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系列之16 董浩云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展现宁波帮人物董浩云源于宁波地域的航海精神,灵活机动的经商态度与创造事业的远见卓识,刻画热心公益、注重教育的形象,描绘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现代郑和世界船王

董浩云1911年出生,祖籍浙江舟山,192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航运业训练班,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靠“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精神,几经努力,他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因而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其船舶的种类多、单船吨位大、机械设备新。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纽约时报》评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他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留给年轻人“海上学府”的船上教学模式,也留给香港第一任最高领导——他的长子董建华。

本片自描绘浙江舟山海港景色为开篇,讲述董浩云从小对海洋与船只的兴趣,并营造出一种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航海意境。在其读书求学、打工创业的过程中,显现出他立志的远大,与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为国为民的情怀。主人公从舟山海港出发,先后经历旧时上海的繁华、洋务买办时的天津、日寇侵略下的上海与重庆,以及航运业大发展时的香港,描绘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通过几个典型事迹,如立志郑和、开辟新航线、不畏日军侵略、船只远航欧美等的叙述,展现出董浩云灵活机动的经商态度与创造事业的远见卓识。在海上教育计划创办与对长子董建华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刻画出他热心公益、注重教育的态度,以及独特的创意、良苦的用心。

(一)、祖籍浙江定海

董浩云,原籍浙江定海,城关西门将军桥人。在家排行老三,原名兆荣,意思是“荣华的征兆”。进入充满幻想与浪漫诗情的青年时期后,自己改名为浩云,意思是“浩浩的云涛”。许是生在海边的缘故,董浩云从小就喜欢大海,喜欢看海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自幼就对航运发生浓厚兴趣,他在其自述中曾表示:“本人自幼即对海洋发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

(二)、上海求学读书

      小学毕业后,董浩云随父到上海读中学,在他眼前展开一个新的世界。其父董瑞昌早年离开定海到上海经营五金生意,经过一番打拼,在大上海站稳了脚。之后董浩云参加了一次就业考试,很顺利通过了笔试,在面试中侃侃而谈立志要当“郑和”,获得主考官的赞扬与进一步的指点,挑选进入了航海训练班。

(三)、天津航运公司

航海训练班结束时,董浩云以优异成绩被天津航业公司录用,开始了他与海洋紧密相连的传奇人生。他努力奋斗和扎实肯干,备受公司器重,跃升公司常务董事。三十年代初被先后推选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开始在航运业崭露头角。董浩云协助公司展开对天津到塘沽45里水路驳运的竞争,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显示出了一股王者气势。

(四)、重回上海开始创业

1935年底,董浩云夫妇从天津来到上海,自立门户,拓展事业。当时雄心勃勃,计划建立自己的航业王国。1936年,年仅25岁的董浩云拟定了一份《整理全国船业方案》,提出了抗衡外资航海、发展民族航运事业的策略建议,可惜未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接纳。后遇银行家慷慨支持,于1937年创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同年其妻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即后来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

(五)、航运事业的低谷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公司落入日方之手。董浩云举家迁往“陪都”重庆,其航运事业进入了低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董浩云在香港组建的公司又被日本人接管。虽然时势混乱,好事多磨,但董浩云灵活的思维与巧妙的联想,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上海成立中国航运公司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他在上海先后创办中国航运公司与复兴航运公司。1947年9月,董浩云派天龙号由上海驶往法国,成为第一艘抵达法国的中国民营货船。同年,通平号首航美国旧金山。董浩云的船只远航欧美令整个中国航运业深受鼓舞,传媒竞相报道,赞美之辞,纷至沓来,董浩云一时名扬中外。

(七)、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船王

1949年,董浩云在香港创办金山轮船国际有限公司,将航运的基地逐渐移到香港。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间,靠经营内河运输和开拓近海及远洋运输,掘得其发迹的第一桶金。五六十年代,董浩云以香港为基地,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提供的货运机会,迅速拓展其航运事业,并配合日本提供的优惠条件,大力订造新船和收购“二手船”,使董氏船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到1965年,董浩云已是威风八面的世界级船王了。一九六九年,集团又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货柜船业务。

整个70年代,是世界航运业的兴旺期,也是董浩云航运事业的巅峰阶段。这个时期,他适应航运业的新需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同时利用杠杆融资方式,竭力订造超级油轮,争当世界最大船王。

(八)、热衷公益教育事业

一九七O年九月,董浩云花巨资购买了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随后,又花巨资进行装修改造,希望将它变成一所浮在海上的流动大学。为实践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整个世界成为海上大学的实习园地。可惜,工程即将完工时,这条八万三千吨的巨轮不慎起火。董浩云并未因此事故而放弃他的理想。他再度购买了一条美国邮轮“大西洋”号,改装后命名为“宇宙学府”,终于实现了他的海上教育计划。

几年后,董浩云策划并自己担任编剧、导演,把“伊丽莎白皇后”号的不平凡经历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电影《超级邮轮史诗》。这部电影获得多个国际奖项,把一曲悲剧又变成了戏剧。

(九)、教子有方成就董建华

香港回归后,有媒体称董浩云去世后“不但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董浩云深谋远虑,教子有方,在董建华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董浩云的影子,一曰“目光远大”,二曰“充满理想”。其次,董浩云从小就刻意培养他吃苦耐劳、坚韧执着、忍辱负重,在日后应对家族企业的倾覆颠危,及担任特首后处理香港繁复困难的局面中,那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因心脏病遽然去世,随之一场灭顶之灾袭向董氏航运集团。但见董建华沉着应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1991年将东方海外转亏为盈。

 

董浩云,原籍浙江定海,城关西门将军桥人。在家排行老三,原名兆荣,意思是“荣华的征兆”。进入充满幻想与浪漫诗情的青年时期后,自己改名为浩云,意思是“浩浩的云涛”。许是生在海边的缘故,董浩云从小就喜欢大海,喜欢看海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自幼就对航运发生浓厚兴趣,他在其自述中曾表示:“本人自幼即对海洋发生兴趣,以船为第二生命”。

      小学毕业后,董浩云随父到上海读中学,在他眼前展开一个新的世界。其父董瑞昌早年离开定海到上海经营五金生意,经过一番打拼,在大上海站稳了脚。1927年,董浩云16岁,这年,父亲生意遭到重大挫折,董浩云被迫中途辍学,父亲打算回定海老家,而董浩云却执意留在上海。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去闯出一条人生之路。

      董浩云参加了一次就业考试,很顺利通过了笔试,在面试中侃侃而谈立志要当“郑和”,获得主考官的赞扬与进一步的指点,挑选进入了航海训练班。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外,他还开始自学英语。由于他记忆力惊人,几乎过目不忘,所以在训练班里,花同样多的时间,他却能比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

航海训练班结束时,董浩云以优异成绩被天津航业公司录用,开始了他与海洋紧密相连的传奇人生。他努力奋斗和扎实肯干,备受公司器重,跃升公司常务董事。结识老板之女顾丽真,两人慢慢产生了恋情,最后成了顾老板的乘龙快婿。三十年代初被先后推选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开始在航运业崭露头角。

在经过缜密的调查与分析之后,董浩云协助公司展开对天津到塘沽45里水路驳运的竞争,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突破了这一带水路受英资轮船公司的控制。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认清形势之后,勇于开拓,显示出了一股王者气势。

董浩云21岁成婚,婚后不久,暂别妻子,到杭州一所寺院跟随法师们学习坐禅。三个月的经历令他毕生难忘,也使他身心日益健康,磨练了意志,并且领悟了自己生命的真谛。

1935年底,董浩云夫妇从天津来到上海,自立门户,拓展事业。当时雄心勃勃,计划建立自己的航业王国。1936年,年仅25岁的董浩云拟定了一份《整理全国船业方案》,提出了抗衡外资航海、发展民族航运事业的策略建议,可惜未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接纳。后遇银行家慷慨支持,于1937年创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同年其妻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即后来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公司落入日方之手。董浩云举家迁往“陪都”重庆,其航运事业进入了低谷。在相当一个时期,他几乎与航运业隔绝了。虽然彷徨、烦躁,甚至终日坐立不安,但在他内心深处,振兴中国民营航运业的决心从未改变。

1941年3 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借助上海英租界的掩护,畅行于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可惜注定命运多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占领,董浩云在香港组建的公司又被日本人接管。虽然时势混乱,好事多磨,但董浩云灵活的思维与巧妙的联想,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董浩云迎来了又一次机会。他在上海另行注册了中国航运公司,在百业待兴之时迅速开展航运。后又创办复兴航运公司,恭请上海名人杜月笙出任董事长。按照构想,复兴航运主要从事内河运输,中国航运则主要从事近海及远洋运输。

1947年9月,董浩云派天龙号由上海驶往法国,成为第一艘抵达法国的中国民营货船。同年,通平号首航美国旧金山。董浩云的船只远航欧美令整个中国航运业深受鼓舞,传媒竞相报道,赞美之辞,纷至沓来,董浩云一时名扬中外。这两次成功的远航,完成了中国人驾驶商务船舶开拓远洋航运的创举,为中国航运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董浩云在香港创办金山轮船国际有限公司,将航运的基地逐渐移到香港。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间,靠经营内河运输和开拓近海及远洋运输,掘得其发迹的第一桶金。五六十年代,董浩云以香港为基地,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提供的货运机会,迅速拓展其航运事业,并配合日本提供的优惠条件,大力订造新船和收购“二手船”,使董氏船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到1965年,董浩云已是威风八面的世界级船王了。一九六九年,集团又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货柜船业务。

整个70年代,是世界航运业的兴旺期,也是董浩云航运事业的巅峰阶段。这个时期,他适应航运业的新需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同时利用杠杆融资方式,竭力订造超级油轮,争当世界最大船王。

一九七O年九月,董浩云花巨资购买了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随后,又花巨资进行装修改造,希望将它变成一所浮在海上的流动大学。为实践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整个世界成为海上大学的实习园地。可惜,工程即将完工时,这条八万三千吨的巨轮不慎起火。董浩云并未因此事故而放弃他的理想。他再度购买了一条美国邮轮“大西洋”号,改装后命名为“宇宙学府”,终于实现了他的海上教育计划。

几年后,董浩云策划并自己担任编剧、导演,把“伊丽莎白皇后”号的不平凡经历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电影《超级邮轮史诗》。这部电影获得多个国际奖项,把一曲悲剧又变成了戏剧。

香港回归后,有媒体称董浩云去世后“不但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董浩云深谋远虑,教子有方,在董建华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董浩云的影子,一曰“目光远大”,二曰“充满理想”。其次,董浩云从小就刻意培养他吃苦耐劳、坚韧执着、忍辱负重,在日后应对家族企业的倾覆颠危,及担任特首后处理香港繁复困难的局面中,那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因心脏病遽然去世,随之一场灭顶之灾袭向董氏航运集团。但见董建华沉着应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于1991年将东方海外转亏为盈。


2022-12-08 19:03:58

[新一篇] 寧波幫系列之15 王寬誠

[舊一篇] 寧波幫系列之17 包玉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