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从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诗意
① 东宫白赞善:即指作者自己,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东宫:封建时代,皇太子起居的地方。为侍奉太子而设立的官职,称为东宫官。赞善大夫,官名,唐代始设置;有左右赞善大夫,各五人,执掌侍从、护养等事,是一种闲职。
②朝官:指供职朝廷的官员。
牡丹之艳丽之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诗人们的笔下真是要羡煞百花。白居易的这首《白牡丹》却是个例外:
缘于白花的颜色素淡,冷若冰霜吗?但它却也有牡丹的芳名啊?这是诗中前两句对牡丹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长得冰肌玉肤却独处一隅遭人冷落的冷美人。诗的后两句,直抒胸臆,以花喻己,原来此诗写于“元和十年,作于长安”,当时白居易年四十四,官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年是白居易仕途发生变故的一年,曾因上书言政,遭宰相所恶。六月间,即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看来是写于被贬之前,作者对当时的处境表示不满,借花自况,以白色的牡丹花比拟自己,虽有芳名,但却受人冷遇,开出的只是一支伤心花。 这种情感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中也有流露:“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白居易见到白牡丹无人赏识,顾影自怜,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是大多数文人绕不开的一个情结:他们满腹才华,希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现实的残酷常让他们失望彷徨寂寞苦闷,最后只好借助手中的一支笔以浇块垒。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赏析:时人大多喜欢大红大紫,白牡丹因其素淡且栽种过多而受到了冷落。其实花的资质与芬芳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欣赏人的口味不同罢了。世间其他的事不也是如此吗! |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
白居易 2013-08-31 19: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