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2015 年 09 月 02 日
作者:教育工作关注组
文章短网址:
分享2435
「持续进修」、「终身学习」成为近年社会的常用语,只要随便问问身边同事,不是读了MA,便是念了MEd或辅导文凭,有的甚至已有两个硕士学位。物以罕为贵,在我读书的年代,如果老师是硕士出身,学生简直把他们当神拜,现在却变得十分普通。而这普遍性,却未能逼使我也参与其中去持续为自己增值,时间更达十年之久。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思进取,只是因为我对读书仍有那麽一点浪漫的期待和坚持——读书应是对学问的一种追求,应让我们尽情享受这个为自己人生解惑的过程,它不应变成我们生活的负担或压力。
教师的工作本已沉重,备课上课改薄出卷以至组织课外活动,课余时间已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更要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和成长困惑,应对家长的疑问和投诉,当然包括同事间和校内管理层的种种要求。对刚踏入校园的新手老师来讲,这一切犹如一个个巨浪迎面涌来,没有一、两年时间去学着站稳脚步,教学热诚就很容易被冲垮,工作也会难以应付裕如,更别说对教学质素的保证。
所以在刚出道的头两、三年,我决定以时间换取空间。选择积极地累积经验去改善自己的教学。我很难想像每天放学後,一个刚踏回教员室、累得只能坐在座位上发呆的教师,怎可能仍有精力拖着疲惫的身躯、长途跋涉跑到大学教室上课?如此读书,对老师来说并非是享受,只会成为负担。这麽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追求希望学生能「愉快学习」,口号喊得响亮,不只学生没法快乐,大势对老师要持续进修的要求和压力,更连老师也不能「愉快学习」。
教改推行二十年,前线教师是改革的其中一个主要对象。教育当局为确保教师「专业」,除了推出曾经惹来教师队伍强烈反弹的基准试,亦於2003年提出所有教师,包括校长,都必需在每三年的周期之内,参与不少於150小时的持续专业发展活动。既然要参与那些及後发现并不太专业的「专业发展活动」,倒不如乾脆念个硕士学位,一举两得,既有学位资历,又能满足当局要求。
此外,也有不少老师由於羊群效应而选择进修。只要随意浏览学校网页,总能找到有关教师队伍的资历量表:老师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的百分比等数据都一目了然,而近年拥有硕士资历的比例,在各间学校都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氛围下,促使一些本来无意读书、进修的同事,也为顺应大势而勉为其难;当然也有人纯粹是为升职筹谋打算。有时看见正在进修的同事,要挤出午饭、空堂时间去追赶大学功课,但始终时间有限,结果教学和读书难以兼顾平衡。如此,进修对不少老师来说成了苦差。
曾经好奇地去问同事,进修所学的是否对教学有帮助,或是对自己有所启迪?十之八九,都说「唔知有乜用」,不少更说其实是随便选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课程,只求拿到offer,读後发现完全「唔啱自己」,唯有硬着头皮完成,以求获取一份资历。以此心态进修,到底对谁有利?
如今人过三十,有了自己家庭,作为母亲,我本应毫无保留地把那仅有在家的数小时,留给最需要陪伴的子女。我抽出时间处理学生的成长困惑,但如果因忙於进修而忽略自己子女的成长需要,又如何能说得过去?
有次和校内一位工友闲谈时,令我感到简直不能相信这世界有人会喜欢「返工」。这校工不是喜欢学校的工作,而是他回想以前八十年代在工厂做foreman的风光日子。
「以前老板总会定期为工厂员工举办联谊活动,请我们本地一日游,然後一齐食饭。从前到了星期五大家便好雀跃,因为可以倾下下次去哪里玩」他说。
教书十年,我从没见过一位老师有哪天会兴致勃勃地上学,然後心满意足地放学。这位校工感叹道:「现在的人没有我们以前那麽开心,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你们老师放了学已累透了,还要进修,谁又会开心呢?还怎麽去教书?」
或许我们不应忽略,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应该是老师能愉快地教学。
文:大雄,通识教师,虽十年未有进修,但现正学习太极,以此为自己的生活增值
网载 2015-09-07 22:37: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