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 两岸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 (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夏商周三代

夏禹

台湾版p12~15

尧和舜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这种传贤不传子的方式,很受后世的赞美,史称禅让政治。

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不仅消除水患,而且大兴水利,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

禹年老时,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禅让给帮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后,四方诸侯不拥戴益,而拥戴禹的儿子启。这是因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从此,君主成为世袭,开了传子或传弟的局面。夏朝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与后来的商、周,合称三代。

大陆版p8~10

相传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由部落推举生的。这种公共推举首领的制度,后人把它叫做禅让制。

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部落首领逐渐取得了特殊地位,贫富分化明显。传说舜的家里有了储藏粮食的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建立和发展时期,共1300年左右。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部落共同推举的首领,但已经拥有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权力。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称为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国家-夏朝。

异同比较

对于禅让政治的解释上,台湾版与大陆版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版是说“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而大陆版却强调“由部落推举产生的”,由此可以感觉出大陆版认同这种共同推举的方式。台湾版则非常赞扬这一种政治概念。

台湾版对于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叙述,并认为尧、舜、禹是历代不可多得的明君,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但大陆版却说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的王朝,其中对禹更是大肆批评,例如:台湾版“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而大陆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

台湾版认为启的继位是,因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但大陆版却说启是自称为王,并在小字的部份说启和益为王位相互战争,结果启胜利了。

二、秦的灭亡

秦始皇

台湾版p47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十二年,死于东巡途中。于是,李斯和赵高拥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赵高,统治更为残暴,人民更加痛苦,终于爆发了陈胜等的抗暴运动。

大陆p41、p42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万世相传,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威势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首先高举反秦大旗,点燃农民战争的烈火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从揭竿而起到失败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异同比较

对于陈胜、吴广的事件,台湾版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这一类农民战争非常赞颂,花了二页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陆强调农民起义。两岸对于秦王朝的评价是一致的,都属于负面的;对于陈胜等人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陆特别强调“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三、三国鼎立

曹操

台湾版p77、p78

图片的说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权诈,为影响三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

图片的说明-刘备是汉景帝的后裔。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最为后人所乐道。

大陆版p72~74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南方的军阀孙权和刘备,成为他的主要对手。

小字的部分-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写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但小说“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不能当真正的历史书读。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都不是历史事实……曹操原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小说却夸大了他奸诈狡猾的一面。

异同比较

台湾版在课文中较为推崇刘备,而说曹操多权诈,但大陆版却较推崇曹操,赞扬他重视农业发展,及政治、经济上的改革。而称孙权和刘备为军阀,还对三国演义作了负面性的批判。大陆版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误将“三国演义”当成真正的历史来读。

四、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

黄巢之乱VS黄巢起义

台湾版p11

唐朝后期,政治日益恶化,受害最深的还是一般人民,动乱因此时有所闻。僖宗时,水旱灾加深人民的痛苦,终于爆发黄巢之乱。大乱起自山东,大江南北继之广遭劫掠,东南富庶地区,在此次大乱中也惨遭破坏;洛阳、长安又先后沦陷,全国骚动。唐朝重用黄巢降将朱温,勉强平定乱事,国力则从此衰竭。

大陆版p110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中,许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为流民,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黄河中下游又发生了旱灾,农民以草籽、槐树汁充饥,而官府照旧催租逼税,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次起义历时十年,行军数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这在过去的农民起义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异同比较

台湾版认为黄巢的事件是一场国家的内乱,称为黄巢之乱,但大陆版却称它为黄巢起义,对于黄巢本人的介绍,起义的发生原因、战争、结果均有详述,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大陆版肯定它对时代的影响、意义,而台湾版并无叙述黄巢本人,对于过程也简单说明。

五、明的灭亡

台湾版p74

明末,陕西发生严重饥荒,边防军也因欠饷、欠粮而哗变。灾民与饥兵结合,四处劫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戮也最惨,张献忠后来进入四川;李自成则攻陷北京。

大陆版p80~83

一六二七年,陕北澄城县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税,数百饥民冲进县衙门,杀死县官,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接着,各地纷纷响应,形成几十支起义军,其中势力较大的有高迎祥、张献忠等。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战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十几个省区,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异同比较

张献忠、李自成在台湾版被视为流寇,但在大陆版却被视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对于两岸叙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黄巢之乱,大陆版肯定此种抗争改革,并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以及失败的结果,而台湾版则视其为内乱。

 

注:文中教科书引用来源,台湾方面是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民国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国史有三册。大陆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国历史共计四册,初中使用。
....

编者 2010-07-15 08:32:55

[新一篇] 世界一流大學的校訓

[舊一篇] 最早的女留學生(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