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的理想与尴尬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一个小书店的又一次迁徙,牵动很多人的神经。就像任何一个被过度强调理想色彩的事物一样,单向街在当下的中国,如它同业的伙伴们一样,正在不断受到来自现实的考验。

单向街

文_杨梅橘

在北京,每天都有人在搬家。

但一个小书店的又一次迁徙,却引来了极大的关注度。这种关注既是基于近年来中国实体书店的窘迫生存,也是单向街长久以来作为京城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所得到的回报之一—它所得到的还有另一种可见的回报:于上周四结束的“寻找一千名主人”网络资金募集活动为单向街募得235,975元,这些钱,来自1073位网友从50元到2000元数额不等的捐助。在过去一年“点名时间”以支持梦想名义发起的所有点名募捐中,从未有哪个活动如单向街这次如此迅速地获得如此多的支持。

一千个网友

“一条路,单向街,走到哪,支持到哪”,成都网友白云苍狗在单向街点名活动的豆瓣页面说了这样一句话。

“单向街,因一个开书店的梦想而生。但她却不仅仅是一个书店的名字,更是一个梦想的代名词,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公共空间。”在单向街寻找主人的页面上,第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这句话换算成数据,是2006年到2012年,近7年时间,400场沙龙,每一场沙龙按200人算,在这个两次搬迁都不超过300平米的小书店里曾有8万多人聚集于此,读书、听讲、讨论和碰撞。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足够动人的场面,而“单向街”三个字,也一度成为京城文艺青年们的着名标签之一,更成为北京城一个罕见的湿润公共空间。而这种公共空间所赖以实现的,则是目前中国书店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咖啡+书店”模式,在单向街蓝色港湾店的二楼,常常挤满了从北京各个角落赶来的年轻人,在这里,他们常常会过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周末,在谈论文学、家国和理想方面,单向街举办的沙龙很少令人感到失望。

然而,就像任何一个被过度强调理想色彩的事物一样,单向街在当下的中国如它同业的伙伴们一样,不断受到来自现实的考验。作为一家独立书店,创办以来所面临的第二次搬迁再一次将这间人文气息浓厚的书店拉回残酷现实层面:与所在商圈蓝色港湾的优惠合约到期,回归正常的房租无论如何无法承受,搬家同样需要租金和装修费用……条条款款都指向一个“钱”字,但事实是,虽搬至蓝色港湾的三年里单向街已停止亏损,但能自负盈亏养活十几个员工已属不易,无论是下一步的涨房租还是搬家所需的十几万,对于刚刚恢复元气的书店而言,都无疑是一次重创。毫无疑问,这些来自现实层面的打击同时也对目前流行的咖啡+书店模式提出了疑问。而在最近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中国实体书店崩溃真相》一帖中,一个更为尖锐的观点被提出:除了书,现在被许多人所强调的所谓人文气息或者情怀都是多余的。

而毫无疑问,单向街恰在以上被批判之列。对此,单向街创办人之一张帆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再次落到了单向街所崇尚的理想上—书店的灵魂固然是书,但如果书店除了卖书之外,在自己的装饰和活动组织上,能够把书的灵魂发挥到更大,那会是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单向街曾经梦想要做且一直在做的— 即使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张帆同时坦陈,面临第二次搬家的单向街的确缺钱,而在“寻找主人”计划产生之前,他和其他10位投资人一样,以为这次困境最不济是股东再筹一次钱,而之所以能够同意“寻找主人”计划,是因为“公共募集方式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更深地参与进来”。也正是这个计划,将最初得到消息时满心焦虑的11个股东解救了出来。

其中包括股东之一许知远,这个长发飘飘身材瘦削的文艺青年,曾在多年前的《重拾静谧的激情》里写道:一直以来梦想自己有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在冬日晒太阳,夏日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但是,自2006年的圆明园到今天的蓝色港湾再到下一个栖息地,这并不是现实第一次告诉许知远:开书店远远不只是坐在冬日里晒太阳看美女,它更意味着琐碎的、现实层面的选择甚至矛盾重重。例如这次搬家。

这是单向街的第二次搬家。2006年1月1日,单向街在圆明园正式开业。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有人会怀念那个院子:阳光铺满石子,大树填满空气,仅仅是在那里坐上一坐,都仿佛是一次净化。

但三年后,股东一致决定将单向街搬离圆明园。“那是一次主动的选择,”张帆说。圆明园的租金不算高,一年也就十多万,但“问题是虽然租金低,地方太偏了,卖不起来,就一直亏……”在圆明园三年,单向街亏了三年,渐渐地,创立时股东筹的钱慢慢消耗掉,只能寻求出路。2009年10月,单向街搬迁至朝阳区蓝色港湾,成为这个商业中心刚刚建成后的第一批优惠客户。那次搬家和装修所用到的费用,由十多位股东再次筹集。

如果说单向街从一个梦想出发,最终成为在商业中成熟运作的实体,那么搬离圆明园是迈向商业运作实体实质性的一步。

现实的尴尬

事实上,从单向街创办那天起,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店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商业和理想、盈利和公益的冲突,例如关于单向街沙龙到底收不收费这个话题,线上线下、读者之间甚至是股东之间都曾有讨论,但最终因为“和公共空间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最终被否决。再如这次“寻找主人”,按规定,一个项目可以持续一个月,但在最初设定的十万元和一千人都达到后,单向街便截止了活动。

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决定要与“点名时间”合作公开募集资金,创办人就决定,一定不要把这次活动搞成“悲情的、煽情的,或者说带有道德压力的,不想让大家觉得单向街没有这些钱就活不下去了”,而最终活动定为“寻找主人”,正是意在强调一种平等性,“邀请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而不是跟大家要点钱”。另外,募集者从不同价位的捐助中,能分别得到书签、明信片、饮料、图书等回馈。

23万多元的资金到位后,钱到底怎么用?张帆承诺,接下来网友们会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到这笔钱的去向甚至是明细。

遗憾的是,在中国,并非所有的实体书店都像单向街这般幸运,近年来中国实体书店在资本现实面前的尴尬和灰头土脸,引发人们一再思考:到底哪里才算出路?

同样是在《中国实体书店崩溃真相》一文中,文章作者还表达了“实体书店做得不好是因为书不好,而书不好是因为中国不存在出好书的可能”的观点。

作为一个做书店7年的人,张帆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如果说中国图书业不存在出好书的可能,似乎太绝对了。中国出版体制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各种有理想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在出好书,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单向街的几个股东,出路是一开始就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后来光合作用、风入松的倒掉更是令这种思考多了一层求生的无奈,“我们面临的原因也差不多。中国图书市场成长的空间本来就很小,十几二十年来中国人对图书消费的大盘就没怎么涨过,网络销售又抢掉一部分份额。就打个比方,单向街每个月赚的钱可能都比不上路边一个卖煎饼的,真的比不上。”张帆笑着说。

但谁说卖煎饼果子的就不能有理想?事实上,从开始做单向街,11个股东的心里就知道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一间书店,他们所想的,还有更多的东西,例如出版更多的好书,例如做衍生品,例如影响更多的人……而尽管7年后,单向街没有走得更远,它的成长更多体现在品牌的效应上。“先把品牌和内涵做好,慢慢做,不急于求成,到了该到的时候,会去铺开。”

“前三年在圆明园就是做品牌,蓝港三年自负盈亏,从大悦城会开始启动更长远的计划……”目前,单向街和朝阳大悦城已经签下五年的合约,随着今年往月份6号线的开通,朝阳大悦城的地理优势会逐渐显现,周边庞大的生活社区,让对于过去几年一直远离人群的单向街而言,这次搬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至少想要证明给大家看:即使做这么一个很理想化的事情,它还也是可以生存下去的,我们的态度就是很希望单向街能赚钱,而且如果能赚大钱就更好,至少证明这个价值是被认同的。”张帆说。



南都周刊2012年度第26期 2015-08-31 21:44:05

[新一篇] 兩本書間的戰爭: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一個人的么?

[舊一篇] 單向街:從烏托邦到新商業的搖擺與突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