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吴逸琛近照 。 (钟小丰摄)
【人物简介】
吴逸琛:祖籍梅县程江镇大和村。1967年生于马来西亚芙蓉城,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客家移民,其父是马来西亚着名的华团领袖吴德芳。
吴逸琛系马来西亚多美集团执行董事,绿洲海洋生物科技集团执行董事,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青年团总财政,英国赫尔大学工管金融学硕士。2005年曾担任梅州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1年被选为梅州市侨联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名誉主任。
□本报记者 何碧帆实 习 生 黄玲敏
12 岁放弃优越生活只身到国外求学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先生,您好!据我所知,您父亲吴德芳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您是否有一个别样的童年?
吴逸琛(以下简称“吴”):我在马来西亚的芙蓉城出生,两三岁时跟随父母搬到吉隆坡,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外婆陪伴我度过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吉隆坡忙于创业。我的母亲当时是一位中学老师。他们虽然很关心我,但对我都采取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家里的条件在当地算一般,不见得很优越,但我也没吃什么苦。
在吉隆坡生活,左右邻居除了华人以外,还有印度人等不同种族。从小在这种环境长大,使我能较早地接触到不同种族和籍贯的人,学会与他们沟通,消除隔膜,可以说较早适应了国际化的环境。同时也学会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方言方面还学了客家话、闽南语和粤语。
记:看来您的语言天赋非常高。这是您12岁就放弃国内优越的升学条件到国外求学的原因吗?
吴:只能说是原因之一。我在马来西亚念完小学后,本来可以到本国一个较好的中学念书,但我放弃了,而是选择去新加坡求学。因为新加坡的课程除了一门中文以外,其他课程包括数理化都是全英文教学,这能让我提前为后来到北美洲升学和踏入社会做准备。当时我才12岁,但父母都很支持。他们可能认为男孩子多出去闯闯对成长也有好处。在新加坡念完4年中学以后,我又到加拿大念高中,念了2 个学期后就转到美国中北部的艾尔瓦州立大学念了4年大学。
记:您从中学开始就为自己以后的求学之路做准备了,这算不算遗传了父亲勤奋好学的品质?
吴:呵呵,或许是吧。在美国读大学有一个好处,那里的学分是可以任修的,没有时间限制,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就额外选修了很多科目,像欧洲历史、社会学,等等。大学期间,每次回家的时间都很短。每年暑假,我几乎都留在学校读书,后来我获得的学分超过毕业 所需 学分的20%。大学学到的知识对我以后的生活影响很大。工作后,我可以借助先前学到的知识从各个角度看待社会上或工作上的问题,从而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与不同的客户进行广泛的交流也毫不吃力。
对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记:大学毕业后,您应该是回多美上班吧,父亲有没有给您留个好职位?
吴:是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多美。但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董事长的大儿子一出来就做总经理。当时的职位从头衔上看也算是经理,不过是小经理,也就是基层店长的职务。说是店长,但店小无大事,事无巨细都得自己亲自做,可以说既当“头”又当“小二”。当时,店里的销售、批发、货运等各个步骤我都做过。读完书刚回到马来西亚,身边也没什么朋友,几乎每天都忙到很晚。
记:经过多年的职场锻炼,您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店长了。现在主要负责什么事务?任职期间有没有做过一些大的改革?
吴:我现在是多美集团的执行董事,主要负责业务这一块。大的改革?没有。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是渐进式的,随着公司的环境去操作。公司的日常管理也都很顺畅,一直是比较平稳地发展。
记:对于像多美这样的大公司来说,机遇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您做过的比较有挑战性的业务是什么?
吴:我现在负责的顾客对象都不是一般的个人顾客,而是公司,相对来说要求要高得多。有一次,我们找到一个当时有着8000 多位员工的大公司,他们要求做2000多件饰品,这么大的订单是我们以前没有过的。这确实是我就职以来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亲自带下属去见顾客,跟顾客做详细的交流,确保满足顾客的需求。其实,有些需求并不只是价钱上的区别,而是一些琐碎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服务,虽然看起来微乎其微,但融入了我们所有的工作经验,更能满足顾客的意愿。正是因为我们站在顾客的角度上为他们着想,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客户感到非常满意。于是,这单业务就被轻松拿下了。
记:中国有句古话叫“创业容易守业难”,据我所知,您这个业守得还是很成功的。您认为一个家族企业要拥有永恒的生命力,最主要靠什么?
吴:创业和守业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家族企业和公共企业也有它不同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它们的不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产品要有市场,并能跟随市场的转变和顾客的需求作出应变,同时加上健全的管理,企业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
与客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记:您现在是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青年团的总财政,您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方面是怎么做的?
吴:我们会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文化的交流,传承中华文化。前几年我接任吉隆坡暨雪兰莪嘉应会馆青年团团长时,首先就复办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技艺 “挥春”比赛(之前因为人手问题而停办过几年)。现在每年春节都会在吉隆坡举办一次“挥春”比赛,已经成了惯例,以此推广挥春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
记:与家乡梅州进行过文化交流活动吗?
吴:2004年,我第一次回梅州寻根,有幸担任了梅州青年联合会的委员,第二年获选担任名誉副主席。从此以后几乎每年都带了许多青年客商回来。我带他们参观梅州的围龙屋、土楼,了解梅州的工业、农业、商业和旅游业。我希望通过这些寻根活动,让马来西亚的华裔青年对梅州﹑ 对客家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些青年客商对梅州也很有好感,他们觉得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但梅州带给他们的感觉却大不一样,环境很干净,人也很热情,很有亲切感。他们回到马来西亚后,也都能积极地宣传梅州,宣传客家文化,从而让更多的人到梅州来。据我了解,还有部分青年客商正积极寻找机会与梅州本地商人进行生意上的合作。
希望孩子长成大树而不是盆景
记:您有几个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有什么心得?
吴:我有三个女儿。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我曾听过一件事,有一个孩子成绩很好,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他就去读医。在国外读了7年后,他回来了,把文凭交给父母,然后转身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与医生的职业完全无关。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我们中华老祖宗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他的自身情况让他去自由发挥,父母只能从旁督导。比如一株树苗,你可以让它自由成长为一棵大树,也可以着意修剪使它成为一个盆栽。大树自由发展,根深叶茂,它的潜力无可估量。而盆栽,这剪那剪,不让他再长大,你说它没有价值,但它又有很高的价格,但个性完全不同。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由成长,因而我现在都是任由她们凭兴趣发展。大女儿对舞蹈很感兴趣,我就让她去学,她练得很累,但很开心;二女儿喜欢美术,我们就常买美术颜料给她发挥;小女儿喜欢唱歌,我们就找好的音乐老师栽培她。
记:您看上去是个很儒雅的人,平时会感觉工作压力大吗?
吴:我遇到事情总能坦然地面对和处理。我急性子的父亲常常说我这个人是“天塌下来可以当被子盖的人”,我平时主要通过看书报、看杂志进行放松。我是一个比较好静的人,有时没什么事一整天不和人说话都行。
记:安静也是一种修养。好静的您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
吴:吃得起苦,受得起富。不能说独特,只是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一些人生真谛。很多人在没钱的时候,说话很谦虚,做事很踏实,无论什么困难都会尽力去克服。但有钱有势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品质,虚荣、暴躁或者恶习多多。我认为一个人还是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无论是穷是富,都不能迷失自我。
梅州日报 2015-09-01 16:24:1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