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艺术—第十四章 怎样才能有“必胜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四章 怎样才能有“必胜感”

你的自动创造机制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依据目标和最终结果来运行。一旦你为它确立一个要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依靠它的自动导向系统把你带到目标,比“你”的意识思维要有效得多。“你”以考虑最终结果的方式来提供目标,你的自动机制就提供“所需要的手段”。如果你的肌肉要作某一动作以产生后果,你的自动机制将引导它们去完成,比你“动脑筋想”要准确得多和精巧得多。如果你需要有些想法,自动机制也会向你提供。

经常考虑可能性

但是,要达到这一步,你必须提供一个目标。而为了提供你的创造性机制有能力达到的目标,你必须根据现存的可能性去考虑最终结果。目标的可能性一定要非常明确,使它在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变为“真实”。事实上,它应该真实到使你产生目标已经达到时的那种感情。

这并不象表面上看去那样困难和神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比如说,我们担心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时,往往伴随着焦虑、不舒适或者是屈辱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从一切实际的目的出发,我们事先体验到的感情与在我们已经失败时会相应产生的感情完全相同。我们对自己描绘失败,不是用含混和泛泛的语言,而是用生动和详细的语言,我们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失败的形象,我们追溯自己的记忆,挖掘过去失败的记忆图象。

请记住我们在前面所强调过的: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无法区分“真正”的体验和生动地想象出来的体验。我们的自动创造性机制总是根据环境和周围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它所能得到的唯一与环境或周围情况有关的信息是你信以为真的那些信息。

神经系统不能分辨“真正的失败”和想象的失败

所以,如果我们对失败耿耿于怀,不断地以生动的细节向自己描绘失败的图象,使它在神经系统中变为“真实”,那么,我们会体验到伴随失败而产生的感觉。

相反,如果我们心中铭记着积极的目标,生动地向自己描绘成功的图像,使它变为“真实”,并且把它看作一个实现了的东西,那么,我们也会体验到“胜利的感受”:自信、勇气、深信结果一定会令人满意。

我们无法窥视我们的创造性机制内部、无法看到它是向成功还是向失败前进。但是,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它的目前“位置”。如果它是“位于成功方向”我们就能体验到“胜利感”。

让你的机制向着成功开动

如果说开动下意识创造性机制有什么简单的秘诀的话,那就是:唤起、捕捉或激发成功的感受。你感到成功和自信的时候,你实际上往往也就成功了。如果这种感受十分强烈,你就完全不会犯错误。

“必胜信念”本身并不会使你成功地操作,但是它本质上胜过一种象征,表示我们正朝着成功前进。它更象是一个温度计,不使房间产生热量,而只是检测这种热量。不过,温度计对我们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请记住:当你体验到必胜的感觉时,你的内在机制已经对准了成功的方向。

过于努力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发性等于摧毁自发性行为。更容易和更有效的方法是,只说明你的目标或最终结果,对你自动生动清晰地加以描绘,然后捕捉你在理想目标实现时所体验的感觉,你就会作出自发的和创造性的反应,你就是在利用超意识的心理力量,你的内在机制就会向成功方向开动起来,指引你作出正确的肌肉动作和调整,向你提供创造性观念,并且完成一切必要的任务以实现你的目标。

“必胜的感觉”赢得高尔夫球赛

C.米德尔科夫博士说过,“必胜的感觉”是高尔夫球赛中取胜的真正秘诀。“去年的名人赛中,我参加第一轮比赛的前四天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这次比赛我一定会赢,”他说,“我觉得我振臂挥杆的每一个动作都使肌肉处于最佳状态,击球也极其准确。在击球入洞时这种奇妙的感觉也一直伴随着我。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变换姿势,双脚的位置也和平常一样,但是我的感觉方式中有某种东西好象给我画出了通往球洞的一条直线,这条线清晰的就象刻在我的大脑上一样。有这种感觉之后,我要做的事只是挥动球杆、听其自然了。

米德尔科夫博士又说,“必胜的感觉是每一个优秀高尔夫球手的秘诀;”你有这种感觉,连球都会听你的话,甚至能控制那种被称为“运气”的不可捉摸的因素。

唐.拉尔森是世界棒球比赛中唯一一个在全场比赛中投球全部成功的投球手,他说在比赛前一天夜里产生了一种“疯狂的感觉”,觉得第二天的投球会无懈可击。

几年前,全国各家报纸的体育专栏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强尼.门格尔在一场保龄球赛上的动人的表演。“那天早晨我一起床,就觉得我那一天会赛出好成绩,”门格尔说。

“必胜感”的科学解释

控制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必胜感”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前面提到过电子伺服机制如何利用存贮的数据(相当于人的记忆)来“记忆”成功的行动并加以重复。

技巧的学习大体上来说也就是一种试验与错误之间的反复练习,直到一系列“击中目标”或成功的行动记录在我们脑海里。

控制论科学家制造了所谓的“电子鼠”,它能够学会走出迷宫的方法。电子鼠在第一次尝试,要犯很多错误,不停地撞到墙上或障碍物上。但每一次撞到障碍时,它就转九十度的方向前进。如果又撞到墙上,它再转九十度,继续前进。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停顿和转向,电子鼠终于走出迷宫的出口。不过,电子鼠能“记忆”成功的转向法,下一次尝试的时候,这些成功的动作就再现出来,使它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走出迷宫。

实验的目的在于创造重复的尝试,不断地纠正错误,直到“击中”目标。一个成功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时,整个行为模式从始至终不仅会存贮在我们所说的意识记忆中,而且存贮在我们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中。米德尔科夫博士所说的那某种存在于他感觉方式中的东西,“好象给我画出了通往球洞的一条直线,这条线清晰得就象刻在我的大脑上一样。”这话也许是不知不觉地、但非常确切地表述了最新的科学概念,它使我们了解到,在学习、记忆或幻想的时候,人的大脑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大脑如何记录成功与失败

大脑生理学方面的专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含有约一百亿个中了,每一个中子带有很多轴突(感觉器),它们形成中子与中子之间的触联(带电联结)。在我们思维、记忆或想象时,这些中子就释放出可以测知的电流。在我们学习或体验某种东西时,一些中子就在我们大脑组织中形成“链”(或者说在脑中刻下某种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不是物理上的“沟痕”或“印记”,而是一种“电路”——不同中子之间的排列和带电联结,类似于录音带上记录的磁性结构。这样,同一个中子可能成为任何独立存在的模式的一部分,使人的大脑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这些模式或痕记,在大脑组织中存贮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只要我们记忆起一个过去的经验,它们就会复活,或者“重新放出”。

简单地说,科学已经证实,你的大脑中能“刻下”或铭记你过去所完成的任何一种成功的动作,如果你能“焕发才智”,给这种动作模式注入生命力,或者“重新放出”它们,它们就会自已发挥作用,而你就只需要“挥动球杆”,“听其自然”。

当你重新唤起过去成功的行为模式时,你也重新唤起了与之相伴随的感情基调,即“必胜的感觉”。而且,如果你能重新捕捉到这种“必胜感”,你也就激发了与之相伴随的一切“必胜行动”。

把成功模式注入大脑皮质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发表过题为《成功的习惯》的演说。他认为,很多小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可能使他们成功的功课可学,没有机会培养“成功的气氛”,或者我们所说的“必胜的感觉”。他说,从不在学校生活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学生,没有机会培养“成功的习惯”,即从事新工作时习惯性的真诚和自信。他鼓励教师们在低年级安排一些功课,确保学生们能体验到成功。这种功课一定要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同时还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艾略特博士说,这些微小的成功给学生造成“成功的感觉”,对于他将来承担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是可以养成“成功习惯”的;遵循艾略特博士对教师们的忠告,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把成功的模式和感觉注入我们的大脑皮质。如果我们习惯遭受失败的折磨,我们很容易养成习惯性的“失败感”,使我们一切新任务蒙上黯淡的色彩。但是,通过某种安排,我们可以在小事上获得成功,建立起成功的气氛,它将会“混扰”到新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逐渐承担更困难的任务,在取得成功之后,再立足于迎接更严峻的挑战。成功完全是建立在成功感上的,有一句老话很有道理:“一事成功,万事如意。”

循序渐进

举重运动员以他们能够举起的重量为开端,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重量。内行的拳击经理人首先给新手选择容易对付的对手,逐渐让他同更有经验的拳手交锋。我们可以在一切行为领域应用这一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开始从易于成功的“对象”入手,逐渐地承担越来越困难的任务。

在巴甫洛夫临终前,有人请他提出最后的忠告,以帮助他的学生成功,他的回答是:“热情和循序渐进。”即使是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熟练技巧的领域里,“后撤一点”,把我们的目光放低一点,带着轻松的感觉去训练,有时候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一个人在进展中达到“停滞点”、一切推进的努力都不再有效的时候。持续紧张地想克服“滞点”,很可能会养成你不希望出现的紧张、困难和费力等“感觉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举重运动员可以减轻杠铃上的重量,稍微练习一会儿“轻举”。拳击手表现出技术停滞的迹象时,可以安排他和比较容易对付的人较量一番。多年保持打字速度世界冠军的A.唐戈拉常常练习“慢打”——当他达到一定速度,再加快似乎很困难时,就用比正常速度慢一倍的方法来打字。我认识一位着名的推销员,他在推销量停滞时,也运用这一原则来摆脱困境。他不再去搞大宗推销,也不再去找“难对付的顾客”,而是集中精神找那些“好说话”的顾客搞小笔推销。

怎样重现内在成功模式

任何人在过去都成功过,但不一定是什么伟大的成功。也许只是这样的一些小事:在野蛮的同学面前没有畏缩,甚至揍了他一顿;在学校的赛跑中得了第一名;在同事举行的野餐会上赢了“负沙袋赛”(腿上绑着沙袋跑);战胜了自己的不伙伴,得到一个姑娘的垂青,等等。你在什么事情上成功,

其实还不如随着成功而产生的成功感更重要。我们所需要的是你成功地完成了你要干的事以后的某种体验,你达到目的后的体验,再有就是给你带来满足感的东西。

搜寻你的记忆,使那些成功的体验恢复活力,在你的想象中尽可能详尽地重现整个画面。在你心灵的眼睛中,不仅要“看到”主要情节,还要注意到伴随成功的那一切细节。当时有什么声音?周围的环境如何?同时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什么季节?你当时是冷还是热?等等。回忆得越仔细越好。如果你能充分详细地回忆起过去某个时间内取得成功的情景,你就会发现现在的感受和当时的感受一样。特别要回忆你当时的感受。如果你能记住过去的感受,它们就能在现在重新产生活力。你会发现自己感到自信,因为自信是建立在过去成功的记忆上的。

在唤起这种“普遍的成功感受”之后,把思路转向重要的交易、会谈、演说、贸易、球赛,以及你现在希望获得成功的其他活动上,运用你的创造想象,使自己体会到已经成功时的行为和感受。

积极和建设性的顾虑

在心理上一开始要接触完全和必然的成功观念,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压制自己的心理。不要用努力或意志力来造成你所希望的信念。只要是有所顾虑就行,但这种“顾虑”只是针对一个积极的目标和一个希望的结果,而不是针对一个消极的目标和一个不希望的结果。

一开始不要强迫自己对希望的成功有绝对的信心,这是你的心理一开始所吃不消的。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时只考虑你希望的结果,就象你对将来有所顾虑时一样。有

所顾虑时不要使自己认为后果是不利的;相反,你应当慢慢来。开始时一般用“假设”,你在心里说,“假设某某事要发生”,然后不断地对自己重复这个想法,琢磨这个想法。接着再引进“可能”这个观念,你对自己说,“不管怎样,你种事是可能的”,它能发生。接着就是心里的想象:假如你一开始想象各种否定的可能性,自己反复“把玩”这些想象的画面,添加一些小的细节。等到这个画面对于你越来越“真实”的时候,相应的感觉自然就会产生,就像想象的结果真的出现了一样。恐惧和焦虑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如何培养信心和勇气

信心和勇气也完全按照同样的方法产生,只不过你的目标有所不同。如果你打算把时间花在顾虑上,为什么不是建设性的顾虑呢?你一开始应该自己概括和规划最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提出你的“假设”;“假如最可能出现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呢?”然后提醒你自己,这毕竟是可能出现的事。到此为止,还不是将要出现,只是可能而已。提醒你自己:好的和你所希望的结果确实是可能的。

你可以在心理上接受和消化这些“剂量”逐渐增大的信心和乐观主义。把这个希望的结果理解成明确的“可能性”之后,开始想象希望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不断给自己展现这些画面,描绘它的每一个细节和微妙之处,反复“把玩”它们。等你的心理图象经过多次重复而变得十分详细后,你会发现相应的感觉再一次自行产生了,就象有利的后果已经出现一样。这一次,相应的感情将是信心、自信、勇气等等——合并在一起就是“必胜的感觉”。

不要与恐惧妥协

乔治.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着名将领。有人曾问他在战斗之前是否感到过恐惧。他回答说,是的,在重大战役之前或者在某次战斗中,他常常感到恐惧,但是他又说,“我从来不与恐惧妥协。”

如果你在承担一项重要任务之前,也和别人一样体验到消极失败的感情——恐惧和忧虑,不要把它当作你失败的“有力象征”。关键要看你对这些感情的反应和对它们采取的态度。如果你听从它们,屈服于它们,同它们“达成妥协”,你的表现很可能不佳。但这不是绝对的。首先,理解这种失败感——恐惧、忧虑、缺乏自信——是很重要的,它们不是神的意旨,不是注定的命运,也不是天使的约言。它们起源于你的内心,只代表着你内心的态度——而不是与你对立的外在事物。它们只意味着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夸大了你所面临的困难的性质,说明你调动的不是过去成功的记忆、而是失败的记忆。失败感的全部意义不过如此而已,它们不代表与未来事件有关的真理,只代表你对将来事件的心理态度。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不受约束地接受或拒绝这些消极失败的感觉;或者是服从、妥协,或者是忽视和抛弃它们继续前进。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立足于利用它为你服务。

把消极感情作为一种挑战

如果我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消极的感情作出反应,它就会变成一种挑战,自动地激发起我们内心更多的能量和才华。困难、威胁和恐吓的观念,如果得到的是进取的而不是被动的反应,就会激起我们内心额外的力量。我们在上一章看到,一定程度的“兴奋”,如果得到正确的解释和应用,可以有助于(而不是有害于)人的表现。

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及其采取的态度:是把它当作资产还是当作债务。在这一方面很有影响力的例子是杜克大学心理实验室主任J.B.莱恩所作的实验。莱恩博士说,旁观者否定的暗示,不在意和不相信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会对一个“猜测”某一叠纸牌顺序的应试者或考验其遥测能力的应试者产生决定性的不利影响。称赞、鼓励或“附和”被实验者,差不多总能提高他的成绩。打击和消极的暗示则往往使考试成绩迅速地、戏剧性地下降。然而,有时候被实验者也会把这种否定暗示作为一种“挑战”,比过去表现得更出色。例如有个叫皮尔夫的被实验者,在这种情况下比平常的无干扰猜测所得分要高得多。

应付自己的消极暗示

谁都知道,有这样一些人,只要听到别人说一句“你干不了”,就可能灰心丧气,甚至遭到失败;相反,有些人在同样的场合却能够奋起,成功的决心比以往更强烈。享利.J.凯瑟尔的一位助手说,“如果你不希望享利干一件事,千万不要跟他说那件事办不到或者他不能干,因为那样一来,他办不到就绝不罢休。”

对我们自己的感情提出的“否定建议”,我们应当作出进取的和积极的反应,就象对待别人的否定建议一样,这不仅是可以办到的,而且是非常实用的。

用美好来战胜邪恶

感情不可能直接由意志力来控制,不可能自愿地服从命令,或者象水龙头一样开关自如。然而,它不接受命令,却可以接受劝诱;如果不能由意志的直接行为来控制,可以间接地加以控制。

一种“恶劣”的情感不会被有意识的努力或者“意志力”驱除。不过,它却可以被另一种感情驱除。正面攻击如果无法赶走消极感情,可能用积极的感情取而代之。要记住,感情是随想象产生的。感情是同我们的神经系统接受的“真实”或“真实环境”相一致、相吻合的。只要我们发现自己体验到不希望的感情基调,就不应该集中注意这种不希望的感情,甚至应把它清除出去。相反,我们应当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意象上——使我们的心里充满完全的、积极的、令人向往的想象和记忆。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否定的感情就会自己消灭掉,我们就会培养适应于新意象的新的感情基调。

相反,如果我们仅仅注意“驱除”或攻击忧虑的思想,我们就必须把精力放在消极的东西上。这样,即使我们成功地赶走了一种忧虑,另一种或几种更严重的忧虑可能会乘虚而入,因为此时一般的心理气氛仍然是消极的。

决定要靠你自己来做

你的内心是积蓄过去的经验和情感的巨大心理仓库,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就象录音带上录下的东西一样,这些经验和情感也记录在大脑皮质的神经印象中,其中有结局快乐的故事,也有悲剧结局的历史,每一个都是真

实而清楚的。选择哪一个来重放要取决于你自己。

关于这种“神经印象”还有另一项有趣的科学发现,那就是,它可以改变或者修正,就象录音带可以附录上额外的东西,或者用新录的内容把旧的内容抹去一样。

科学家告诉我们,人脑中的这些印象每一次被“重放”的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变化,它们会沾染上我们目前对它的情绪、想法和态度的基调和特征。而且,每一个中子都可能变成上而个独立存在的模式的一部分,就象果园里的每一棵树都可以成为某个正文形、矩形、三角形或更大的多边形的一部分。在原来的印象中的中子本是这一印象的一部分,现在又染上另一印象的特征,变成后者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使原来的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变。这种现象不仅有趣,而且能鼓舞人心。它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童年时代不幸的经历和“创伤”等等,并不象从前的心理学家主张的那样是永久的和致命的。我们现在知道,不仅过去影响现在,现在也能强烈的影响过去;换句话说,过去既不能使我们受诅咒,也不能注定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我们童年的不幸遭遇和创伤虽然留下了痕迹,却绝不意味着我们现在要听命于这些痕迹,也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已经定型,不可改变。我们目前的想法,或者说我们目前的心理习惯,我们对过去经历的态度和对将来的态度,全都对旧的记忆痕迹产生影响。旧的思想可以被现在的思想改变、修正或者取代。

旧的记录可以改变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既定的印象活动或“重放”得越多,它就越有潜力。科学家告诉我们,印象的永久性取决于触联效能,这种效能应用得多则可以提高,应用得少就会降

低。这样,我们又有了科学根据来忘掉和忽略来自过去的不幸经历,把精力集中在幸福和快乐上。这种作法可以使我们加强与成功和快乐有关的印象,削弱与失败和痛苦有关的印象。

这些观念决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断,而是根据对大脑生理的可靠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它们是可以观测到的事实和现象、而不是以想象的理论为依据的。它的方向是恢复人作为上帝之子的尊严,使人能够面对过去和计划将来、而不再是一个过去经验的牺牲者、一个绝望的形象——在这一方面,它的确是迈进了一大步。

不过,这种新的观念还是带有责任感的,我们再也不能把自己目前的处境归咎于父母、社会、早期经历或者“他人”的不公平对待,并以此来敷衍自己、宽慰自己。这样东西可以而且也应该帮助我们了解现存状况的原因。因为过去的错误而谴责别人甚至谴责自己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改变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谴责自己毫无益处可言。你的过去只能解释现在,而将来如何是你自己的责任。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象一部破旧的唱机一样,你可以继续播放那张破旧的“老唱片”,唤醒过去的不公平,也过去的错误自责自怜;所有这一切只会重现过去失败的模式和失败的感情,使你的现在和将来蒙受影响。

假如你选择的话,你也可能放上一张新唱片,重现成功的模式和“必胜的感觉”,帮助你在现在行动得更好,向你展示一个更快乐的未来。

当唱机播放你不喜欢的音乐时,你不会硬逼着它放的音乐好听一些,不会运用努力或意志力达到目的,也不会把唱机扔到一边,更不想改变音乐本身,只要把正在播放的唱片

一换,音乐自然就改变了。把这种技巧应用在从你的内在机器中发出的音乐上吧,不要把“意志”强加于“音乐”。只要同一种心理意象(原因)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任何努力也改变不了音乐(结果)。换上一张新唱片,改变了你的心理意象,感情自然也就改变了。


独眼易龙编辑整理 2013-08-28 13:03:31

[新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三章 將危機轉變為有所創造的機會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五章 永葆青春活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