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1994年南非结束了种族主义统治,成立了新南非。这为回顾和总结南非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次机遇。
  从19世纪60—80年代开始的南非现代化,到本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使南非成为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南非的现代化却是残缺不全的。一方面是白人的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是黑人的贫困落后的自给社会。
  南非是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非洲黑人2190.8万人, 占74.8%,是多数民族;白人(荷裔布尔人和英裔)548.7万人,占14.1 %,在1994年以前是统治民族;“有色人”(混血种人)330.7万, 占8.5%,亚裔人101.1万,占2.6%〔1〕。
  为什么在一国之内,在同一现代化进程中,黑白两种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呢?有的学者把它归之于黑人传统的“保守主义”,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解释,但却是值得推敲的。
      一
  南非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80年代,是世界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第二次裂变)的重要成员。与南非同时起飞的还有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埃及、土耳其、中国这类寻找防御性现代化而又屡屡受挫的国家。
  南非现代化起飞于钻石和黄金的发现。
  在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可以归入一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白人移民和土着居民共存,是由白人移民统治的国家;由开发矿产而起飞。自从184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全世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黄金热”。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1861年和1865年在新西兰的奥塔戈省和坎特伯里省发现金矿。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和亚洲人涌向澳新两国,仅1852年一年就有10万人到达悉尼和墨尔本。黄金的开发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带来了巨额财富。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黄金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约值1.24亿英镑。黄金的开采带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交通业、电信业和工业的兴起。
  继澳新旋风之后,南非括起了又一次“黄金热”。南非的黄金储量远非澳新所可比拟。南非先是1867年在格里夸兰和1870年在金伯利发现钻石,继而1886年在兰德发现大型黄金矿床。在格里夸兰发现钻石的五年内,每年有60万英镑的钻石出口,到1910年钻石出口值达到1500万英镑。黄金的增长更快,1890年有1000万英镑的黄金出口, 1910 年达到4500万至5000万英镑〔2〕。这便是南非历史上的所谓“矿业革命”,它的影响也像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样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
  首先,是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人员。根据柯廷的计算,按人口计算的外来投资,在第二次大战前南非是非洲大陆最高的,平均为56英镑,南北罗得西亚为38英镑,……比属刚果为13英镑,其他热带非洲国家均不超过10英镑〔3〕。另据估计,1881—1934年间, 南非金矿的投资60%来自国外〔4〕,主要是欧美。 大量的白人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涌入兰德矿区。19世纪90年代,在德兰士瓦的20万白人中,约有1/3是外来人。
  在矿业的带动下,南非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市政)得到了飞速发展。开普敦、德班、伊丽莎白和东伦敦等港口的建设规模扩大、设施完善,从这些港口通往金伯利和约翰内斯堡的铁路相继建成。铁路线的长度由1869年的110公里扩大到1989年的1700公里, 1899年的3300公里,1905年的4190公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7300公里的省际公路和众多的乡村道路也已建成〔5〕。
  在矿业的推动下,矿区迅速城市化。例如1866年金伯利还不存在,1877年已拥有18,000人,1900年已达166,000人。 矿区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为农业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机会。南非政府在牺牲黑人农民的条件下,采取了许多支持白人农业发展的措施。如1913年颁布《土地法》,推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各种农产品市场,进口先进的农机具,短短几年使白人农场的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南非的需求,而且还可出口。1909年开始出口玉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口肉类和蛋,1920年出口奶制品〔6〕。
  经济起飞阶段,南非制造业的起步具有重大意义,这是非洲其他殖民地未曾有过的。许多制造业部门被建立起来,例如果酱罐头、肥皂、腊烛、酿造、小型发动机、风车、水泵、阀门、挤压设备、液压钻床的制造,以及生产长统靴、鞋子和衣服的部门。制造业的增长是显着的,到1918年它雇佣的工人达124,000人,其中44,000人是白人。
  从60—80年代钻石和黄金开采起,到1994年南非新政府成立的一个多世纪中,南非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7〕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起步和打基础的阶段(1860—1950年)。从钻石黄金开采起始,在本阶段,矿业、农业和制造业是南非经济现代化的三大支柱。1911—1950年期间,农业和矿业交替成为南非经济的第一大部门,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稳步上升,但到1950年才处于第二位。〔8〕
  第二阶段是以发展重化工业为特征的(1950—1980年)。南非政府早在1928年就组建了南非钢铁公司,1934年生产了第一批钢铁。但把重化工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支柱产业,那是1950年以后的事。重化工业的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登上新台阶的标志。
  1950年南非政府成立了Sasol公司, 负责从煤炭中提炼石油和天然气。先在距维尔京17公里处搞了第一个工程,年生产6000万加仑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可满足南非需求的2/17。后来又在奥伦治河搞了第二个工程,煤化石油可以供应南非需求的40%。南非的煤化石油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
  1952 年南非钢铁公司在比勒陀利亚附近的范德拜尔帕克(vanderbijl park)开办了一个新的钢铁厂,产量占全国钢铁生产量的2/3 以上。1980年粗钢产量达到900万吨,产品出口到欧亚美50多个国家。
  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3年联合国宣布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以后, 军火工业得到了急速发展。1964年成立了主营军火生产的南非国家军火公司,并在全国设立9 家子公司。60年代末南非实现了军火自给,80年代已有部分军火出口,并能制造导弹和原子弹。
  重化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上升,1960年上升到第一位,197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农业和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979年分别下降到8%和13%〔9〕。但这两个部门的产量和产值在第二阶段仍是增长的。因此,在此阶段,南非农业、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南非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进入80年代,南非现代化进程受阻。
  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南非现代化受阻和走向变革。进入80年代,南非经济由发展转向停滞和下降。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低于年均人口增长;90年代初经济形势更为严峻。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9年下降0.15%,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下降2.7%,1991年又比1990 年分别下降0.6%和3.6%。
  南非经历一百余年的现代化,虽然成了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如同第二次浪潮中同时起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比较,它的发展速度又是相对缓慢的。1983年澳大利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525.67亿美元,人均10,151美元;新西兰分别为242.41美元和7, 671 美元, 而南非仅有740.40亿美元和2,566美元〔10〕。澳新两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南非仍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至多是个中等发达国家。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是,澳新两国较好的处理了种族问题和地区发展平衡问题,而南非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一贯坚持并变本加厉的推行种族歧视政策,造成了白人的现代化社会和黑人的自给经济社会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占全国人口17%的白人,拥有全国领土面积的80%,这个地区交通发达,工业集中,城市繁荣,生活舒适,创造了全国总产值的95%。另一方面是占有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黑人,只占有全国土地的11.7%。这个地区先叫“土着人保留地”,后叫“黑人家园”,交通闭塞,很少和几乎没有工业,电力供应缺乏,许多村镇晚上漆黑一片,棚户林立,许多人没有栖身之地,长期停滞不前,只创造了全国生产总值的3.33%(1975年)。
  即使在农业领域也是两种经济并存。一方面是白人的高效的现代化农业,1975年黑人区域外的26%的白人农户控制着90%的农田,5 %的大农场控制着40%的耕地。白人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现代化。1970年代末,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流的高产玉米品种,比原品种的产量提高一倍多。为了抵御干旱,保证牲畜的饲料供应,南非制成了以尿素为基础混以密糖块状的饲料,受到世界的普遍重视。据统计,白人大农场生产了全国商品农产品的40%。另一方面是黑人的低效的传统农业。他们的产品仅占农业总产值的不足6%,而且黑人农业中仅有10 %是在市场出售的,其余均用于维持家庭生计。黑人农产品的自给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黑人农业的谷物产量在1918至1975年间没有增加,而人口从1936年至1975年却增加了三倍。静态的农业产量当然养活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非但不能为城镇提供剩余农产品,反而还要从白人农场输入食品。
  一国之内,在现代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两种社会经济制度长期并存呢?
      二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从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过程。
  南非的现代化属于外源型。它在现代化的起动阶段,不仅与内源型的欧美诸国的起动条件不同,也不同于同属外源型的东亚各国。
  第一,从启动的文化背景来看,南非没有统一的同质文化,而在异质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南非有不同质的文化应战,即土着黑人文化和已在南非生存长达两百余年的布尔人文化(阿非里卡人文化)。
  第二,从启动前的社会经济结构来分析,在原有经济结构内部可以说并不存在资本主义因素。19世纪60年代在开普和纳塔尔存在的微弱的资本主义因素是英国约4—5000名移民带来的。 这些移民在英国当局的支持下,带着他们有价值的技术,在当地发展了手工业和商品农业。即使如此,霍巴特·豪顿(Hobaot Houghton )仍然认为:“开普殖民地总的特征是:农村人口稀少,大多数从事畜牧业和自给农业,与母国(即英国—引者注)的资本主义农业的迅速前进相比,是太贫困了,缺乏任何可以说得上的农业,以致不能吸引外国资本。”〔11〕
  布尔人和非洲人占据的内地比开普和纳塔尔更落后,借用斯图亚特·琼斯的话来说:“今日南非共和国的主要部分当时还被组织在部落制和封建制之中。”〔12〕在南非现代化过程中,这两种生产方式本应都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然而实际上是布尔人的农业逐步现代化了,而黑人的部落制自给农业依然停滞不前。何故?
  当代研究南非经济的专家们认为,黑人农业生产力低下,应归咎于黑人文明的保守主义。豪顿写道:“非洲农民没有使他们的家庭实践现代要求。普遍的保守主义、土地占有制度与某些社会习惯,例如洛博拉(Ukalobola,彩礼)相结合,使过时的农耕方法长期保存。”〔13 〕斯密兹(Thorrington smith)以夸祖鲁的农业为例, 把黑人的保守主义列举为五个方面:
  1)部落结构:部落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把土地视为社会公有,只作为一种生产食品的投入;
  2)把妇女视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
  3)以占有牲畜作为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的习俗;
  4)村社土地制度。
  5)在农业中男劳力的缺乏。〔14〕
  部落制度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未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当然有一定影响,但它决不是造成白人经济和黑人经济巨大鸿沟的全部原因,甚至不是关键因素。
  在南非经济起飞前,布尔人的经济与黑人经济并无根本差异,都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时的一份报告指出:“落后的布尔农民的整个生存基础是安排在自给自足之上的。”〔15〕而且在南非经济起飞的初期,面对矿区为农业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市场,对白人农民和黑人农民机会都是均等的,据拜德(Bundy)和霍斯特(van der Horst)研究得出的结论:“在1870—1886年间,某些非洲农民似乎比他们的大多数白人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了抓住市场的机会。”〔16〕
  白人经济和黑人经济的巨大鸿沟关键在于平等机会的消失。而平等机会的消失是南非政府实行的种族主义政策,如果要从传统文化寻找原因的话,那就是布尔人的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从1642年荷兰侵入南非以来,荷兰及一些西欧国家移民的后裔,统称为布尔人。他们在南非长期生活中,同讲荷兰语、信仰荷兰改良教,并形成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高人一等,黑人是“哈姆的子孙”,天生要过劣等人的生活〔17〕。在现代化初期的平等竞争中,许多布尔人在市场竞争中败北,成为“贫穷的白人”。因此,在1910年南非联邦政府成立以后,把布尔人的种族主义文化传统变成了一整套的政府的政策。
  1913年制定的《土着土地法》及其以后的修正案,把非洲人赶进了狭窄的土着保留地,该地总数约900万英亩, 而且禁止非洲人在土着保留地外购买土地。这个法律及其修正案不仅限制了非洲人的土地权利,冻结了土地数量,使人口日益增长的非洲人的农业状况日益恶化,而且使非洲远离市场,把他们及其后代凝固在村社之内。
  1924年赫尔佐格执政时期,在种族主义思想指导之下,推行所谓“文明劳动”政策。他的声称:“‘文明劳动’应该由那些生活水平符合通常欧洲人所能接受的标准的人来从事;从事‘非文明劳动”的人,他们的目的仅限于满足野蛮人和不发达人民所懂得的那种维持生命所不可少的需要。”〔18〕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所有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的技术性工作和职员均由白人担任,而黑人只能干粗活和脏活。这又设置了一道黑人奔向现代化的障碍,同时从职业上保障了白人的特权,避免了黑人的竞争。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不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都是社会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即从传统的自给经济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劳动力的迁移是社会经济结构整体转移的一部分。南非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现象是,南非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南非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迫使黑人外出做工;另一方面布尔人的种族主义则要保持白人与黑人的分离,南非政府又采取种种措施限制黑人的自由流动。
  南非政府除颁布《土着土地法》,剥夺他们获得土地的权利外,还强迫黑人用现金交纳人头税,驱使黑人外出务工,流向经济发达的工矿地区。1911年制定《土着劳工管理法》,规定工人中断合同为非法,以防止非洲工人,特别是矿工的流失。这些从部落制下招来的黑人工人,发现矿区城镇和部落地区的生活方式差异如此之大,以致许多人考虑在新的环境中定居。黑人在城镇中定居数量的增长显然不符合布尔人的种族主义观点,并威胁着他们的实际利益。于是,南非政府便出台了一系列控制黑人在黑人城镇定居的法律。1923年《土着人(城区)法》出台,规定在白人城镇周围划定非洲人居住区,与白人居住区相隔离,把没有工作的非洲人赶出城镇。1948年国民党上台,正式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种族隔离”(Aporthird)是阿非里卡语, 意为“分别的存在和发展”。1943年3月26 日国民党开普顿机关报《市民报》首先使用这个词,1944年1月25 日国民党领导人马兰正式宣布:“为确保白人种族的安全和基督教文明,必须真诚地维护种族隔离和监护的原则。 ”〔19 〕1948年国民党制定的竞选纲领声称:“种族隔离政策,以公道和司法的基督教原则为基础。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保存和保卫纯粹的白种的欧洲居民,也保存和保卫各土着种族(目的在于把他们的社会变成自给自足的社会),并巩固民族尊严、民族自尊和全国各种族间的互相尊重。”〔20〕不管用什么样美好的词句来包装,这个纲领表明,南非政府奉行种族主义,并保存南非黑人为“自给自足为基础”的落后的部落制度。
  国民党政府于1950年出台了《集团居住法》,限定一个地区只能居住一个种族的居民,其他种族的居民必须在限期内撤走。1952年又颁布《土着人法》,废除了过去各地实行的通行证法,代之以全国统一的“土着人身分证”,所有16岁以上的非洲人(包括妇女)都必须随身携带身份证。1951年颁布的《班图权力法》和1959年的《促进班图自治政府法》,公然否认南非是一个统一体,把南非人为地分成白人南非和10个“黑人民族国家”。依据这两个法律,占南非人口总数的近1/2 的城镇非洲人,也被划归各个“黑人家园”,一旦某个家园独立,该家园在城镇的黑人即丧失南非国籍,而成为在白人区内的“外来人”。企图用这样一些法律把白人和黑人从政治上、地域上彻底隔离开来。
  南非政府吸引和限制黑人劳力的这两方面的措施,便形成了南非劳动力流动移民制度。生活在黑人地区的非洲人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到白人地区作工,但他们在白人区被严格禁止获得永久居住权,家属必须在农村,于是他们只能工作一段时间再返回家乡一次,如此往返来回,便形成了流动劳动制度。
  这个制度对黑人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一,白人区招收劳工是有选择的,选择的标准便是年龄和受教育的程度。1951年流动劳工约65万人, 他们在现代化经济中70 %以上为20岁至44岁的成年男子〔21〕。因此,黑人农村繁重的劳动都落在了老人和妇女肩上。这就是前引南非学者说的农业劳动中男子比例低的根源。在这些流动劳工中,大多数是受过教育的,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所受教育不多,或者完全没有受过教育,这就直接影响了劳动力水平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
  第二,农业的现代化需要资金的积累和投入。这些移民劳工应是黑人家庭收入和投入的主要承担者。可是,在种族主义统治下,黑人工人,特别是流动移民劳工的工资大大低于白人工人。(见下表)
  非洲人和白人工人平均工资之比〔22〕
部门   1960  1975  1977采矿业  1:15.5 1:8.0  1:7.6制造业  1:5.5  1:4.8  1:4.4建筑为  1:5.6  1:4.9  1:5.2
  在黑人工人收入低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汇回收入的20—25%。这点汇款只能维持家庭的最低生活,谈不上积累和向农业投入。
  第三,最严重的影响是使部落制度凝固成一种不变的生活方式。在一个非洲人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在父亲外出的条件下留在农村,接受传统的教育。当他成人结婚之后,向部落的首领申请一份份地,而后外出当流动工人。年老以后不能再做流动劳工时,他就成为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南非政府的立法赋予部落酋长以土地分配权,让他们及其亲属在部落享有特权,成为部落制度的坚定维护者。
  布尔人的种族歧视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政府的立法中,而且体现在各项经济措施之中。
  南非的交通,在非洲是最发达的。但它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铁路公路集中在白人工矿区和白人商品农业区,而不经过黑人居住区。交通系统使黑人远离发达的商品市场,在与白人竞争,黑人农民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要致富,先修路,没有现代的交通焉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在南非,国家广泛地控制着农产品市场。据估计1967—1990年间,87%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国家市场局”(state Marketing Boads )出售的。由白人官员掌握的这个机构被称为具有“非敌意的种族偏见”的机构。白人农场主和黑人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在价格、条件和时间方面都不利于黑人。
  南非对农业投资的比例增长率很低,在1946—1972年间,仅3.6 %,居各行业之末。〔23〕。而农业投资,绝大部分一直是用于鼓励发展白人农业。弗兰克尔估计, 1910 —1936 年间, 国家投入白人农业为22400万兰特,投资于黑人农业仅125万兰特,两者的比例是197:1。
  南非工业经济地理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布局极不合理。制造业几乎局限于全国总面积的3%的地区,主要是开普顿、德班、 伊丽莎白港和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尼亚四个地区。在3%的领土内拥有工厂总数的76.1%和职工总数的74.1%。黑人地区的工业极不发达。1970年,9 个非洲黑人家园总共仅生产了南非总产值的3%,这里却居住着全国近2/3的人口。〔24〕。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来是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南非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却是种族主义政策的结果,并一直在促使其差距的扩大。
      三
  从南非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一百余年的相互关系来看,布尔人的传统文化,他们所说的要保卫的“基督教文明”,实际上是他们在南非殖民时期形成的“白人至上论”、“黑人低劣论”等种族主义观点、思想和意识,并以这种意识为指导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政策。
  现代化的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伴随着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变化。没有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相应变革,要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了,而最终还是要停滞乃至下降的。南非就是一个实例。南非利用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使经济得以起飞,利用大战及战后的有利条件,利用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利用重化工业的开辟使经济发展延续到80年代初。据统计,1911—1979年间,南非生产总量每年平均增长为3.8%。〔25 〕种族主义政策造成的各种矛盾全面激化,生产开始停滞不前。
  种族主义政策使南非人口的大多数长期处于落后和贫困状态,结果是狭小的白人市场再也无力驱动经济的发展,销售不畅。
  歧视性劳动政策和教育政策造成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种族主义政策造成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致使政治冲突不断。种族主义政府依靠暴力镇压黑人的反抗,形成震惊世界的惨案。
  在国内外反对种族主义政策的声浪中,外来投资减少,国际经贸萎缩。
  客观经济规律是无情的。南非经济衰退乃至崩溃的境地,使种族隔离制度走入了死胡同,种族主义政策愈益难于推行下去了。不仅非洲人反对它,要求改弦易辙,就是曾经支持过这一政策的英裔白人,乃至布尔人工商业者也尝到了种族主义政策对他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损害的苦果,转而赞成改革,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1994年,新南非的诞生是合乎规律的历史性事件。
                    (责任编辑 孔祥骅)*
  注释:
  〔1〕South AFrica Foundation, South AFica, 1993, P10.
  〔2〕UnESCO:《General History oq AFrica》, Vll, P412.
  〔3〕P. Curtin等:《AFrican History》, P500.
  〔4〕iill Natlroae:《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OxFord uni-Cape twon, P. 144.
  〔5〕同注〔1〕,P414.
  〔6〕UnESCO:《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Vll, P.417.
  〔7〕关于南非现代化的分期,目前尚未见到全面论证的着作, 只在各种经济史中,见到对南非经济发展的分期。如Stuat jones (斯图亚特·琼斯)在《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南非经济)一书中,将南非经济分为五个时期。
  〔8〕另说,1939年已处于第二位,此处所用数据见Stuat Jones: 《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 P25.
  〔9〕前引Stuat Jones, P25.
  〔10〕《国际时事百科》,第523-524页。
  〔11〕Wilson, M and Thompon, 1:《The 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1971,P. 1.
  〔12〕Stuat jone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23.
  〔13〕Stuat Jont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117 -118.
  〔14〕同上,P118。
  〔15〕G·Parker and P PFukani:《History oq Aouth AFrica 》, London. 1975, P148.
  〔16〕Stuat Jone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68.
  〔17〕路易·约斯着:《南非史》,第68页。
  〔18〕South AFrica: Time Runing Out, Univeritg oq ColiFornia, 1986, P84.
  〔19〕E·赫尔曼和H·利弗编:《1929—1979年的种族关系》, 1980年版,第138页。
  〔20〕巴利茨基:《种族主义在南非》,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95—98页。
  〔21〕Stuat Jone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115,124.
  〔22〕同上,P52。
  〔23〕Stuat Jone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89.
  〔24〕同上,P29。
  〔25〕Stuat Jones:《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P2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72-78K5世界史艾周昌19961996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72-78K5世界史艾周昌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42:36

[新一篇] 列寧世界歷史理論的建構及當代意義

[舊一篇] 反思30年來我國現代外國哲學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