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开拓者陈万运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陈万运,又名陈遇宏,1885年9月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陈律甫行贾四方,常年在外奔波。

陈万运幼年时在家乡进私塾读书,15岁随父到上海谋生。先在市郊浦镇三阳泰烟杂店当学徒,后转入虹口嘉兴路上的乾新祥烟纸店当学徒。少年陈万运做事认真,又肯动脑筋,深得店主器重,满师后留店当伙计。

辛亥革命夕,“实业救国”的思潮风起云涌,关心国事的陈万运受其影响,萌发了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意念。经过长期细心观察,陈万运终于找到了一条创业门径。当时西方列强大肆对中国商品倾销,日用商品更是洋货独步天下,单洋烛一项,1910年进口就达百万海关两(一海关两等于1.114银两),洋烛取代了中国老式的油盏灯和土蜡烛。陈万运发现,洋烛烛芯一直由日中桐洋行独家经销,尽管要价高,却供不应求。在烟纸店工作多年的陈万运揆情推测认为可以从这个本轻利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的项目入手,步上创办实业的征程。

1912年4月,他找到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同乡沈九成,在上海高裕兴蜡烛店当学徒,另一个是陈的姑夫沈启涌,当时也在“乾新祥烟纸店”工作。3个人倾其所有,集资450元,在四川北路横浜桥南堍士庆路鼎兴里租借5间小屋,购来10台手摇烛芯车,开始制造洋烛烛芯。小作取名“三友实业社”,内涵3友合作,实业救国之意。产品商标定为“金星”牌。

开厂一年后,沈启涌跳槽,拆股分手,不久陈万运父亲陈律甫入股2100元,其时资本增加至2400元。制造洋烛烛芯的关键技术是浸炼烛芯药液的成分,这对于公读过几年私塾的陈万运、沈九成来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陈万运毫不气馁,他通过阅读大量化学工艺书籍,并与沈九成一起到美孚洋行化验室请教,再结合沈九成制造中式蜡烛的经验,经反复试验,日夜探索,最后终于成功试制出高质量的洋烛烛芯,投入批量生产。

产品出来了,要打入日商垄断的烛芯市场,又成了难题。为了打开局面,陈万运和沈万成自己走街头,在日商洋烛行附近,摆摊点燃自制的蜡烛。行人纷纷围观,看到蜡烛不淌油、不弯头、不中途熄灭,确实不比洋烛逊色。这一街头活广告使“金星”牌烛芯名声大振,“三友”的烛芯以价廉质优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货烛芯供应中断,日商借此抬高售价,英美厂商不得不向“三友”订货。这样,金星牌烛芯逐步将日货烛芯挤出中国市场。“三友”的生产规模也开始扩大。1915年12月“三友改组为股份公司,资本增至3万元,成立董事会,推举慈溪在沪实业家史悠风为董事长,沈九成、陈万运为董事,并兼正副经理。同年,“三友”不还在横浜桥南面建成三层厂房一座,工人增至百余人,添置电力烛芯车16台,烛芯球车2台,烛芯品种发展到6种,日产量达到500~600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外地一些厂商兑相向“三友”订货,使“三友”在国货界初露头角。


网载 2012-08-14 23:35:11

[新一篇] 上海染織先驅王啟宇

[舊一篇] 熟諳法律的著名實業家方椒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