、用鼻)、体验深刻(用心),为生活所触动,内心生发情感和表达欲望,行文才能妙笔生花,左右逢源。(2)勤写日记:日记是不作要求的作文,作文是按要求写的日记,日记的价值在积累、在练笔、在作文、在做人、在养成勤耕不辍的写作习惯。(3)记联想笔记:以读物、语言为源泉,通过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主动触发学生沿着自己生活、情感的轨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联想、想象中,进一步拓宽写作视野。(4)口头作文:说是写的另一种形式,即席演讲、出口成章,对话交流、侃侃而谈,口语交际能力也应视为学生写作的发展走势之一。(5)想好了再写: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面对生活,多一些感悟和品味,就多一些行文的灵感,再提笔自然会增色不少。(6)定时行文:可把握好三种写作时间,指定时间:教师限定的写作时间,一般为一节课——时间短了,学生自会有适度的紧张感,将大大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即时时间:当灵感到来时,迅速捕捉、及时行文;习惯时间:每天给自己定个习惯性的写作时间,当这段时间到来时,命令自己进入写作状态;静思默想,提笔言志——时间一长,习惯自然成。(7)多方式作文:写作分显型和隐型两种:显型写作指平时有意识进行的写作,包括日记、随笔、作文;隐型写作指无意之间融于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或生活应用中的一些写作现象,像口头表达、笔答问题、演讲词、申请书、请假条等等。(8)自改作文:好文章二分靠想,三分靠写,五分靠改。行文已毕,可暂时弃置不管,谓之冷处理,一两日后,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或改、或调、或删、或增;或文面,或内容,或构思,或技巧,直至自己满意为止。(9)欣赏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优势,教师引导学生多去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长处和个性,进而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和兴趣自然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0)写写后记:一次作文全程结束后,写一下在构思、行文、评改中的收获和启迪,也可以再度作文。
  4. 学会交际。包括说话习惯和听话习惯。说话方面除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还须从如下三方面进一步努力。敢说:能当众讲话,敢于积极主动地在公众场合说话;会说:规范用语,文明用语,观点鲜明,材料充实,有条不紊,详略得当;善说:文采飞扬,具有幽默感,注意场合和对象,言语、表情、手势的运用恰到好处,反应机敏,感染听众——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说话风格。在听话时做到有礼貌地听,专注地听,边听边思边记,边听边做出相应反应,要听出要点、见解、分歧,能够听后复述。
  (三)紧密层:一般学习习惯——跳出语文学语文
  像自学的习惯、刻苦学习的习惯、细心认真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的习惯、仔细听课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表现自己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合作竞争的习惯,体验反省的习惯、探究学习的习惯、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四)外围层:生活行为习惯——语文习惯养成要走向生活大课堂
  文本以外蕴涵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是新时期语文教改的走势。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冲破54平方米、45分钟的小空间,步入社会大课堂,用语文的眼光留意生活——比如忙忙家务,看看电视,上上网,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语文成为生活的助手。所以读书看报是学习,漫步网络是学习,请教他人是学习,劳动锻炼是学习,旅游观光是学习,节目欣赏是学习,静思默想是学习、风俗人情是学习……
  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期间固然需要信任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但是教师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仍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
  1. 耳体面命,在反复不断的循循善诱中,提高其对良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2. 优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外在环境和内心环境,以发挥各种潜教育资源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的正面效应。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价值所在: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4. 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惰性心理。5. 授之以渔,示之以范,使学生有章可循,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 给予空间,包括兴趣空间、心理空间、伙伴空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7. 注重积累,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有些方面的习惯须加大训练量。8. 加强督促,因为青少年好习惯的养成一是需要长期的、正面的熏陶,再就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此教师应不时地督一督,促一促。9. 控制坏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就是不良习惯的消失过程,因此要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同不良习惯作斗争。
  从教学策略方面看,语文教师应该悉心研究有关习惯养成的特点、规律、方法,认识到中小学生习惯养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因此要有通盘的打算和明确的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有利于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上既可以设置专门的习惯训练环节,也可以渗透到整个教学中。
  四
  学校不仅是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教师由教学新手变成教育专家的沃土。大语文理念下的习惯养成,在重视学生习惯的同时,亦重视教师良好的习惯。教师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迅速成长、提升教育生命的必然要求。其价值在于:1. 从教学互动方面说,师生都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自身的良好习惯,自然给学生一种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教师身体力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学生自然由“亲其师”而“信其道”。2. 以自身习惯养成的体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探究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使教学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语文教师当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概括起来主要有:1. 不断学习的意识。2. 善于整合重组语文教学资源。3. 经常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4. 善于向学生学习,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5. 自我解读文本、独立钻研教材。6.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工作。7. 善于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选择环境、改造环境。8. 积累语言,不断丰厚语文底蕴。9. 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善于展示自己。10. 自主决策、能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等。
  语文教师如何养成自身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惰性和不足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过程。通过自律层面、他律层面,约束层面、激励层面,交往层面、生活层面等日积月累,教师良好语文教学习惯的养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当他将那些具体的知识遗忘后剩余的东西。”良好习惯的养成功在语文,利在人生,在学生和教师的彼此影响中、实现双赢。因为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春33~36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王海萍20072007
王海萍,山东省邹平县台子中学。256213
作者: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春33~36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王海萍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49:43

[新一篇] 也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舊一篇] 書,美麗的種子  ——一個小學語文老師的閱讀和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