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川走书的由来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蛟川走书乃是北仑区民间曲艺中的绚丽奇葩。她的“基因”源于六横岛,在郭巨产生雏形,发祥于镇海县江南(北仑),辐射至浙东各地。兴盛近百年,于2006年被列为宁波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国群众文化辞典》第177页载:“蛟川走书由翁洲走书演化而成。”原文如下:

  翁洲走书,地方曲艺。因古时舟山为翁山县,后人惯称翁洲,故名翁洲走书。最初源于19世纪初定海马岙,后转至普陀六横,随后流入镇海、鄞县一带,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逐步演化成蛟川走书……

  且说清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将领李世贤命部下黄呈忠攻克宁波,此时镇海江南灵岩乡田洋王村汪贻钧集灵岩(大碶)海晏(柴郭地区)乡民数百揭竿参加黄呈忠部。同年九月汪贻钧奉命从柴桥沃家出发渡海攻打定海,在猫头洋登岸,与清军定海把总刘万青激战于西溪岭,汪斩刘万青胜之。遂兵分二路攻打舟山东、北二门,却被清军击溃,汪贻钧阵亡,士兵伤亡惨重,剩兵逃散躲避定海各岙,隐姓埋名苦度生计。其中柴桥沃氏三个堂兄弟避难于定海马岙,因当时清政府在柴桥追查“长毛”(太平军)余党,为此沃氏兄弟有家不能归。其中年龄最小的沃小安在家时不仅能唱各种地方小曲,还会即兴编词哼曲,又有一副好嗓子,就用安阿小艺名串村过街唱曲度生计。

  安阿小自编自唱的小调深受当地百姓欢迎。许多渔民、农民模仿唱起来,这样很快在舟山本岛流行起来。因古时候舟山称为翁洲,又是走动说唱,众人自称为“翁洲走书”(后又称翁洲老调)。

  同治末年,安阿小得知柴桥沃氏一脉在六横峧头大支村定居繁族,就渡海认亲到六横发展翁洲走书。大支村沃家沃阿来也有唱曲的天赋,见族兄到来,如鱼得水,兄弟俩边演唱翁洲走书,边吸纳外来的曲调以丰富走书的艺术涵养。他们又将串村过街唱法改为在农闲、渔休时搭台演唱长篇走书,并将公堂审案用的警堂木引作静堂木;又在单一用竹板、打鼓伴奏之外增加了二胡,丝弦伴唱,且借鉴戏剧中的折扇、绢帕作演出道具。

  当时沃阿来的最小阿弟沃阿定只有九岁,却跟着二位大兄长做帮衬。经过数年的耳濡目染,加之大兄长言传身教,沃阿定十五岁时已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兄长的共同琢磨下用地方小调的元素,独创开场时的四句曲调,这就是现在蛟川走书基本调的雏形。

  沃家三兄弟唱红了六横全岛,并自称为六横走书。但是六横毕竟是弹丸之地,于是在清光绪六年渡过汀子港到郭巨来演唱。他们的演唱不仅深受郭巨一带村民的欢迎,而且人们在坑边田头学哼起来,有的还向沃家兄弟拜师学艺(其中沃阿定的关门弟子郭巨汪康章先生如今仍健在)。这样很快流传到柴桥、大碶、小港、镇海城关等地。此后经更多的民间艺人逐步吸取评话、说书的赋子又模拟戏剧的表演念白及四明南词中慈、赋、平的唱腔,取各所长,糅为一体,为我所用。且固定用二胡、扬琴、弹拨乐弦伴奏,其中一乐队人帮腔和唱,成了自成一体的曲艺——蛟川走书。

  至于蛟川走书名称的由来,有人片面认为是因过去镇海县雅称为“蛟川”而得名。《宁波曲艺志》也有简单的描述:“民间艺人谢阿树见到镇海城关小南门拱墙上刻着‘蛟川’两字,就随口说着,遂以此为名叫蛟川走书。”

  其实,蛟川走书的名称来自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当年翁洲走书创始人沃小安在六横寿终,舟山、郭巨、大碶、小港等地的民间艺人纷纷前去吊唁。因沃小安曾参加过太平军,犯下了犯上作乱的“弥天大罪”,故而他的遗体不能回柴桥安葬,名讳不准入沃家宗谱,为此沃阿定愤恨不平,为他的族兄兼恩师拟读祭文时激情发泄,当他读到“先师沃小安,蛟川柴桥人氏”时,就引用古典借题发挥,“蛟,盘龙也;川,流水也。蛟龙得水、腾踔太空,喻颂有才能之人必有获得施展的机会。兄长仙逝不能认祖归宗,呜呼哀哉!而腾踔太空遨游仙界……”

  沃阿定尚未读完祭文,众人不禁恸哭连天,且悟出“蛟川”两字的深邃含义,就将翁洲走书演化成的走书定名为蛟川走书。


乐炳成 2012-08-14 20:57:13

[新一篇] 山海奇觀秀洋沙

[舊一篇] 長坑與石水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