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测试刘备求贤的决心,有人说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现代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顾茅庐」中实际蕴含的道理却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现简述一二如下。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後,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後,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薰沐」後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从世俗观点看,诸葛亮应该受宠若惊,亲自去新野诣见皇叔才是。

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师表》时,对他当时的心态做出了解释。他说「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其中有两个字,在修炼大法後引起了我的注意。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其实并不简简单单地是保住自己的命,这里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盖着他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气节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於滚滚红尘中的名利色慾都看得极淡。在答应刘备出山後,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後来诸葛亮因刘备托孤而鞠躬尽瘁,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上表给後主刘禅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於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古代道德比较高尚的时候比比皆是,像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後遇到的水镜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没有一个愿意跟刘备出去做官打天下。并非是因为他们才学不济,而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过恬淡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进入修炼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历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崔州平在与刘备论及「治乱」的道理後,对刘备说「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水镜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後「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他们都能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无论谁都无力回天了。

历史上有一个着名的预言,叫「马前课」,描述了从三国以後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诸葛亮。所以说对於历史的走向,诸葛亮实际上了如指掌,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什麽在第一次与刘备纵论天下大计时,就准确地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并取出一幅地图,告诉刘备日後将在西蜀建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也能说明他为什麽在《後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不便对後主明言,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实际上是「欲以只手将天补」,结局也只能是「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现代人读《三国》,只能叹服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却实在想不出来,这样一个「躬耕陇亩」的村夫,相交的皆非达官显贵,而当时的资讯又不发达,他如何能那麽详细地知道天下十几路诸侯的性格,势力和相互关系,又怎麽能如此准确地预言三国鼎立的结局呢?其实,这种智慧其实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层次,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境界。

「人类的历史就像一台戏……」。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戏剧性,而且匪夷所思。比如官渡之战,袁绍70万人马对战曹操7万人马,而且曹操粮草不济,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曹操用计烧了乌巢的粮草,击败了袁绍。赤壁之战,曹操拥雄兵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几万人马,眼看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但一场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险些命丧华容。猇亭之战,刘备统兵70余万,而孙权只有几万人马,就在东吴将玉石俱焚之际,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刘备败回白帝城。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有三次几乎大获全胜,但突然遭遇大变而不得不中道而返,最後一次更苦心排下计策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困於上方谷中,点起地雷火器。谁料想「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生一件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并让历史在那里转折。这是因为要达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让一个国家不到安排的时间就覆灭,同时也在教导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国》结尾古风的最後四句说的一样「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後人凭吊空牢骚」。这四句诗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表面上斗智斗勇,那只是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现给人看的,其实是上天安排下来的一种平衡,达到三国之间的军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以前读《三国》的时候,关注的是一场场战斗的谋略,喜欢看诸葛亮与周瑜、曹操、司马懿斗智。现在似乎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安排,更欣赏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时的谦卑,更能体会到作者在着书时匠心独运的地方,也更能看出上天创造这段历史时的细腻和严谨。

注:本人选取自网络,有所微调。


编者 2010-07-15 08:32:51

[新一篇] 張松獻地圖

[舊一篇] 曆史上評價諸葛亮最公正的對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