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东方历史评论》姊妹刊——《历史学人》上市了! 这份双月刊由东方历史评论团队打造,是一份深度关注全球历史问题的精品系列读物,打破历史的时间、空间界限,全球视野采集内容和主题,让“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开阔每位读者的视野,启迪思维。 强盗资本家(Robber Barons),马修·约瑟夫森(Matthew Josephson)发明了这个词。大约是1934年时,他以此为名写了一本书,总结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美国“镀金时代”。 在整整半个世纪里,美国人卷入疯狂的金钱游戏,而一批巨富因此崛起。在石油业, 出现了洛克菲勒;在金融业,他是J·P·摩根;在钢铁业,则是安德鲁·卡内基。他们用一代人工夫,积累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他们是美国人崇拜,也是诅咒的对象。 1934 年似乎是一个恰当的总结时刻。华尔街已经崩溃,美国陷入大萧条,这个疯狂的金钱游戏被迫中止。一种新精神正在兴起,雄心勃勃的青年人涌入华盛顿,他们被 “新政” 的政治与社会理想吸引。而在约瑟夫森的眼中,这些亿万富翁可不是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全凭个人意志与能力的超人,而是残酷的掠夺者,非道德地、不成比例地占据了社会财富。 但“强盗资本家”这个词很快失去了它的道德谴责维度。在科技革命发生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他们开始被称作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代亿万富翁,是美国实力兴起的象征。他们还把自己的财富转变成社会进步的力量,建造了大学、图书馆、美术馆和基金会。 2014年10月的 《福布斯》杂志发布了新的中国富豪榜。马云、李彦宏和马化腾,分别以195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44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3个人。在一幅漫画上,他们3人的画像被并列在一起,做成对100元人民币戏仿的样式。 在获取财富的规模与速度上,他们与硅谷的同代人相似,但其在历史转变中的位置, 更与“强盗资本家”相似。他们都在中国巨大转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他们是中国这个“镀金时代”的国王。倘若你看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对于石油、铁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可以在对所谓BAT(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Tencent腾讯)令人生畏的崇敬中感到相似的东西。 你可以对他们心生怀疑,可以认定他们是“野蛮人”, 嫉妒他们所赢得的广泛关注,甚至排斥使用他们的公司所提供的技术。你可以期待今日的中国更像100年前的中国,而不是100年前的美国。在100年前的中国,舞台的主角是那些怀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他们似乎将在一个跃升入全球舞台,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中国扮演思想、批判和实践者的角色,重塑“传统中国”。 不过,在新的世纪物质与技术戏剧性扩张的第一个10年中,这个思想与批判的舞台没随之而起,反而萎缩了。这一代中国更敏感的心灵、更加敏锐的头脑,倒是和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家与记者十分相似。按照文学批评家拉泽尔·齐夫(Larzer Ziff) 的说法,他们是真正的“迷惘的一代”。在一个高度物质化、民粹化、迅速变迁的时代,他们发现自己被时代弄得疲于奔命,不能像之前的文学前辈一样生活于一个自足、典雅的文学氛围中。他们在这个生机勃勃却常常粗鄙不堪的时代里焦躁难耐,缺乏才华与耐心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这一代人几乎都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了,他们的可怜探索只能等待日后的历史学家挖掘。 以BAT三家公司为代表,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的确在诞生。如果沉浸于习惯的政治与道德视角,今日中国的一切都将限入停滞甚至倒退。但倘若换上另一个视角,你的确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独立、自由的群体的出现。社会进步,不再是习惯性的那股孤立知识分子与僵化政权、冷漠的公众间的紧张关系(19世纪的俄国知识人创造了这一传统),而变成了更多样的社会力量的制衡。 在本书中,我们探讨了中国与亚洲正在发生的巨大的财富故事,美国则是这个故事的参照背景。在接下来的系列出版物中,我们力图为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寻找它的全球背景及意义。 目录 专题|Topic 强盗资本家诞生前夜 黄金时代还是镀金时代? 亚洲的“爆炸式转型” 我们正经历移动商业革命 原教旨主义经济学 重塑平等社会 访谈|Interview “异国感”作为历史 影像|Photos 钢的城 随笔|Essays 韦伯,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汉学家的骑士精神 面向未来的计算 群体的亲密关系 被误解的基因 回路聆听:音乐片、曼波和华语世界的20世纪60年代 书评|Reviews 历史学人书情 到希拉里为止的伟大主妇们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有:《冷战五书》、《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等。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生于北京,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着有《革命》(四卷)、《开卷有疑》、《忍不住的“关怀”》等。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研究方为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化史等。代表作有《1898年中国故事》、《晚清二十年》、《1911年中国大革命》等。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湖南衡阳人,1977年出生。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的传播媒介与知识群体之互动等。着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等。 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J. Evans),剑桥大学近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代表作有: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1933-1939等。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若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着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中国史研究专家,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着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书,代表作有《追寻现代中国》、《王氏之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等。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燕京学社社长。1948年生于上海。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方向包括: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美国的中国问题等。代表作有《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华工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等。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生于1933年9月,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着称,其后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代表作有:《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现代中国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等。
东方历史评论 2015-08-23 08:53:0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