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如果蒋介石投降日本,二战战局肯定改观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基于最新解禁档案,西方着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在书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忍辱百年的中国如何从战火中淬炼重生?林行止的这篇书评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米特的这本着作,更能纠正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理解。本文首发于东早书评。


根据解禁的政府机密档案撰写、为确证史实或为历史翻案的着作,年有数本,与我国抗日战争有关的,近年亦有不少;笔者曾提及崛田教授的《一九四一年》(要了解日本人何以在处处受掣肘下仍偷袭珍珠港的人,应读此书)便为一例;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二次大战中的中国》(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1937-1945),英国版称《中日战争——为生存而战》(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对我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定位”,写来客观全面。上引两个书名都不错,但笔者以为英国版的较具现实意义。这本书是老朋友沈鉴治兄越洋推荐的——笔者对此类题材甚为陌生,无甚兴趣,然而,识货者介绍,便不想错过。


由于对抗战史实未作过系统阅读(遑论研究),米特所写,对笔者来说便有新鲜感。米特认为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始于纳粹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是肇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Lugouqiao Incident);他引经据典,旁及民间纪闻,令他的“叙事”既有可读性且具说服力,相信不久后定1939(甚且1941年)至1945年为二战年期的文献,包括历史辞典和普通词典,都要据此作出修正!


必须岔开一提的是,“西人”译卢沟桥为Marco Polo Bridge,据说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曾“到此一游”(传他在我国的时间为1275-1292年),因而得名。其实这是外国人无中生有臆测之作(此名之得,皆因马可·波罗绘声绘影形容此桥而来)。数年前笔者据大英博物馆一位远东部学者的着作写了长文,证实马可·波罗凭耳食之言写“游记”,他本人未履中土,只是听了做“中国贸易”的中东阿拉伯商旅加盐加醋的“见闻”而于狱中无所事事时想入非非“吹水”之作……以马可·波罗这名擅长“大话西游”者之名命名在我国近代史上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卢沟桥,肯定并不妥当。


现在在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执教的米特,是“继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国通”,看其着作书目,此说应近事实。他这本新着,充分显露出他对我国尤其是蒋介石的同情!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对我国在八年抗战(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付出的惨重沉痛代价,并无深刻认识,史家纵有提及,大都轻轻带过。事实上,其间我国死于战火或因此而罹难同胞最少一千四百余万(英美死于二战人数各约四十万),毁家逃难者则在八千万左右。西方人民从没想及而国人亦少见提及的,还有我国大部分铁道、公路(sealed highway,沥青水泥路)以至工厂,均毁于战火,这些当时是“现代化象征”的硬件,为民国肇始后即二十世纪初期当局发愤图强、西学为用,投入举国财力人力的成果;更具体的情况是环珠江三角洲约三成、上海地区百分之五十二左右及首都南京八成强的基本建设,俱成灰烬!这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战争,最后虽然把英国和日本两个帝国在内地的势力扫走,却引来美国和苏联的盘踞。非常明显,1949年中共建国后,朝鲜战争令中美反目成仇,与苏联则因政治路线互异而于1961年成陌路……


世人印象模糊或故意失忆的是,在1937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学人迄今还认为此事件是二战之始)这漫漫四年间,最令人震惊的是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不少人包括“党国大员”对我国的前途极度悲观,如周佛海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将来不再有历史了。”周氏时任蒋介石总统侍从室副主任兼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40年任汪精卫“伪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在大多数人以为“中国完蛋了”的绝望气氛下,蒋介石无比坚毅地决定迁都重庆……在此陪都,蒋介石不仅要与羽翼渐丰的中共“周旋”,还要应付拥有当年现代化大杀伤力武器和暴戾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蒋氏领导的政府终于把日本打败。他赢了这场战争,却把家园(Country)拱手让给中共;他领导的国民政府,文官贪腐颟顸、军阀各自为“保存实力”,不肯听他的指挥全力投入内战,结果他不得不败走台湾!


中国孤立无援地与当时经济现代化军事机械化的强国日本(时有武备精良的军队八十余万)在本土作战;当年美国及欧洲国家并没给予帮助(尤其是美国,惟说“口惠而实少至”较正确),但国民政府并不气馁……艰苦抗日令国人奋发图强,意识到建立现代化国家更具迫切性!不容忽视的是,抗战令全球华侨同仇敌忾,以不同形式共同参与抗日,显示了面对国家存亡华人团结一致的爱国本性。


当1937年12月底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战后被裁定为乙级战犯,处绞刑,灵位在靖国神社供奉)“允许”下属屠杀、强奸、搜刮南京人民时,“列强”何曾“仗义执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详细客观记载,见华裔美国人张纯如(Iris Chang)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然而此事至今竟仍有人意图否认,据5月12日《主场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前东京分社社长、英国新闻工作者史笃斯(H.S. Stokes)在《英国记者看同盟国战胜史观的虚妄》(似未见英文本,日文本在日本畅销)一书中,称“南京大屠杀”并不如国、共政府所说的严重,日军有滥杀之实,却未足以以“大屠杀”去形容!他认为此说是国民政府的宣传策略。


蒋介石在重重内忧(国、共曾“合作抗日”但结果中共“休养生息”使计让蒋介石独力抗日)及国民党裙带倾轧、政治派系斗争日剧的环境下,孤军艰苦抗日四年,勇气毅力以至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可惜世无公论。备远胜中国的法国,“抗德”四十二天(!)便扯白旗投降。说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敌”(heroic resistance),绝非过誉其词。米特为中国军人力抗强敌战绩彪炳而默默无闻抱不平,他指出二战时太平洋硫磺岛惨烈争夺战,西方学者记者大书特书甚且拍成激荡人心彰显美军骁勇善战顽强不屈的电影;但1938年3、4月间国军大败日军于台儿庄的事迹,国际间无人闻问……


为此,米特辟专章详细剖析这场大挫日军霸气的战役。本书第八章“台儿庄战役”(The Battle of Taierzhuang)对这场抗战以来第一场大胜仗国军的英勇抗敌,说之甚详,值得引述:


1938年3月,日军在徐州前线已经胜利在望。由板垣征四郎、西尾寿造和矶谷廉介等人率领的华北方面军,打算和由畑俊六率领的华中派遣军会合,在中原地区展开联合行动。李宗仁、白崇禧和汤恩伯等高级将领,决定在历史悠久的“石头城”台儿庄对抗日军。


台儿庄是小地方,却是战略要地,不仅位于京杭运河沿岸,而且是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处,正好绕过徐州。3月24日蒋介石亲临徐州前线视察……4月1日,蒋介石在电报中下指示:“必须在台儿庄歼灭日军!”

台儿庄战役非常惨烈,士兵近身肉搏、奋不顾身……战斗持续了一个星期。4月1日,池峰城将军为攻下一座楼房,组织了一支敢死队。这是一项类似自杀式的任务,被选中的五十七名敢死队员中,只有十八人生还!一名士兵声称成功击落一架日本轰炸机……


4月2日和4月3日,池峰城召集城北的守军去侦察战况。由于日军使用了催泪瓦斯,他们都被熏得涕泪横流。日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军备,包括加农炮和重型大炮;但在台儿庄这个狭小的战场上,这些重武器派不上用场,可说是无用武之地……日军兵力日渐衰弱,4月7日,日军终于崩溃,开始四处逃窜,几千人阵亡;之后中方声称歼灭日军人数两万……这一役,姑勿论死了多少日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赢得了决定性胜利!

蒋介石为抗日而付出的牺牲,当以黄河花园口决堤为典型,此一造成近百万人死亡(国民政府说八十万,美国名记者白修德〔T. White〕说约五十万,惟不少史家指这些数据“大大低估”)的“人祸”,淹没一千二百九十五平方公里土地及两千多个村庄,为此逃难者约千万……本书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蒋介石的同情,但谈及“花园口决堤”,他对蒋此一导致大量伤亡的决定,不假辞色,说此举是他对中国人犯下最粗暴的罪行,“任何有人性的领袖都不会这样做!”(a leader more humane than Chiang might never have considered!)可见决堤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米特书中唯一“国史”也许没有记载的事实是,实际上负责此任务的熊先煜将军为“鼓励士气”,利诱徒手(没有炸药)“决堤”的军士及民工(临时拉夫),若他们能于6月8日(1938年)达标,每人可获两千圆(法币),如9日上午才“完工”,亦可获一千圆赏金——真是金钱万能,花园口于8日凌晨决堤(160-162页)。曾指挥炸毁黄河大铁桥的熊先煜的日记说:“我很痛心,洪水倾泻而出,犹如万马奔腾……”目睹此种“人祸”,熊先煜的日记有这段记事:“我们以此来阻止敌军,所以我们能忍受如此巨大的牺牲,因为此举是为了伟大的胜利……”当洪水淹至时,熊和他的上司魏汝霖将军等乘木船逃难灾区,但“正面遭遇洪峰的成千上万农民们便没这么幸运了!”


可惜,决堤“泄洪”不仅无法阻遏日军前进,日军还于此期间狂炸广州。决堤造成重大伤亡并使数万顷良田成为泽国,我国损失惨重而又无法阻止日军南进,为免受世人责难,国民党宣传机器因此将之归咎为日本滥炸所致,此说当时的普罗百姓深信不疑……无独有偶,亦令米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军引爆炸药炸南满铁路,虽只造成轻微破坏,却引发“九一八事变”——日方诿过这是中国所为,此事遂成为日本侵占东三省的借口!


独力抗日四年令国民党元气大伤。其后四年,“同盟国”美欧在欧亚开辟战场,不暇自顾,中国战区的正面战场主要仍由国民政府负责,虽然无法击退日军,但中国战区已起拖住日本的作用,令日军疲于奔命,意味着蒋介石领导的政府在打赢这场大战上,对世界和平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去年底米特接受印度新德里的《商业旗帜报》(Business Standard)访问,谈及这个问题。他说,如果蒋介石投降日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肯定改观。他分析到,没有中国战场“拖后腿”,令日军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日军必会全力攻击苏联,这是何以斯大林对蒋介石抗日赞赏有加的原因;而英国人亦应感谢蒋介石的百折不挠死缠烂打、与日军周旋到底,若非如此,缅甸和印度可能一早沦入日本人之手。米特没有说出的是,日军若能成功从中国战场抽身,美军在太平洋的战事必倍加艰苦!


米特治史的功力,还可见于他对三位与抗日和国家命运有重大关系人物简明客观的描述,这三个人是蒋介石、毛泽东和汪精卫。米特指出,他们对中国的前途各有一套看法,大家都爱国只是想法做法各有不同。战争期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无疑是各界关注、推崇的人物,1937年战争爆发之际,几乎所有人,包括共产党人,都认为他是唯一能代表中国与日本对着干的领袖;蒋介石曾梦想战争能像一把烈火令中国凤凰涅盘——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繁荣富强的国家,并在战后亚洲以至整个世界秩序中充当领导角色。


蒋介石的主要对手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他于抗日战争中成为一代领袖。战争爆发之际,共产党尚未壮大,作为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毛泽东被迫转移到偏远的中国西北农村,休养生息,待机而动;到了抗战结束,他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及全中国人民(近一亿)的实际领袖,且手下有“百万雄师”!


这场战争毁掉了汪精卫,这个人常常游离在中国历史学家的研究之外。汪精卫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一大悲剧人物。较之蒋介石和毛泽东,青年时期汪精卫的革命经历似乎更为突出,其地位仅次孙中山;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投靠了敌国日本,直到今日仍被视为汉奸遭国人唾骂。


蒋介石、毛泽东和汪精卫这三个人,分别在这一场战争中实践了各自对自由和国家现代化的设想。战争迫使他们各走各路,其所暴露的根本分歧最终奠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绝不如过往革命时代所说的那样不堪(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四十三名战犯,蒋介石名列榜首,自然成为新中国官民肆意口诛笔伐的对象),事实上,从米特所引史料,蒋介石有主张有识见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民族主义精神,对美国人更绝非言听计从,这从他拒绝让1944年9月奉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命来华任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的约瑟夫·史迪威(J. Stilwell)独揽军权可见(史迪威终于只成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从一开始,蒋与史迪威便无法融洽相处,此君有“乖张约”(Vinegar Jo,Jo为约瑟夫的昵称)的绰号,其为人之浮夸善变臭脾气且装模作样摆架子,不难想象(从本书插图所见,他是好莱坞电影中性格暴戾歹徒的原型)。蒋介石无法与他携手合作,有碍战事推展,遂通过妻舅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活动,要罗斯福把他调走。在宋多方“游说”下,终于打动了罗斯福。可惜蒋夫人宋美龄、其姊宋霭龄及她的丈夫孔祥熙极力反对,以他们担心此举会助长宋子文一系的势力。最后“乖张约”得以留任。这段“内幕”,未知是否旧闻,但在笔者读来,显见“生殖器关系集团当权必误国”之说完全正确!


《被遗忘的盟友》的作者,的确从近十年来解禁的档案爬梳出不少似乎前所未见的信息,比如“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和毛泽东已签署共同抗日协议,但协议未及公开,不知有此事的张学良便发动“捉蒋”的“西安事变”,令国情急转直下且一发不可收拾。又如对1942年河南大饥荒有前所未见的描述、对已加入“伪政府”的周佛海和重庆之间的往来,都有令人(起码笔者是如此)耳目一新的叙事。


为长期被贬得半文不值的“蒋光头”平反的书,何以内地要翻译出版(深圳中资出版社《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料今年下半年出版)?米特对出中文版有点意想不到,十分兴奋,对内地的动机亦了然于胸。他对《商业旗帜报》说,当年“蒋匪”在台湾“伺机反攻大陆”,内地对他的批判(他没提及也许根本不知道的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左派报刊发表了大量虚构丑化蒋介石及其“小朝廷”的小说,对蒋介石人格伤害极大),十分正常。如今他和他的死敌毛泽东分别去见孙中山和马克思,如今中国大陆的“心愿”是争取台湾回归,因此对蒋介石不再那么“无情”。换句话说,翻译正面叙述蒋介石抗日功业的书,可视为统战台湾的一着棋子……笔者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许没有想到的是,国民党的马英九清廉有道治“国”无方,民望已跌低至个位数,下届政府“换党”,几率甚高。若果未来的发展近此,重新评价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名誉的政治效应便要在多年后才可能收效!


有一点必指出的是,米特虽然熟知且读通中国近代史(他在牛津读历史学中文),本书仍有一些错漏,比如他把卫立煌译为Huang Weili(英书317页、美书320页;应为Wei Lihuang或Lihuang Wei),是为一例。当然,这类小瑕疵对本书的深度与客观,绝无影响。这本为蒋介石“平反”的书的中译快在内地出版(台湾宜速出繁体字版),要认识八年抗战(包括四年二战)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如何不怕牺牲抗日且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的读者,不容错过。




综合 2022-01-09 18:58:27

[新一篇] 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舊一篇] 許倬云: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分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