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嘲笑如今的创业者?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本文来自:哈佛商业评论

作者:沃尔特·弗里克(Walter Frick)



今天,任何人都能开创一家技术公司,创业成本远远低于从前。此外,蓬勃发展的风险投资产业、数不胜数的天使投资人以及类似Kickstarter这样的众筹网站都使公司更易于获得资金。


然而,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赞颂科技业先驱,而嘲笑和轻视如今的创业者?这种差异从何而来?一种解释是,历史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只留下伟人的印记。这也许是答案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AMC出品的新剧《奔腾年代》(Halt and Catch Fire)第二季讲述了个人电脑诞生的故事。剧中主人公鼓励他的两位下属,不要在乎最近碰的钉子,继续开发新一代个人电脑。“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是非理性的一群人,”他继而引用萧伯纳的一句名言,“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


这句话完美阐释了我们对“科技的过去”所持有的态度。回首过去,我们看到的都是旧习终结者和超级天才。但是一旦将电视剧剧情快进30年,进入HBO连续剧《硅谷》中,我们就会发现,今天的科技创业者被塑造成完全不同的形象。剧中的创业者更在意只用一个周末编代码就能实现的创意,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创意。其中一个创业者终于熬到把公司以两亿美元卖给谷歌的那天。他说:“我们通过最大程度重复使用和扩展代码,构建起优雅的层级体系,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些电视剧确实存在虚构成份,尤其是刻意拙劣模仿了《硅谷》。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过去的创新心存景仰,但是对今天的许多科技产品表示不屑。这种差异真实存在,最近出版的几部非虚构作品对此也有体现。




让我们以两本书为例:迈克尔·马龙(Michael Malone)的新书《英特尔三杰》(The Intel Trinity)记录了英特尔公司的历史。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创新者》(The Innovators)描绘了那些一手开创计算机产业,从而改变世界的先驱者们。这两本书都讲述了英雄事迹,比如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在书中例举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的故事:1971年10月,这位传奇工程师兼创业者邀请亲戚到加州参加家庭聚会。在驶向旧金山湾区的一次大巴之旅中,他大胆预测自己公司的产品将产生的影响。他高举英特尔全新的4004 微处理器说:“这个东西将改变世界。它将给你们的家庭带来巨变,你们每个人都将拥有电脑。你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切都将以电子形式发生。”


当然,诺伊斯的预言成真了。诺伊斯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还有马龙和艾萨克森笔下的其他人物确实创造了我们的未来。因此在回顾这些人物时,我们无疑心存崇敬之情。


然而,在吉迪恩·刘易斯-克劳斯(Gideon Lewis-Kraus)最新的电子书作品《无路可退》 (No Exit)中,作者以内行视角描绘了今天硅谷公司平淡无奇的创业历程,毫无任何鼓舞人心的情节。该书围绕一家名叫Boomtrain的初创公司展开。公司创始人不乏创业热情与能力,尽管公司成功机率很小,他们仍然坚持宣讲,不断颠覆自我。但是这本书的问题在于,这些创始人和他们的公司没有任何亮点。他们来自一个创业孵化器,而非实验室或车库。他们聚焦于可行的商业模式,而非科学研究或发展。他们显然没有要改变世界的意思。

尽管今天科技进步迅猛,我们仍然很难摆脱一种感觉,那就是与20年或30年前相比,今天的产品与服务显得渺小很多。公司的员工数量越来越少,企业很少能够在基础或应用科学范畴中实现突破。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创业的大规模平民化。


这种现状是好是坏还不得而知。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回顾今天的科技界,尤其是硅谷时,我们可能视之为不成熟、只产出不实用甚至可笑创意的地方,与颠覆性技术没有丝毫干系。或者我们可能发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业点子与当年微芯片或者个人电脑的发明不分伯仲。当今的技术英雄,比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彼得·泰尔(Peter Thiel)、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有一天可能会与英特尔的诺伊斯和摩尔齐名。差别在于,前者被一轮又一轮模仿者围绕,而这些模仿者不会也不想改变世界。


康欣叶 |译 时青靖 |校 万艳 |编辑





进步主义 2015-08-23 08:50:15

[新一篇] 10個iOS開發常見錯誤,你中招了嗎

[舊一篇] 程序員英語學習三部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