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胡西园(1897~1981)又名修籍,浙江镇海人,实业家,中国电光源之父
上世纪初,在最早出现电灯的上海街头,有一个少年,常呆立在商店橱窗前,为这种“既不用油,又无火,却光亮无比的玻璃泡”深深着迷。
当时,电灯传进中国已有十几年。早在1882年2月,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电气公司,沿外滩向虹口码头架设了6公里长的电线,装上了15盏白炽灯泡。通电时,“沿途通天雪亮,轰动全市”,这是中国民众头一次见着电灯。
往后十数年,中国的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已经普遍使用电灯照明。小小的灯泡,却成为检验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一面镜子,因为这些灯泡全是进口的洋货。
这个叫胡西园的少年暗暗发誓,要为祖国造出自己的灯泡。他并未食言,1921年,24岁的胡西园试制成国产第一只长丝白炽灯,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灯泡厂“亚浦耳”,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灯泡。
国产灯泡来之不易。电灯泡制作工艺,只在国外杂志上有零星介绍。1920年,胡西园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毕业后,便一头钻进图书馆寻找资料,又腾出家里一间房间当作实验室,经过近一年数百次的失败,攻克了漏气、断丝、裂管、爆炸等数道难关,终于成功。正如胡氏后来回忆所说:“连一根钉子也要向外国人买的时代,中国人要自己制造出一只电灯泡,并非易事。”
对胡西园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办厂。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许多厂家为图一时盈利,不重视产品质量,因此国货声誉不佳。胡西园曾试用“神州”、“国光”、“三海”等中国式商标,结果没有什么销路。于是,他煞费苦心地借用德国“亚司令”和荷兰“飞利浦”两个老牌灯泡厂的首尾两字,又用第三字“耳”,为自建的工厂命名,来表明执中国电灯泡事业“牛耳”的决心。
胡西园的眼光放得很远,他对各道生产环节的技术指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还不惜工本,淘汰旧设备,添置先进设备,花费重金,进口了最新式的验光机。由于老板的重视,“亚浦耳”灯泡质量越来越高,能达到连续通电1000小时,灯丝没有损坏,符合当时最先进的国际标准。
国产灯泡,免不了要和洋货斗法。在“亚浦耳”之前,仅美国一家“奇异”灯泡厂,每年就能从中国人口袋里掏走近百万银元。“亚浦耳”灯泡的质量与洋货没什么分别,但价格仅为洋货的五分之二。在“亚浦耳”面市后,洋厂商为保持垄断,不得不出尽招数。
灯泡最重要的金属原料是钨,胡西园为降低成本,曾向日本订购钨丝,日方却供给他劣质产品。德国厂商将无灯头的劣质灯泡稍作加工,冒用“亚浦耳”商标,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后来,美商还曾收买“亚浦耳”的一名职员,在制造电灯泡的配方药水中掺入杂质,导致大批灯泡出现断丝现象。
这场商战一度越演越烈。不过,“亚浦耳”三字,在当时的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仍然成了“优质商品”的同义词。1923年,民国上海市公用局在市场上抽验“亚浦耳”电灯泡,对这种国货的优良性能深为惊异。局长亲自带了该局技师等,到“亚浦耳”厂实地调查。此后,“亚浦耳”灯泡取代了几家外国灯泡品牌,成为上海几处黄金地段的路灯首选。
到1936年圣诞节,德国“亚司令”厂送给胡西园一本装潢精致的日记本,荷兰“飞利浦”厂送来一套油画日历,美国“奇异”厂则赠给他一枚安迪生铜质纪念章,纷纷表达友好之意。
在这位胡老板的带动下,上海相继成立了数家华人电灯泡厂,如上海灯泡制造公司、华德电光公司、永明电泡厂、中华电泡厂等,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在这个以往为外商所垄断的行业里,国产灯泡就占据了七成多的份额,中国的民族企业终于“照亮中国”。
2004年,有收藏家从上海古玩市场淘来一只“亚浦耳”彩色灯泡。此时,距其出厂时间已有近70年,它的创办人胡西园也已离世23年。新主人将它插入灯座,拉动电源,它依然大放光彩。
中国灯泡之父胡西园 ――追寻早期民建企业界人物之一
2010年1月19日
文舟
入夜,当家家户户打开盏盏电灯,街头路灯亮起,商厦彩灯闪耀时,或许有人会问:发明白炽灯泡的是谁?中国是谁第一个生产灯泡的?让我们穿梭时空,史海钩沉,追寻一位民建会的早期人物胡西园。
从事工商实业,开设亚浦耳灯泡厂
清末,滨江临海的镇海,一户胡姓的人家,出世了一位男孩,那天是1897年10月12日。父母见这孩子生得天庭饱满,预示着睿智,遂起名修籍,然旧时以字行,便起了“西园”。有文说:胡西园“幼时聪颖好学”,有次,在上海见橱窗用电灯照明,伫立凝视,寻思着电灯何以不用油、不点火,就能发光,觉得神奇。那年头,多数人家使用的都是煤油灯,电灯这玩意,确实新奇。胡西园上学以后才明白,白炽电灯系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后为各国所采用。16岁那年,就读浙江镇海县立中学的胡西园,假暑期来沪,住在亲戚于某家。于某是大纯纱厂经理,胡西园就常常到厂里去玩。他喜欢摆弄电阻电压,试验电灯泡亮度,不巧,爆断了总保险丝,导致全厂停电。惊魂之际,中断了他的实验。可是,他对电器的兴趣丝毫未减。中学毕业后,胡西园选择浙江工业学校就读,可见他当时的志向所在。
据1935年出版的《现代实业家》胡西园条目记载:“在校时,曾攻读理科学术,颇有心得,旋弃学就商,营五金业于沪上,继复设厂制造机器,民国十年,胡西园鉴于国内造船事业之不发达,遂创设恒昌造船厂,以应沿海各区商用小轮船之需要”。这段文字可看出胡西园没有毕业就从事工商业,先后开设五金号、机器厂。民国十年即1921年,他又开设了恒昌造船厂。据说他还经营过棉纱。
早年,国内曾有人尝试设厂制造灯泡,但都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歇。当时的灯泡市场完全被外国人所垄断,美国的“奇异”、法国的“亚司令”、日本的杂牌灯泡。具备专业知识的胡西园把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到电灯泡研制中。他与留日的钟训贤和留德的工程师周志廉共同探索,根据国内外杂志上零星介绍制造灯泡的工艺,边试验边摸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如灯泡漏气、断丝、裂管、爆炸,终于在1921年4月4日成功地制造出第一只我国自制的长丝白炽泡。
国产灯泡试制成功后,胡西园又筹划着将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筹集3万元资本,通过日商隆记洋行购得2套日制旧机器,在北福建路唐家弄242号开办工厂。不久,恰逢德商奥本经营的灯泡厂欲转让。胡西园得知信息有意接盘。他盘出恒昌造船厂和五金号,将所得资本接盘奥本经营的灯泡厂。时间是1923年,胡西园以那年为建厂年。
至于厂名“亚浦耳”的命名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办厂伊始,胡西园曾用过“神州”、“国光”、“三海”厂名和商标,但无法打开销路。为了使企业生存,不得不迎合当时崇尚洋货的心理,取德国“亚司令”、荷兰“飞利浦”两个品牌灯泡的首尾两字,拼成“亚浦耳”,并以英文OPPEL为商标,以示与奥本的OPEL区别。当时懂英文的百姓不多,误传亚浦耳是德国人名字,亚浦耳厂是德国工厂。最闹笑话的是当时多家刊物都把亚浦耳说成是胡西园的友人。其实,当奥本出售企业后在胡西园的亚浦耳厂担任过一年半的工程师,后来他到租界当局任职去了,奥本与亚浦耳是两码事。胡西园觉得这样的误传对产品销售也没有什么不利,亚浦耳灯泡厂的民族属性不因为流言就会改变它的性质,也就任其自然。
打响“国货牌”施展广告术
提倡用国货,胡西园始终是积极倡导者。在亚浦耳厂设立的那一年,他参加中华国货维持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1924年11月,胡西园作为国货团体代表之一,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和嘉勉。
五卅运动风起云涌,身为国货运动的骨干,胡西园增资10万元,将工厂改组为中国亚浦耳电器厂股份有限公司,加上“中国”两字,国货的属性更加明确了。他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新建厂房位于辽阳路,新购德国精密真空机等全套制造设备,精心开发新品。质优价廉的“亚浦耳”灯泡声誉日着,足以与洋灯泡相媲美。20年代末“亚浦耳”灯泡已远销南洋各地、印度、澳洲及南美洲。1930年公司资本增加到30万元,职工400余名,日产灯泡1.5万只,并在鄱阳路(今波阳路)设分厂,设电机部生产电风扇、马达等产品,亚浦耳厂成为当时行业的龙头。《上海工商社团志》有这样记载:“上海市电器制造业同业公会于1934年1月18日立案,会员16户,主席委员胡西园”。
当亚浦耳产品在各地走俏之际,某国借助殖民势力,以专利为由,一度禁止中国灯泡销售。继而,上海又出现美商“奇异”、荷商“飞利浦”、德商“亚司令”和匈牙利“太司令”组成的“中和灯泡公司”,遏制新兴的民族工业,企图垄断中国市场。胡西园为保护民族工业,与外货抗衡,在广告上大力宣传,以爱国之心唤起用户的支持。
有份30年代亚浦耳的广告上,赫然写着“老牌国货,电泡电扇,省电耐用”,中间“亚浦耳”3个美术字自右而左,下方右边画着一个倒立的灯泡,左边画着一台电扇,写着“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出品,上海辽阳路六十六号”,灯泡与电扇之间夹着亚浦耳的注册商标。另一份亚浦耳的广告在《中国国货维持会二十周年纪念刊》上,除灯泡和电扇以外,还画着一只电火炉,形状有些像老式电子管收音机。这幅广告所不同的是厂址辽阳路14号,总发行所“北浙江路820号”。解读这些广告,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年胡西园在销售宣传上所花的功夫;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亚浦耳厂的产品种类,可捕捉到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对企业史研究不无裨益。
工厂迁川,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民族工商业已成相当规模,但不幸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民族企业脆弱的身躯。八一三抗战爆发,日军将亚浦耳厂鄱阳路分厂炸成一片废墟,辽阳路厂的机器和原料被敌方抢劫一空,损失惨重。胡西园为应市场所需,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设分厂。因小沙渡路属租界,能得到暂时的庇护,继续生产。
胡西园本人参加抗日救援会,赴前线慰劳。嗣后又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内迁工厂委员会,毅然冒着风险,把重要设备和大批技术人员、工人西迁重庆。在重庆,胡西园首先设立亚浦耳电器厂总办事处,同时创办西亚灯泡厂,使这座美丽的山城有了自己的灯泡厂,西南各省的大中城市也都用上了西亚厂产制的灯泡。胡西园还陆续开设新亚热水瓶厂、开远松香厂、开泰化工厂、庆丰皮带厂。
胡西园晚年曾写过一份《迁川工厂联合会成立经过》,记载了他和胡厥文、颜耀秋、周锦水、张惠康、王佐才、孙鼎分搭三轮小汽车赴南京与主管当局交涉迁厂以及当局给迁厂的拨款数量,内迁行动时在镇江、武汉遭遇的困苦,由宜昌启程用木筏载着机器设备在驶往重庆途中翻船导致损失的具体细节。
胡西园是迁川工厂联合会的常务理事,同时他也参加了重庆市国货厂商联合会、重庆市商会。在抗日战争后期,胡西园又参与发起筹组全国工业协会,被选为常务理事。他运用这些工商经济团体,为战时后方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支援抗战,争取政治民主,与当局进行了合法斗争。抗战胜利后,长江水运恢复,美国剩余物资潮水般地涌入重庆,迁川工厂产品的销路受到严重影响,使各厂日常开支和伙食都感到困难,弄得各厂的负责人走投无路。全国工业协会、迁川工厂联合会及重庆分会发动和组织厂长、经理数百人集会,为战后工业复兴要求政府给予巨款资助,并向行政院宋子文请愿,未果。随之请愿厂长、经理推派胡厥文、胡西园、吴羹梅作为代表同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谈判。蒋介石不得不答应补偿800万元,解除了众多内迁工厂的燃眉之急。这次罕见事件成为当时轰动山城的一大新闻。
胡西园在《迁川工厂联合会成立经过》一文也写到毛泽东抵重庆举行国共和谈时,他受到亲切接见的幸福时刻:“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周恩来一同光临重庆,几天后,在重庆特园、桂园、中共代表团驻渝办事处三次召见,并赐宴,谆谆教导,详尽指示,为民族工商业者指出光明的前途。”字里行间,透视出晚年胡西园的激动心情。
与民主建国会的深深情结
1945年底,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共同发起筹建民主建国会,胡西园也是重要骨干之一。同年12月,民主建国会成立,胡西园任常务理事,同时担任对外联络组组长。1946年初,民建总会由重庆迁至上海。胡西园作为对外联络组负责人,频繁活动。同年5月,胡西园任行政院最高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委员。此时他屡遭国民党要员以“规劝”、“告诫”、“警告”相威胁,当局又批令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中止与亚浦耳厂的金融往来,拒放工业贷款并追索前欠的款项,从政治和经济上施加压力,制造种种困难。
上海解放前夕,胡西园拒绝去台湾。建国以后,胡西园继续担任亚浦耳电器厂的总经理。1956年亚浦耳电器厂公私合营,1959年改名为上海亚明灯泡厂。胡西园先后担任榆林区第二届政协委员,杨浦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1980年1月在民建上海市第五届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市委委员。1981年4月18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网载 2012-08-14 23:23:3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