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革命的领袖
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革命须有领袖,如克伦威尔之于英吉利,如华盛顿之于美利坚。领袖虽不必只有一个,然辛亥之时,孙中山先生之于中国革命,则当之无愧为最受公认的领袖。有论者或以为,武昌起义时,孙氏尚在国外,不劳分毫,暴得大总统之位,宁无愧耶?殊不知,孙中山作为革命旗帜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起义诸多领袖很多曾与中山先生会面及合影。孙中山被公推为临时大总统,决不仅是时势造英雄,亦是英雄造出时势。
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不仅在于其高瞻远瞩的视野,更在于毕生以追求彻底革命,谋求真正民国为己任,从反清革命到反袁、护法、护国、反军阀,莫不如此。直至逝世之际,仍不忘“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宪政的导师
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 誓起民权移旧俗
宪政须有导师。革命不惟破,更须立。对于这个古老的东方专制帝国,民国如何建立,宪政如何实现,不去探索,没人知道。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护共和,梁启超的“善变”背后是无穷的思索、观察。作为革命派的对手,梁启超及许多立宪人士同样在努力把民权引进中国。他们的推动,毫无疑问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这是梁任公在百日维新失败后的心灵写照。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怀着“誓起民权”决心,抱有万箭穿心的觉悟,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同样体现者革命者的精神。
雄辩的宣传家
章炳麟: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
革命思想须得到传播。作为公认的晚清乾嘉学术“殿军”,熟谙历史,精观世事的章炳麟深知此点。在为邹容《革命家》所作的序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于是,这个“有学问的革命家”笔耕不辍,写了无数倡导革命的着作,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并还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与保皇党进行论战。其鼓吹革命之豪情声震天下。
太炎先生不仅文章好,辩才高,其胆识更是让人敬仰。鲁迅称其“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并且,在袁世凯窃取革命之后,毅然只身入京反袁,豪言“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章太炎告诉我们,学者也是可以闹革命的。
革命的组织者
宋教仁: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革命须有强力的组织。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南方省份纷纷独立,这并不是什么天赐的偶然,而是包含着革命组织无数的心血。为什么湖北新军有三分之一的军人有革命思想,而且发动革命能够成功?这是因为文学社、共进会等组织的耕耘、指挥起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冀图时机来临共和会自然从天而降,只能是一种幻想。
而这些革命组织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源自宋教仁的努力。尤其是他创建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更是对湖北当地组织有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决心开创中国的政党政治,却不幸殒命于奸人之手,殊为令人痛心。“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无愧于他的誓言。
碧血丹心的刺客
徐锡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那个年代,革命还需要有不怕死的义士。面对实力强大的专制统治者,用行刺方式瓦解对方的信心,鼓舞革命人士的士气,成为仁人义士们的惯常选择。这条决死之路,诠释着一个时代的慷慨之气。其中,徐锡麟刺死安徽巡抚恩铭,温生才刺死广州将军孚琦 ,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首领良弼,极大地震慑了满清贵族们。
而徐锡麟不仅是一位刺客,更是安庆起义的领导者。在刺死恩铭后,率众与清军激战4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被捕。 翌日,徐锡麟被凌迟而死,心肝被清军士兵所吃,极为残忍。然而,立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徐锡麟,已经是“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了。
千古流芳的女侠
秋瑾: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革命须要有民众最广泛的参与。革命尤其不光是男人的事。对于逐渐接触了新思想的革命党人来说,女性参与革命成为理所应当。而最着名的女革命家,则无过于“鉴湖女侠”秋瑾。作为一名官宦家庭出身的“大家闺秀”,接受革命思想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的责任比男人要低,“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不仅如此,秋瑾还打定会牺牲的准备:“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徐锡麟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牺牲时仅31岁。
参与革命的女性又何止秋瑾呢?与秋瑾并称的同盟会女会员刘青霞,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加入刺杀团的方君瑛、曾醒等人,都是极为坚定的革命党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解放、是一场民主共和革命,也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慷慨悲歌的首义策划人
刘复基:同志速起,还我河山!
革命枪声的打响往往伴随着烈士的牺牲。谈起辛亥首功武昌起义,人们总是想到蒋翊武、熊秉坤们的豪勇事迹,但对起义中牺牲的人,则容易淡忘。事实上,武昌起义最重要的领导者,是在起义前牺牲的文学社成员刘复基。这位足智多谋、能够与别的组织和衷共济的文学社干部,是本次起义最重要的领导和策划。但起义前夜,为了掩护同伴暴露自己,与彭楚藩、杨宏胜一道英勇就义,是为武昌首义三烈士。
10月10日凌晨,临就义的刘复基见起义未发,焦急万分,便向围观者高呼:“同胞们!大家努力!可怜我这些遭虐的同胞呵!” “同志速起,还我河山! ”。是日晚,当刘复基呼声还回旋在武昌上空,战友们依照他亲手起草的起义计划鸣枪举义,告慰了烈士英魂。
以死唤醒国人的义士
陈天华: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革命还往往需要牺牲自己唤醒国人的义士。曾写下“要学那,法兰西,改革弊政”“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的陈天华,在日本目睹同胞争吵,被日本媒体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 ,痛感国人陋习难改,于是“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 ”。陈天华投海自尽,用自己的死让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
很难说,陈天华的自杀是否值得。作为《猛回头》《警世钟》的作者,活下去的陈天华或许对革命有更大的帮助。但从其五千字的《绝命书》来看,他确实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当时中华民族确实已到了不用猛药无法唤醒的地步。“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之谓也。
邹容: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革命还需要有敢于与统治者对话的人。1903年《苏报》案发。年仅18岁,出版了《革命军》,力陈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邹容被满清当局通缉追捕。然而,邹容却主动投案,希望能在公开审判中与清政府正面辩论,以陈革命之正当与当局之反动。此举自然得不到回应,但亦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两年后,邹容病死狱中,然《革命军》风行海内外畅销百余万册,成为清末影响最大革命书刊。
狱中,同样因《苏报》案被关押的章炳麟与邹容成了忘年交。章炳麟赞邹容“英雄一人狱,天地亦悲秋”,而邹容则回应“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18岁邹容对革命虔诚之心,感天动地。
自请坐牢的少年豪杰
所有的革命仁人志士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没错,如果没有人民对民族解放、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没有人民对革命的热情以及参与,那么革命终究无法完成,再怎么“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也无济于事。觉醒了的民众,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力量。
黄花岗起义烈士墓自由女神像
详见 http://view.news.qq.com/zt2011/gonghe/index.htm?pgv_ref=aio
腾讯历史 2012-03-08 01:59: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