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李渝、李黎、季季、陈列、陈芳明、杨泽、樊光耀、骆以军、迈克/关爱推荐
郑树森/专文介绍
与艺术共感飞翔的青春纪事录
满目的画面,闭上眼睛也看得到笔触和颜色细节;整个空间的音乐,与心里跳动的声响同步而随之吟唱;进入书中悠游古典艺术、音乐或电影世界,来到艺术家共聚的文艺沙龙或创作房间;是跨越所有感官如影像、音声、触觉感觉,以灵魂为导引,对生之美死之悲、人性的追求理解,更是融合无间的美学提炼。作者浸淫其中,真诚纯粹,信手拈来,不由让人张望其背後轰轰然的巨人。
当前华文美学评论中,尉任之是最优秀的作者。
能够把美学∕哲学∕绘画∕音乐∕电影等论题都说到,是很不容易的,尉任之却能说得深入又有序;他总能选择吃力的题目和被忽视的题材,从作品和个人着手,用人文精神来关照,知性比谁都强,文字漂洗了多余的感性,最是沉静敏捷实在。
第一次在《印刻》上读到任之的作品就让我觉得与众不同,以後每见他有新作便充满了期待。──李渝
作者安静从容地出入於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等艺术之间,探问其中诸多创作生命的追寻,凝视那些心灵深处若干不时闪烁的光亮与阴影,时而回顾自己,时而张望风景,沉思,诘问,或者叹息,并且,一再地看见与发现。──陈列
尉任之的第一本文集《室内静物.窗外风景》在这个Facebook杀时、twitter杀字的新世代出版,恐怕是非常不合时宜。任之此书涉猎极广,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新兴国族文化,无一不包,又层层互扣,互为激荡;对於行将逝去的「老灵魂」,这些文字都是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的精粹,在「慢读」(slow reading)成为「非常态」的年代,知音寥落,在所难免。而这些文字的「反潮流」,更在於其十分不「肚脐眼」(navel-gazing),而过於「大哉问」。德国评论界若干年前就曾以「我、我、我的世代」来形容德语新世代小说界。陈映真先生中风前最後一次参与《联合报》短篇小说奖评审,对绝大多数作品的「喃喃自语」惊讶莫名。这个趋势在「有Facebook、无朋友」(靠虚拟、缺现实)的今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任之一再打磨这批文字,印刻出版社竟然坚持出书(尚未「app」),可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绝对是rear guard action。
任之在这本书展示的多才多艺,除天赋聪颖,吸收快,分析强,与後天栽培也不无关系。父亲尉天骢教授是散文家、名学者,更是《笔汇》、《文学季刊》(《文季》)两份重要刊物的创办人。母亲孙桂芝女士(1943-2005)是声乐家,晚年亦擅丹青。很长一段时间,尉府真是「往来无白丁」,进出都是台湾艺文界的一时俊彦,更是海外不少文人雅士返台时的落脚点。任之得天独厚,能够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耳濡目染,识见修养自是不凡,也为旅法後的恢宏视野奠下深厚的基础。任之这本文集,全面展现他青少年时期以来的多方面修养,行文洗链,分析入微。文章陆续在海峡两岸披露後,少数仍在「慢读」、不大会快闪眼球的老辈文友,无不赞叹,想来任之亡母在天之灵定当欣慰万分。与尉家两代相交,不觉四十余年;任之新书付梓前有幸得睹定稿,浮想联翩,录下以为存念。──郑树森〈多才多艺一任之〉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所期望达到的一个尝试,便是如何运用一种新的形式来把艺术介绍给读者朋友……看着将要出版的第一本集子,我的心情既期待又焦虑,既紧张又喜悦。翻看这些过去的作品,感受到一股年轻的冲劲,或许有点莽撞,却也觉得格外的珍贵。随着写作经验的增加,我自觉这种莽撞的力量将会愈来愈淡。《室内静物.窗外风景》就像一部我个人的青春纪事录,保留了这个时期我对艺术的看法、我旅行的纪录,以及我这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尉任之
郑树森 2012-04-19 20:36:3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