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三本历史人文书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一、包邮袁氏左右:清末民初的流年碎影

据说最聪明的人,是不让其他人参观他的藏书的,因为太容易从中泄露自己的天机。那么,细看细观一个人的周边昵?他的亲人,朋友、上司、下属??或远或近,无疑都是关于这个人的一本书。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言下,都藏着对于这个人的认知与褒贬。
因此,要了解一个更加多样、更加丰富,从而才能更为深刻、更为真实的袁世凯,我们不妨从了解他的“周边”、他的“左右”开始。

内容提要

《袁氏左右--清末民初的流年碎影》主要介绍内容,据说最聪明的人,是不让其他人参观他的藏书的,因为太容易从中泄露自己的天机。那么,细看细观一个人的周边昵?他的亲人,朋友、上司、下属??或远或近,无疑都是关于这个人的一书。

作者介绍

秦燕舂,始修西医,后治文史,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专业硕,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文化》杂志责任编辑。近年来主要致力的学术领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研究(以清末民初的历史记忆与重建为中心),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民间讲唱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的发展变迁为中心),传统文体写作在中国近代以来的使用与创新研究,晚清民国文人书法艺术研究等。 

“学问”还是“办事”:袁世凯与读书人的爱与哀愁——以“清流党”为核心

聪明绝顶而又刻薄尖酸的辜鸿铭,在近代算是个饱读诗书、学贯中西的人物,在辜着《张文襄幕府纪闻》中,曾经记载了袁世凯对他人所述一语,谓: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袁某是办事情的。接下来,辜鸿铭对袁世凯“不讲学问”的嘲讽,可谓辛辣之极: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辜甚至直言不讳,讥笑袁为“贱种”:
本乡曲一穷措无赖也,未几暴富贵,身至北洋大臣,于是营造洋楼,广置姬妾,及解职乡居,又复构甲第,置原囿,穷奢极欲,擅生人之乐事。

贯穿整个清末民初,袁世凯与读书人的关系张弛,对于彼时政坛的影响不小。这似乎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模式的一个近代缩影:在重复“文人乱政”与“武夫当国”的风水交替。

然而,毕竟这是“三千年来一大变局”(李鸿章语)的晚清,老问题出现在这个时期,也会花样翻新。
辜鸿铭书名中提到的张文襄,即张之洞,文襄是其谥号。在晚清政坛,张与袁,可谓相映成趣的一对宝货,一个被戏称为“有学无术”,一个被戏称为“不学有术”。

张之洞是探花出身,清贵官儿,虽号称“当代文学之宗”,实事求是地讲,并非理繁治乱之才。《清史稿》中对他的几句评价,都不甚客气,谓其“书生之习”甚重:“以文儒致清要”,这话本身就是暗含嘲讽,也就是走了“科举”的终南捷径;至于“遇事敢为大言”、做事“务宏大”的描述,就是直指张之洞好大喜功了。所谓“有学无术”的戏言,大要就是此意,盖讥其缺乏实际能力也。若论工于“宦术”之“术”,张之洞倒是并不匮乏。于此,学界已经多所论证,兹不赘述。
比较而言,更属于实干型的官场人才李鸿章,庚辛之际(1900—1901)主持和八国联军的谈判,因为张之洞对于议和大纲指手画脚提出不少意见,在上奏朝廷的电报中,李鸿章毫不客气地指出:“不料张督在外多年,稍有阅历,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之习。”本年张之洞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这话真够寒碜的。

李鸿章甚至郑重其事地告诫张之洞,珍惜四钱银子一个字儿的昂贵电报资费吧,不要动辄“屠财”,乱发空洞无物的电报长文。
作为李鸿章的实际继承人,同样讲究实干、善于机诈权变的袁世凯,对于这位慈禧一朝的“文胆”人物、探花文宗、双料宰相张之洞,实在也很虚与委蛇,甚至是瞧他不上。


  二、清末民初的绘画教育与画家

 

 

 

编/着/译者:
吴嘉陵
语文别:
中文
出版机关:
国家书店(秀威代理)
页数/张数/片数:
331页
出版年月:
民国095年09月
装订:
平装
主题分类:
文化艺术
施政分类:
 
ISBN/ISSN:
9789867080998
统一编号:
978986708099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个既衰微而又力图振作的时代。它,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的变革,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既中又西,或是不中不西的质变现象,这些现象与问题,在当时都是相互矛盾又极为鲜明的问题意识。由此,来观察民末清初的绘画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在作者撰写中国画家的绘画教育的过程里,其原先的专业领域:美术创作及艺术理论,有助於主题背景的掌握,并且不以自身的画派来轻视他派,因为只有排除了自身的师承定见,以及西画与国画的学理界限,才能够探讨中国绘画教育的变化,了解当时的画家如何进入新学堂、或留学深造,演化为新式绘画人材。其後,作者进一步蒐集相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专书,发现学者大多由绘画风格、个人成就、美学思潮等方向去开展,鲜少由清末新学制的建立来看中国整个绘画发展,即使有,也是其专书当中的一小节,相较之下,其他学科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等;对清末民初的教育的贡献,已见落实,而美术教育仍停留在零星几人的力量之上。

传统艺术的新视野

因此,作者认为将学制与绘画关系的建立,这是一项较新的视野,同时,亦体认到清末的教育,藉由西方学科的建制将绘画视为学科中一门,从而摆脱了传统绘画依附於文人之下的精神,这使得中国绘画已迈入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缓慢又漫长,持续到民初以後,中国才有所谓美术专门学校的出现。绘画教育阶段性的发展,促使作者反省到现今一些的美术家,仍然以使用的创作媒材来区分中国画或西画,甚至於在水墨画里仍旧诠释古人的造境,自我区隔於现代艺术之外。其实,西方移植过来的美术教育,早已融入中国的绘画里,使得中国画重新被人发现其新价值。跳脱古人的造境的同时,重新回视清末民初的绘画教育,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三、揭开晚清最后十三年动乱迷局:倒计时

本书着眼晚清最后十三年,分为三大板块,各板块之间既独立又互渗。透过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所交织的经纬,探悉帷幕之后的背景对历史的撬动。专制者的偏执与黑暗,践踏生命尊严的恶果;改良派的扭曲和宿命,他们的作为与沉沦;革命者如何在迷乱的时局中扞卫良知和道义,如何以头颅颈血精心维护亘古不灭的星灯,把苦难的现实境遇升华为一种对抗邪恶与荒芜的坚定信念,由具有英雄人格、理想精神和实修实证魄力的人们所赓续的历史脉动,他们点燃的火炬,闪耀的不仅是一个时代……

作者采用的无数板块独立而互渗的结构,在同类书籍中自有其独到的视角和论述心曲,在极微处开掘,在制高点上把握。对种种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厘清,剖析入微,得出全然独辟蹊径的结论。随着作者文字的驱遣,不难领会到作者择善固执的见解针芒之光泽。

[作者简介] 伍立杨,1964年生。四川凉山人,回族。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 已出版有〈读史侧翼〉《铁血黄花——清末民初暗杀论》《梦痕烟雨》《浮世逸草》等随笔集、文论集、散文集、史论专着等近二十种。 其随笔老辣犀利、睿智从容外,还透着清新华美之气。与丘华栋、洪烛、古清声一起被称为新体随笔“四小龙”。他的作品一直备受瞩目和好评。 

光绪的晚年死因

据介绍,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下,专家们历时5年,由光绪帝发砷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经科学测算,光绪帝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光绪十年之后,外侮日急,应变之才尤显重要,于是洋务之名又兴,洋务派因军功、留学、出使之途上升,不由科目进,与清流异趣。为人又多骄奢、结纳呼朋,和传统士大夫气节有违,两派渐相恶,李鸿章号为通时务,又喜功名,洋务人才多辗转依附于他。甲午战后,翁、李相互视为仇敌,新、旧党顿判。

甲午战后,翁、李相互视为仇敌,新、旧党顿判谭嗣同的保皇是要保改革派的年轻皇帝,却不保皇朝那种至高无上的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他和同盟会的诉求有重合之处,只是到达的路径大异。谭嗣同求仁得仁,康、梁却溜之大吉。也不是说他们的逃逸就不对,实在是没有引颈受戮的义务。再说变法虽然失败,但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留得青山在,异日尚可卷土重来。但谭嗣同是自己的选择,意在以一己的颈血唤醒麻木不仁的老中国儿女。 

清末民初的文人精神

清末民初的文武之间,距离和分野的痕迹都不大明显,有的武人文采甚佳;相当数量的文人,也时时荷有武装行事的气质。

  那时候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就很少有忍气吞声的。佯狂玩世中,他们甚至可以说携带相当分量的暴力倾向。

  《南社诗话》判断,“湖南志士好自杀,而自杀尤好沉水”。譬如陈天华、姚宏业、杨笃生等皆然。笃生遗书给吴稚晖:“有生无乐,得死为佳。”简洁无以复加。1911年8月初,他在英国利物浦海口投大西洋死。陈天华则在孙中山和黄兴面前,有时无端地就大哭起来,他在日本海滨投海。

  章太炎本已自承为疯病,但他更指康有为病狂至极,康有为的目光直而亮,狂悖兹甚,分明是精神病的症状。

  还是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时务报》之时,章太炎参与康、梁办报。很快矛盾就起来了,根子当然在学术思想的歧异。章骂康派为教匪,而对方回骂他为陋儒小狗!康派的梁作霖就说,当初在广东的时候,有个孝廉骂我们康先生,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是被我们打惨了吗!打!由梁启超等带队,一伙人来到时务报社,咆哮叫唤,一番拳脚砸向章太炎。章也不示弱,予以反击。章太炎的《自订年谱》说那些人来打架,未说梁启超亲与。但据金宏达的《太炎先生》一书说,梁启超还挨了章太炎的一耳光。此事发生后,章太炎便离开上海,移师杭州,为的是康、梁仗执欺人,恐怕又要打起来。 


编者 2010-07-19 17:36:10

[新一篇] 有關晚清、民國現實思考的浮光掠影

[舊一篇] 大投資電影《白銀帝國》展現清末民初的真實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