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创造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祸首呢?还是英雄?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祸首呢?还是英雄?

现在让我们回到童年吧。如果说任何创伤是驱使你改变生活方式的一项主要因素.那我们不禁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第一种生活方式又从哪里来的呢”?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行为方式都与其父母相似。那是为了配合双亲而形成的第一种形为方式。
奈丽是家中的长女,她是父母亲整个生活的重心,生活得非常快乐。然而她父亲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到奈丽五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弟弟一出生,爸妈的关心转向了,奈丽非常吃惊,于是常常大闹脾气,虽然母亲了解她,但她的父亲却无动于衷,反而与她更疏远了,奈丽于是改变了她的战略:让自己成为多病、脆弱的女孩,但这办法也没用,虽然妈妈关心她了,但父亲仍视她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虽偶尔也会尽义务似地到她床边看看,但都一下子就离开了。
奈丽再度改变态度。她成了家中的好帮手,自发自动的整理餐桌,倒垃圾,并照顾刚在学走路的弟弟。这次她终于扮对了角色,她的父亲又开始注意她了,就这样她定了她的生活方式。
奈丽借着错误的尝试一直在寻求能够获得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得到父亲的关怀。以后的几年里,她不断地加强这种行为方式,同时也强化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
任何行为的动机都含有两种要素: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深信这个行为将有助于达成目标的信念。奈丽的目标是得到她父亲的关心,而她的每个行动都加深了那个欲望,因为她知道唯一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让自己成为顺从的帮手、仆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生活方式,这个想法,依旧跟随着她。为什么不呢?它是那样有用,因此她也就忽略了这种生活方式对她造成的伤害。
当她渐长成少女,远离家庭后,害处就会显现出来。只要她一遇见喜欢的年轻男士,她首先想到的便是想尽能够服侍他的方法,例如那男的提到吃饭的事,她一定急于邀他至住处,然后煮给他吃。接着又替他缝衬衣的钮扣和打字等。这样做令她深具信心。刚开始时,因为她能看出自己是在对他证实本身的价值,做为服侍的工具之价值。她甚至会献出贞操,就只为了取悦对方,而不是为了分享快乐。
终于两个特殊的问题又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第一个问题是:只要有男士暗示要与她结婚时,她必会一下子感到既惶恐又失望,她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呢?她自己也说不上来,就是不行,没有心理准备等等,或是其他的的借口。
第二个问题是:她所相处的男人都是同一类型者,自私,都在利用她,这种人多半表现得非常专制,偶尔也会露出软弱的一面声称他是需要她,最后则是吓坏了她或是把她赶走,她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与这些人相处的。
但我们知道如何来解释这两个问题。只要她一想到结婚这件事,她便打从心底地感觉对方并不是真的爱她本人,而是把她当做免费的佣人或妓女看待,因为她知道唯一吸引男人的方法是献出自己所能,一旦男人选上她,她反而不能相信对方除了把她当有用之物外还会爱上她,这也就是她感到害怕又失望的原因。
她又怎会老是吸引住善于利用她的人呢?因为会利用别人的人对于有用的人物极为敏感,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那些男人并非属于善于利用别人的人,但奈丽本身的生活方式也会使对方变成合乎奈丽需要的人。
奈丽回忆父亲临死时她站在床边的情景,她发现父亲关心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弟弟,那时她真是万念俱灰。她把那次的事件称做心灵的创伤,她爱父亲但父亲根本就不象她所想象般地爱她。
奈丽称它是心灵的创伤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她当时并没有批评她父亲把她塑造成那种女人典型;她也没有因为发觉服侍别人并没为她带来她想要的关心,而排斥那种性格,当她再遇见另一个男人时,她还是会替他做很多事情。
奈丽的个案说明了几个要点。第一点它显示出一个人孩童时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持续着,虽然自我创造的原则里曾说到,人每天都在重新创造自己。但是只要你选定某个生活方式,它就会一直跟着你,除非有一天你有了心灵的创伤而带来改变。如果我们不是有什么理由摒弃这种生活形态的话,它会永远保留下去,象习惯一样。
有哪一种心灵的创痛可以帮助奈丽改变呢?要是奈丽认识一个坚持不让她服侍的男人,或许就有希望了,虽然要碰见这样的男人可真不容易。你看吧!奈丽今晚又在表露她烹饪有一手了,煮得棒极了!当然也有些男人在奈丽坚持要帮他做家事时,开始担忧起来,我指的不是担心奈丽企图“抓紧”他们。有些男人或许会这样说.:“奈丽,你不必做那些事的,事实上你根本不必以为只有做了那些事才能取悦我的心”。是有这样的男人,但问题是奈丽却没机会认识他们。
第二种能帮助奈丽改变的方法是本书所要提到的,换句话说,亦即由于了解自我创造的原则,井知如何运用在自身而得的一种对自己有益的转变。就奈丽的例子而言,她发现了自己屈从的个性只是更加深她对自己及对所有的男人的畏惧,或许她是接受心理治疗后才知道这种情形,但也可能她根本就没去找过任何心理医生。
这又说明了另一个要点。有许多人一有心理问题都喜欢求助于心理分析家,而那些分析家又是如何帮忙他们解决困扰的呢?
让我们假设奈丽去见过心理分析家,后者分析过她的孩童生活后,坚称她的问题来自童年,并侧重在她对她的父亲的爱上,告诉奈丽说她一向都在尽力讨好其父.让自己成为一位可爱的奴隶,而且这种个性一直在延续,所以分析家就归纳出她的主要心理症状即是把所有的男人都当成自己的父亲看待,要是奈丽能清楚这个症结毛病就会消失了,因为她或许就会开始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男人,对待自己。
奈丽在花了一段长久的时间及金钱后,很可能接受心理分析家的劝告,不再服侍男人,寻回自信。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分析家或是病人本身都以为发掘过去对于个性改变非常必要,但是他们很可能错了。虽然他们未必能找出从前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但他们主要是帮助奈丽改变生活方式——有益的转变,他们都以为关键在于了解过往一切,但事实上并不然,而是奈丽要去改变她目前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分析家是帮了奈丽的忙,但是如果不懂得自我创造的基本原则,就无法运用它来使治疗生放。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曾说过的话,我曾说人类的个性并非固定不变的,不管是在童年或以后的岁月里。它每天都受到我们自由意志所发出的行动而更改,这乃人类天性使然。我认为这便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起作用,亦即每次我们活动时,都在加强行为背后的动机、感觉、想法或态度。
我也曾说过,这条自我创造原则是了解和控制我们心灵生活唯一最重要的途径,它能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是目前的样子,及如何去改变它。它替心理学的演变过程中解答了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由于“令人愉快的转变”这种新观念的诞生,我们得知为什么有些人会改变,但有些人却不会。但是只要你了解这个原则后,不需要找心理医师的帮忙,自己就能塑造或改换自己本身的个性。
说了这么多,仍只是举例来证实自我创造原则的重要性,以使读者们更能了解它的情况罢了,而从下一章起,我就要开始介绍这条原则的含意及它将如何在你身上发挥功用。


独眼易龙编辑 2013-08-26 14:42:30

[新一篇] 自我創造 第四章:讓自己有個愉快的轉變

[舊一篇] 自我創造 第六章:妄想狂如何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