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探索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关系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逃避自由》
E.弗洛姆着
  作者简介:弗洛姆出生于1900年,原籍是德国法兰克福,曾经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研究社会学。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其后,专攻心理分析学。他有时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但实际上他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他认为虽然饥饿和性是由生理要求产生的人类共同需要,但人的特征、人的思想动作和人格却是文化的产物,始于儿童和父母在一种主要由社会确定的家庭环境中的相互作用。1932年弗洛姆赴美,以客座教授名义执教芝加哥大学心里分析学院。随后,即定居美国,并且改入美国籍,先后执教于华盛顿心理学院,纽约科学学院,且为国家心理分析学会会员。弗洛姆除本书外,还着有《爱的艺术》、《自我的追踪》、《健全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宗教》、《禅与心理分析》等着作。
  版本说明: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
  
  目录
  ◇第一章  个人之出现与自由之暧昧
  ◇第二章  宗教改革时期之自由
  ◇第三章  现代人的两种自由观念
  ◇第四章  逃避的心理机构
  ◇第五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着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他分析了自文艺复兴以降,资产阶级文明是怎样通过新教、道德、政治、市场竞争等各方面手段将人置于彼此孤立的境地,逐步培养人们的权威主义性格,并以此确立服从外在权威的资本家性格对社会无意识的长久统治;而当代的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意识和人类关系异化的顶点。

弗洛姆 2013-08-23 16:57:37

[新一篇] 個人人格的幻覺——《逃避自由》/弗洛姆

[舊一篇] 《逃避自由》第一章 個人之出現與自由之曖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