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4-0077-8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如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1~4];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师生冲突)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和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表现出退缩、攻击等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5]。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且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比如,Fisher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个性与教师对师生交往行为的知觉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2];王耘考察了学生因素对教师知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发现学生的年级、性别和学业成绩均对师生关系质量有显着的预测作用[6]。但是,有研究者认为,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感受,与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有更密切的关系[7]。
  学校适应是近50年来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学校适应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相关的研究来看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受其学校经历、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比如,在学校受过同伴欺负的学生明显讨厌和逃避学校,而拥有较多好朋友且朋友关系良好的学生会比一般学生更加喜欢学校生活;讨厌和逃避学校的儿童也更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问题(如焦虑)[8,9]。最近已有研究关注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刘万伦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3个指标有显着相关[10]。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与学生的态度、情感有很高的相关,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7,11]。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学校适应的关系怎样呢?因此,本研究深入考察了不同类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揭示师生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任务并良好的度过学校生活的程度,可以用情感、学业和行为(人际关系)三方面的等指标来衡量。本研究选择学校态度(情感变量)、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三个变量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本研究假设,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对学校态度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直接作用,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部分的中介作用。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部分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北京市3所普通小学和2所普通中学的665名学生。其中,男生317人,女生348人,小学五年级190人,六年级195人,初中二年级138人,三年级142人。
  2.2 研究工具
  ①师生关系问卷:原问卷由Pianta(1994)编制,经王耘(2002)修订[12],共有28个项目,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反应性3个维度,采用教师报告,要求班主任根据与学生的日常关系用5点量表评定所描述情况的符合程度,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本研究对这一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由23个项目组成,分为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4个维度,采用学生评定,记分方法不变。验证性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B4S311.jpg/df=3.44,GFI=0.91,TLI=0.91,CFI=0.92,REMSA=0.06)和项目信度,各项目的载荷均在0.44以上。各维度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分别在0.71~0.87之间。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3维度之间为正相关,它们与冲突性维度为负相关。
  ②学校态度问卷:修订Ladd等人的学校喜欢和回避问卷[13],共有13个项目,其中喜欢维度6个项目,回避维度7个项目,问卷为学生报告的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项目度(B4S311.jpg/df=4.88,GFI=0.941,TLI=0.931,CFI=0.943,REMSA=0.07),各项目的载荷均在0.39以上。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各维度之间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72~0.86之间。
  ③学业行为问卷:采用王耘修订的学业行为问卷[12]。问卷共16个项目,分为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信心三个维度。问卷为学生自我报告的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项目信度(B4S311.jpg/df=3.86,GFI=0.93,TLI=0.93,CFI=0.94,REMSA=0.06),各项目的因素载荷均在0.40以上。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各维度之间为正相关,系数在0.74~0.76之间。
  ④社会行为提名问卷:修订了Rockhill和Asher(1992)编制的社会行为风格问卷(social 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naire)[13]。问卷包括12个项目,测量儿童的3种行为特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让被试在全班同学的名单中提3个最符合某一行为特点的同学,不用排序,被提名一次记1分,然后把被试3类社会行为的得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正分数表示此类行为频率高于班级平均水平,得分越高说明这类行为越多;负分数表示此类行为频率低于班级平均水平,得分越低说明这类行为越少。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项目信度(B4S311.jpg/df=6.46,GFI=0.93, TLI=0.93,CFI=0.94,REMSA=0.08),各项目的因素载荷均在0.56以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在0.83~0.88之间,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系数在-0.22~-0.39之间。
  2.3 程序
  利用学生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4份问卷一次完成,小学生平均约需要20分钟,中学生平均约需要16分钟。所有被试的施测工作在3周内完成。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Foxpro6.0,分析采用SPSS10.0和AMOS4.0。
  3 结果分析
  3.1 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年级和性别特点
  以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非常显着,B4S312.jpg,性别主效应也十分显着,B4S313.jpg,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着。进一步的单变量F检验表明,在师生关系的各个维度上年级主效应均非常显着,性别主效应只在冲突性维度显着。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师生关系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着低于其他3个年级,初中二年级低于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冲突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着高于其他3个年级,其他3个年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支持性维度,只有初中三年级显着低于小学六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满意度维度,初中三年级显着低于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其他年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见表1)。
  B4S314.jpg
  简单对比检验发现,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着低于男生;在其他三个维度上没有显着差异(见表2)。
  B4S315.jpg
  B4S316.jpg
  B4S317.jpg
  3.2 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类型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以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师生关系归为三种类型。①亲密型,在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维度得分都最高,而且冲突最少,这类师生关系的学生大约占37.3%;②一般型,冲突性维度得分略高于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明显低于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其他三个维度上,得分略低于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明显高于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比例约为41.3%;③冲突型,冲突性维度得分最高,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维度的得分均最低,这类学生的比例约为211.4%(见表3、4)。
  3.3 不同师生关系类型学生学校适应的差异
  分别以学生的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各维度(喜欢与回避)为因变量,以师生关系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以学生学校态度为因变量的分析表明,师生关系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着,B4S318.jpg,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师生关系类型在学校喜欢维度的主效应非常显着,在学校回避维度的主效应不显着。事后平均数检验发现,在学校喜欢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显着低于亲密型和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见表5)。
  以学业行为各维度为因变量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着,B4S319.jpg。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不同师生关系类型在学业行为3个维度的主效应均非常显着。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三个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均显着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显着低于前两类学生(见表5)。
  以学生三类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以师生关系的三种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着,B4S320.jpg。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师生关系类型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上的主效应非常显着,在退缩行为上的主效应不显着。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亲社会行为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显着低于前两类学生;在攻击行为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着低于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在平均分之上,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与其他两类学生没有显着差异(见表5)。
  3.5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模型
  相关分析表明,社会行为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亲社会行为与学业行为的三个维度和学校喜欢存在显着正相关,退缩行为则与学习效能存在显着负相关;学业行为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学校喜欢与学业行为各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见表6)。
  表6 学校适应变量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亲社会    攻击   退缩    学业     学习   学习   学校                    行为   行为    兴趣     效能   信心   喜欢攻击行为  -0.34**退缩行为  -0.31**  -0.17*学业兴趣   0.16*   -0.05  -0.04学习效能   0.18*   0.00   -0.18*  0.62***学习信心   0.15*   -0.03  -0.14   0.54***  0.64***学校喜欢   0.15*   -0.06  -0.12   0.69***  0.58*** 0.45***学校回避   0.01    0.03     -0.09-0.07     0.00    -0.11  0.06

  B4S307.JPG
  图1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模型
  本研究假设,师生关系能显着预测学生的学校适应,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与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为了验证该假设,建立协方差结构模型(SEM)(图1)。结果表明,①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见表7)。②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③师生关系对学校喜欢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解释率为32.5%),对学校回避有负向预测作用(解释率为24%)。对学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但直接的解释率下降为5.8%,对亲社会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作用不显着。④学校喜欢对学业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学校回避对学业行为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19.4%和9.6%。学校喜欢对退缩行为有显着的负向作用,解释率为7.8%。⑤师生关系和学校态度对学业行为的总体解释率为76%,对每类社会行为的解释率均不足10%。
  该结果说明,当学校态度进入方程后,师生关系对学业行为的预测作用显着下降,但依然显着;对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略有下降。这说明,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部分的中介作用。
  B4S321.jpg
  4 讨论
  4.1 师生关系的特点
  从年级特点来看,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要好于初中生,而冲突性低于中学生,且小学生的师生关系没有显着的年级差异。造成初中生师生关系质量下降的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很多,课业负担自然会加重,初中三年级学生又面临升高中的压力,所以注重学习,使初三学生更少关注师生关系。升学压力迫使初三年级的老师抓紧时间给学生补课,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而繁重课业负担的事实与学生希望减轻学习压力、多一些自由时间的愿望产生了矛盾。同时教师主导(甚至是教师中心)的观念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所以中学老师依然想如何“管”住学生,想让学生听话。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5类压力中,学习压力和师生关系的压力分别位居前两位,而且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觉得师生关系紧张[17]。②第二性征的出现,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作用很大,他们已经感到自己在长大,不再是小孩,自我意识的体验增强,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希望老师还像以前一样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他们过多的管束。而且,中学生已经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老师,不再把老师看做是绝对的权威,也不再将规则看做是不可冒犯的绝对戒律。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并导致初三年级学生在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维度均低于其他年级,而冲突性维度高于其他年级。
  从性别上看,女生只在冲突性维度低于男生,其他维度没有差异。以往的研究认为,女生与男生在冲突性维度没有差异,但在亲密性和支持性维度显着高于男生,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评价者不同,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评定,本研究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的;②被试群体不同,本研究没有考察小学四年级以下学生的师生关系。③由于男女学生的性别角色,如女生与男生相比具有安静、顺从等典型特征,因此造成了老师对男生和女生的反应方式不同,所以男女生所知觉到的师生关系也有差异。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男女儿童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差异,女生在言语表达的清晰性、流畅性和情感性等方面都优于男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人无疑可以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14]。④传统观念也影响到人们对男女的态度,老师一般会在学习上、情感上给予女生更多的帮助和关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女生感知到更积极的师生关系。⑤男生具有好侵犯、独立、支配性强、好竞争与喜欢冒险等典型特征,使老师对他们的约束和管制要多于女生,以免其过激行为的产生,而且男生的包容性和接纳性都不如女生,于是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知师生之间的冲突。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发现,学生的性别对其师生关系有影响[15],发现女孩与教师有更亲密的师生关系。
  4.2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
  不同类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在学校喜欢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显着低于亲密型和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喜欢有显着的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学校态度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同伴接纳水平,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父母、教师、朋友和同学)有关——在学校中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得到较多支持的学生往往比在这方面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加喜欢学校。但是,在学校回避维度却没有显着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赞许性”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讨厌学校是不被社会所赞许的,相反,喜欢程度的高低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对。
  师生关系、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模型表明,师生关系对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但是当学校态度进入模型时,师生关系对学业行为直接的解释率从39.8%下降到5.8%,然而师生关系和学校态度对学业行为的总体解释率为76%。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和学业行为、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部分的中介作用”,学校态度在师生关系与学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但在师生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着。
  师生关系对3类社会行为的总体解释率均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喜欢对退缩行为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攻击行为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还会通过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进而减少学生的退缩行为。
  “师生关系—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对学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说明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喜欢或不喜欢)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变量。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学校的其他环境,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是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5 结论
  (1)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着低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初三显着高于其他3个年级,女生得分显着低于男生。(2)师生关系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3)在学校喜欢、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亲社会行为等方面,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均显着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4)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5)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京77~82B4心理学邹泓/屈智勇/叶苑20082008
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学校适应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 Adjustment of Students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着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着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着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着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作者:心理发展与教育京77~82B4心理学邹泓/屈智勇/叶苑20082008
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学校适应

网载 2013-09-10 20:49:39

[新一篇] 中小企業板尷尬上路

[舊一篇] 中小學生身體、言語和間接欺負的性別差異    ——中國與英國的跨文化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