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魅力(节选)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魅力

目录 

沿革篇

迁居北京

乐氏兄弟避乱宁波

江南水乡一铃医

到京师去

 

创立同仁堂

 

乐显扬任职太医院

济世养生惟医药

创立同仁堂药室

 

乐凤鸣接续祖业

 

乡试落弟

五易寒暑不惜功

改药室为药铺

 

在困难的岁月里

 

天灾人祸

张世基承办同仁堂

 

乐平泉经营有方

 

同仁堂回归乐家

自东自掌的经营管理

官家护身符

全方位筹措资金

宣传得法

不断研制新药

 

变乱的年代

 

张翊亭火中救老匾

刘辅庭和洋人周旋

许夫人回京以后

 

结束承办御药以后

 

建立四房共管制度

达仁堂的发展

 

沦陷期间的苦苦挣扎

 

不当理事长

花钱了事

和仁丹竞争

 

乐松生时代

 

面临历史的转折

跟着时代走

在“文化大革命”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

 

不断研制新产品

重视知识和人才

前店后场的新发展

走向集团化

 

经营篇

 

在皇权的保护下

 

供奉御药

预领官银周转资金

增调药价 保证盈利

弹压私债 杜绝纠纷

 

垄断中药市场

 

京通卫帮的会首

开盘了

不怕价高,但求货好

 

筹办行会

 

重建行会会馆

热闹的药王诞辰日

 

善待职工

 

发双薪的日子

行先生之礼

 

同业竞争

 

京师国药五大店

鹤年堂难以招架

 

鲜明的制药特色

 

处方独特

选料上乘

工艺精湛

疗效显着

 

维护金字招牌的声誉

 

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和假冒行为作斗争

 

开拓经营,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

 

品种全

质量好

服务优

管理严

 

启示篇

 

一篇调查报告的分析

 

同仁堂的成功之道和特色

同仁堂的有益启示

 

一个讨论会上的学者发言

 

同仁堂与传统文化

同仁堂与企业文化

 

 

迁居北京

 

 

同仁堂乐家的祖辈扑朔迷离,有人说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

 

乐氏兄弟避乱宁波

 

北京同仁堂是怎样创办起来的?社会上流传说:掌柜的原姓岳,明朝末年由浙江来京,以串街行医兼带售卖药材,每次来京都住在大栅栏一家姓乐的山西人开的客栈里。乐家只有老夫妇二人,专门接待南来北往以贩卖药材为生的客人。岳掌柜和乐家夫妇相处得很好,相互信任。清初某年,乐家老夫妇回山西探亲,将客栈交给岳掌柜看管,但老人一去杳无音讯,岳掌柜就改姓乐,并继承了这家客栈,又改行商为坐商,兼带行医。这个岳掌柜就是乐尊育。客栈改为同仁堂的时间是康熙己酉年(1669年)。

 

乐尊育真的原来姓岳吗?我们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种说法。

 

北京同仁堂药业是乐家创办的,所以又名“乐家老铺”。提起乐家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朝昭宗在位年间(889-904年)。

 

唐昭宗李晔即位时,唐朝已经面临崩溃。地方上藩镇割据,根本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朝廷里大臣和宦官严重对立,皇帝没有一点权威。在这种情况下,藩镇头子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

 

朱温原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手下的大将,后来投降了朝廷,被赐名全忠,封为宣武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势,朱温一步步走上了篡唐的道路。起初,他勾结宰相朱胤,杀死了大批宦官,开始控制朝政。以后,他又精心策划,杀死了崔胤等朝臣,完全控制了唐昭宗。

 

朱温的篡唐行为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特别是身居高位的乐仁厚、乐仁规两兄弟。当时,哥哥乐仁厚是朝廷的大司寇,掌管刑罚等事;弟弟乐仁规是太医署的太医令,负责朝廷医学、医务的传授和监督。

 

一天下午,乐仁规来到乐仁厚的家中,兄弟二人议论起了国家局势。

 

“唐室衰微,李姓不保,已成明迹,看来天下又要改姓了。”乐仁厚满脸忧郁的神色,语气中充满了伤感。

 

“朱温篡唐,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只是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起来公开抗拒。”乐仁规说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房间里一片沉寂。

 

过了一会儿,乐仁规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乐仁厚说:“对朱温的篡位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办法阻止吗?”

 

“唉,当今世道,谁掌握了军队,控制了皇上,谁也就得到了天下。”乐仁厚说。

 

“我们总不能对国家危难的形势坐视不管吧?”乐仁规的语气中流露出几分激愤。

 

乐仁厚没有立即回答。他站起身来,望了望窗外。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京师长安处在暮色苍茫之中,天空是那样朦胧和空旷,偶尔飞过的乌鸦的啼叫,更增加了黄昏中的凄寂气氛。

 

“来人,掌灯。”乐仁厚吩咐说。

 

房间里顿时明亮起来。乐仁厚转过身,看见乐仁规一双期盼的眼睛正看着自己,便说:“我们当然不能对国家危难的形势坐视不管,但是,这需要一个万全之策。”

“看来,只要是还在朝中做官,就难免不和朱温发生冲突。还不如去当老百姓,过安居乐业的日子。”乐仁规说出了自己想法。

 

“当今这个世道,藩镇割据,强权横行,生灵涂炭,就是当个普通百姓,也不见得有安居乐业的生活。”乐仁厚语气中充满了悲凉。

 

“不管怎么说,弃官归隐,总比助绪为虐好。”乐仁规的态度十分明确。

 

“弃官归隐也许是一条最现实的路。”乐仁厚看来也同意乐仁规的意见,所以才这么说。

 

此后不久,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天,朱温从外地返回京师,唐昭宗在一个大殿里为他举行欢迎宴会。当朱温走进殿堂的时候,文武百官大都站了起来,只有十余人还坐在廊下,乐仁厚、乐仁规兄弟俩就在其中。朱温见此情景非常恼怒,竟用鞭子抽打这些没有站起来的官员。当他抽打到乐仁厚面前的时候,突然停住了手。

 

只见乐仁厚霍地站了起来,两眼直视朱温,满脸怒容,大声斥责说:“你这个贰臣,有什么资格鞭打我们!”

 

朱温对乐仁厚的举动没有防备,先是愣住了。等听到乐仁厚骂他是贰臣时,才气急败坏地吼道:“皇上赐我名全忠,你竟敢对我不恭,还恶语相加,看我怎样收拾你!”

 

朱温说罢,举起手中鞭子,朝着乐仁厚劈头盖脸地打了下去。乐仁厚并不躲避,口中仍是不停地骂着:“贰臣!贰臣……”

 

乐仁规见哥哥被要,便向朱温扑去。不料他还没有靠近朱温,就被朱温的左右拉到了一旁,吃了一顿拳脚。众大臣见乐氏兄弟受辱,朱温气焰嚣张,往日被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出来。他们叫着,骂着,大殿里立时乱成了一团。

 

唐昭宗见这番情景,也觉得朱温做得过分,全然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便满脸地不高兴,向朱温哼了一声,就摆驾回宫了。

 

众大臣见皇帝离去,那些平日对朱温不满的人,也乘机搀扶着乐仁厚兄弟俩走了。大殿里,只剩下朱温及其随从,还有几个溜须拍马的大臣。

 

乐氏兄弟拖着被打的身体回到乐仁厚府中。他们连夜商量了对策,一致认为不能再在朝中做官了。决心弃官归隐,到江南东道的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去。因为那里远离京师,地处江南,面临东海,气候湿润,人烟稀少,境中多高山大川,林木丰茂,是过隐居生活的理想地方。此外,还因为他们有远房亲戚住在那里,虽然已经多年没通音信,但终究还是可以照应的。

 

这天夜晚,乐氏兄弟还详细商讨了起程的具体日期,以及怎样做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不会遭到朱温的追杀。

 

光化三年(900年)八月的一天,乐仁厚派一个家丁先往明州地区的慈溪(今镇海市慈水镇),到乐家的远房亲戚那里进行联系,安排住处。半个月以后,利用朱温离开京师外出征战的时机,乐仁厚、乐仁规两兄弟带着家眷逃离了长安,赶往明州。

 

正是秋天收获时节,气候凉爽,风物宜人。乐氏兄弟及其家人分乘十辆马车,带着贵重的财物,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前往明州的道路人。他们没有观赏风景的心境,保知道晓行夜宿,格外谨慎,自然是吃了不少苦头。就这样,经过商州、唐州,渡过淮水的时候,时令已是初冬。

 

正当乐氏兄弟紧张的情绪稍有缓解,以为逃出了朱温的控制圈的时候,不料,在滁州境内,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件。一天,乐氏兄弟的十辆马车正在行进,前面突然出现一彪人马。起初,乐氏兄弟还以为是朱温派来抓他们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遇上了盗匪。尽管家丁们拼死抵抗,乐氏兄弟还是受到了极大损失,十车的财物大多被抢,许多家人被杀死。

 

此后,他们过了庐州,过了长江,再经过和州、宣州,到达了太湖边。望着茫茫的太湖水,以及湖面上的点点渔帆,乐仁厚无限感慨地对弟弟说:“神州大地,辽阔无比,而我们竟成了颠沛之人。”

 

“这还不都是朱温加害所致!乱世之秋,兄长也不必过于慨叹。”乐仁规站在太湖边,侧过头远望前行大路的尽头,努力宽慰着兄长,同时也是对自己被伤害了的心灵的抚慰。

 

不久,他们经过杭州、越州,终于抵达了明州地界。在明州和越州交界的大路上,乐仁厚先派往慈溪的家丁前来迎接他们。他看见主人一副落魄的样子,大为不解,待听到途中被抢劫之事,才恍然大悟。家丁告诉乐氏兄弟,尽管那个远房亲戚没有找到,但在慈溪的住处还是安排好了。听到这些情况,乐仁厚、乐仁规俩不免又感慨一番,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乐氏兄弟就这样在慈溪隐居下来,这离他们弃官出逃长安不过才三个多月时间。

 

三年以后,唐昭宗被朱温谋害,李家天下变成了朱家天下,国号由唐变成了梁。

 

一天,过着隐居生活的乐仁厚、乐仁规兄弟俩在一起闲谈,又说到了天下大势,非常感慨。

 

“这就像我们自己一样,由繁华的京师来到了偏僻的慈溪。”乐仁规说。

 

“还说,由朝中高官变成了普通百姓。”乐仁厚补充说。

 

江南水乡一铃医

 

避乱宁波的乐氏兄弟及他们的后代的情况怎样呢?有人传说是这样的:

 

乐仁厚归隐后,心中郁闷,久不得释,虽然几次游历浙东的名山大川,过去的官宦生活却始终不能忘记,结果,在五代初年病故。他的后人逐渐湮没无闻。

 

乐仁规与其兄不太一样,归隐之后,心境平和,平日翻翻医书,游历名山的时候找草药,间或给左邻右舍看看病,生活显得很有兴致。

 

他还开始纂修族谱。原来,中国从魏、晋时候起,就开始了修谱活动。那时候,朝廷选拔官员,士族之间彼此通婚,都要查看族谱,这样,修谱活动就延续下来。乐仁规是在朝中做过大官的人,当然懂得这些。

 

有一天给邻居们看过病之后,乐仁规把长子叫到面前。

 

“我们乐家是从长安迁居来的,今后就要在这里繁衍生息,为了使乐氏家族不失序,还是要纂修族谱为好。”乐仁规这样对儿子说。

 

乐仁规的长子当时才十几岁,正在读书,对修谱活动似懂非懂,听了父亲的话,便说:“这还不好办,您和伯父是第一代,我们这一辈人是第二代。”

 

“哪有这样简单的事呢?明州这个地方原本就有我们的远房亲戚,辈分大,他们应当是第一代。你年纪小,要从修谱活动中增长见识。”乐仁规说出了让儿子参与修谱活动的目的。

 

经过一番查寻和了解,乐仁规知道了他们的远房亲戚叫乐汝桢,在明州地区已有二世,三十几口人。于是,明州地方的乐氏族谱就以乐汝桢为一世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朝换代,江山依旧。人民生死,有似江河。乐氏家族在宁波,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宋、元,到明朝初叶,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共经历了二十六世。第二十六世名叫乐良才,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初年,当时他十六七岁,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铃医。

 

乐良才不再有祖辈有过的辉煌和荣华富贵,他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中的一个。他住的地方,当时属浙江省宁波府鄞县慈溪镇。慈溪镇不算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乐良才住的房间有一池塘,房后有十几株杨树。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静之时,他就开始攻读医书。这宁静的晚上,是他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本来,乐良才的父亲曾征求过儿子的意见,是通过科考做官呢,还是为人治病当个郎中?朱棣在位初年,由于经过朱元璋几十年的治理,社会已比较安定,但是,水旱仍然不断,老百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乐良才明确向父亲表示不愿做官,只愿行医。他的志向得到了父亲的肯定,父亲就在每天晚上为他讲解医书,教他一些医学知识。

 

久而久之,乐良才成了鉴别中药的高手。夜晚,他常常和父亲对坐,相互切磋。

 

“车前子的别名叫什么?”父亲问。

 

“车轮菜子,猪耳朵棵子。”乐良才不假思索地回答。

 

“它有什么功效?”父亲接着问。

 

“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乐良才回答得很简洁。

 

“怎样鉴别它呢?”父亲再问。

 

“车前子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稍扁,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有细皱纹,质硬、味淡、无芳香气味,水泡后有粘性,手捻有润滑感。”乐良才流畅地说着。

 

父亲满意地笑了,挥挥手示意儿子自己看书,然后抽身轻轻离去。

 

有时,父亲也和乐良才谈起中药的功用,借以考察他对医药知识的掌握情况。

 

“膏药有什么作用?”父亲提出了问题。

 

“膏药兼有外治和内治的作用。外治用以消肿散痛和保护伤口,内治则是驱风散寒,和气和血,通络止痛。”乐良才回答得有条有理。

 

“什么是丹剂?”父亲又问。

 

“丹剂是用金属及矿物类药物,经过高温烧炼而成的红黄色或无色结晶状药物。它对疽疽、诸疮等外科诸症疗效颇好,对咳嗽、哮喘、关节疼痛等疾病也有显着疗效。”乐良才不等父亲问,把丹剂的功用也回答了出来。

 

“什么是丸和散呢?”父亲索性把两个问题一拼提了出来。

 

“丸有水丸、蜜丸之分。水丸是指药物细粉用冷开水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丸剂对于一些慢性病疗效显着。散剂是一种或几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成的干燥粉状剂型。有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既适于慢性病,也适合急病抢救。”乐良才回答后,眼睛里闪现出兴奋的光芒。


网载 2012-07-27 23:31:58

[新一篇] 封神演義 商周列國全傳 中國神魔小說

[舊一篇] 萬歷十五年—從歷史的角度糾正西方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