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后记

在写作的时候我时常觉得自己是走在古代的青山下,比如会稽山、终南山,甚至是更久远传说中的那些山脉,比如不周山、须弥山。我就在这样的路上向前走着,想抵达古代的大河流域。这些河流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上的寻觅和探险,而我是向着古代的精神和古人的生活气息出发的。

这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主题就是关于古代的“现象”与“本质”,以及从史料中了解古人生活、古代社会,怎样去表现它的问题。客观与主观事物在这里是历史存在、个人想象与文化沉淀的问题。与古代的苍穹下,如果遇到雨季,人们乘着马车往来于九州的大地上,这个图景常会在我深夜阅读的时候浮现。

古代的历史之久,并非没有悲剧、荒诞、虚构的存在,但是我在这里要抵达的是从现代角度回望古代所产生的发自内心和心灵深处的渴望,它接近原始,又是经过文化洗礼的。我是

想以一个东方文明单纯的孩子的身份,站在这个时代的地平线上遥望大海与黄土,觉察到心里涌动的海浪般的力量。我所写的古代的黄土、雨季、山河、竹简、地图、寺院、官衙,它们并不是作为普通的名词和自然建筑物存在,而是在白话文散文只有百余年历史的今天,穿透这些存在,寻求我们内心所经历的个人的,以及历史的绵延不断的生命力量。我关注的就是这种思索古代的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指向茫茫苍老古代的意向性。或者说,最为具体的便是在我们知识结构和心理活动之中存在的“乡愁”,面向古代的乡愁。

所以,在这个角度我写的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化散文,而是源自我们内心,在现实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样一种心灵的力量。

你在古代并不能寻找到它,只能在时代与时代的交汇,关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之中才能定位它,归纳它。很久以来,我是把自己的写作与文化散文区别开来的。它来自于生活,而非单纯的虚构与想象。我想知道,古人是怎样思考,怎样的喜悦和悲痛,怎样的洒脱与自然,怎样的孤单与淡然。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古代人,内心有无法言喻的皈依感。这种感觉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古代是彼岸,现代则是此岸,我们在这个时空之中把握着自己的思考和心灵前行的方向。而我的写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我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古代的“声音与现象”以及记忆的问题,虽然记忆”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尚没有展开。我在意的是如何“面对事实本身”,如在《大风起兮》、《孔雀东南飞》中,我想摈弃一贯的文化中的赋予这些意象的附加成分,将这个意象重新释放出来。这个不是一种心理体验,而是视线从现代文化的意义中跳跃出来,回归遥远的心灵家园。在这个时候,你是一个行动者,就像很久前那些向着古都出发求学的人们一样,身体力行。

时光是一条河流,我们沿着河道行走。世界上所有的喜悦与悲伤都是相关的,它们与我们是一体相融的。我们一起互相陪伴,回到古代看山高水长,这大约便是今生今世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刘卫东2009年4月

《汉语春秋》

书写汉语散文最美丽的意象品味风物河山 感悟悲欢人生解读春秋岁月里的人文具象追寻往古的传奇情怀

回归天地间的精神牧场

探求心灵哲学与青春思考的完满合一


2022-12-08 18:57:07

[新一篇] 一身竹葉青

[舊一篇] 《西方的智慧——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 英 伯特蘭 羅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