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万丈长 文武全才的诗仙--李白(图)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李白诗作《静夜思》。(网络图片)

李白(西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六十二岁卒于肃宗宝应元年。李白自幼博学而才气纵横,一生创作不少无人能出其右的诗文,因此享有“诗仙”、“谪仙人”、“诗侠”、“酒仙”等美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李白与杜甫齐名,后世称为“李杜”。韩愈曾于《调张籍》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文宗曾下诏封“李白诗歌”与裴旻剑舞及张旭草书并列为当代三绝。

李白尚未有定论的籍贯与扑朔迷离的凄美死因,令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为盛唐诗人之一的李白,精华岁月是于唐玄宗时期度过。李白喜爱四处周游名山大川,他自二十岁以后,即开始于蜀中游历。他曾漫游于洛阳、安徽、江苏、浙江、太原、金陵、扬州、湖北等地,攀登泰山、峨眉、庐山、青城等名山,几乎漫游尽了半个中国。李白云游的经历与豪放不拘的性格自其诗风清晰可见,他凭靠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与才华,写下不少题材广泛、清新俊逸、意境殊异且脍炙人口的诗文。

太白星下世  诗文剑术全才

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星(长庚星)落入怀中,惊醒后,当晚即生下了李白,故认为此子为太白星的化身,随后取名为白,表字太白。《宣和书谱》有相关记载:“李白字太白,生于巴蜀,弥月之初,母梦长庚故图以取名。”

李白约莫于五岁时,便随着父亲李客迁居蜀中。李白自幼天资聪颖,异于常人,当他父亲教导他诵读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他一读即能领悟。年少时期的李白即阅读诸子百家、古乐府、楚辞等作品,他学习的范畴极为广泛。少年早慧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写给宰相张镐的诗中,亦曾自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十五岁的时候,即能写出一手的好文章。二十岁时,至蜀中担任地方官的苏颋,曾对李白的作品大力称赞,认为他将来必有所成就。五代后周的王仁裕于《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亦对李白绝佳的写作才华有所赞誉:“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李白不仅吸纳多方思想与知识,还四处游历增长见闻,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诗人。此外,他还是一位喜爱舞剑的剑术家。李白年少时即开始习剑,他自五岁至二十五岁这段期间,便同步识习诗文篇章与剑术。最初授与他剑术的即是身为失意文人的父亲李客。李客时常于晨起后,舞动祖传的龙泉宝剑,李白受之薰陶,因而自小也喜爱舞动龙泉宝剑。李白生平总是“剑不离身”。

据悉,李白曾拜传说中的“赵处士”为师,剑艺日渐精湛之外,更令其豪迈、侠义情怀更为显露。《新唐书•列传》曾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唐代文人魏颢《李翰林集序》一文,亦言:“少任侠,手刃数人。”《宣和书谱》则记载:“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佩剑显示着身份,同时是一种尚武精神的表现。同时兼具着博学的知识与精湛剑术的李白,可谓是文武全才,而他本身有着满腹报负与志向尚待实践,莫怪他于三十四岁时于《与韩荆州书》中,向韩朝宗自我推荐道﹕“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李白还曾投书予剑舞同样被唐文宗誉为三绝之一的裴旻将军,传递欲拜裴旻将军为师之意。唐代文人裴敬曾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一文道:“又尝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

李白喜爱舞剑,“剑”在他的心中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自他的诗文篇章,能够看出“剑”的鲜明形象赋予他源源不绝的灵感。如:“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郎》)、“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酬崔五郎中》)、“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壮心愤,雄心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侠客行》)。

在李白倚剑抒情、寓志的诸多诗篇中,随处可见他将自身的侠客英姿、豪气性格烘托得极为出色,使得字里行间尽显剑气如虹、豪气万丈的气概。

磨铁杵成针之喻  激励李白奋力求学

根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虽然李白天资聪慧,但是相传他于象耳山中读书时,曾经在未达学识成就时,就想要放弃继续追求学问。当李白渡过一溪河时,发现有一名老妇正在一旁磨铁杵。好奇的李白便走上前去询问老妇,为何要磨铁杵。老妇答道:“要将铁杵磨成针。”李白从中悟到,学习知识就如同将铁杵磨成针,必须得具备耐性与恒心。体悟此理的李白决定归返,继续努力求学向上。

李白写《吓蛮书》 杨国忠捧砚 高力士脱靴

身为旷世奇才且具不凡剑术的李白,有着许多生平小故事。例如,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记载着:李白书写了令番使震惊的《吓蛮书》,以及在书写《吓蛮书》之际,还设法缔造让太师杨国忠为他捧砚,太尉高力士帮他脱靴的有趣情景。

话说,有一日番使帝国书到,众臣面对鸟兽之迹,全然不识一字,只能如实启奏唐玄宗。玄宗大怒:“三日,若无人识得此番书,一概停俸;六日无人识得,一概停职;九日再无人识得,一概问罪。别选贤良,共扶社稷。”所幸,贺知章得知李白能够辨识番书,便于次日保奏李白,可读番文。唐玄宗即刻钦赐李白进士及第,着紫袍金带,纱帽象简见驾。

随后,李白进宫,并于天子面前将极具挑衅的番书翻译出来。当文武群臣面对此番书,只能面面相觑,无人怀良策敢应敌时,李白从容出面,愿意于来日在番使的面前,回复番书,让番国可汗拱手请降。唐玄宗听到李白如此自信的回答后,龙心大悦,立即拜李白为翰林学士,并赐酒畅饮。次日,唐玄宗宣李白上殿、番使入朝。唐玄宗命设七宝床于御座旁边,取来白玉砚、像管笔、独龙草香墨、五色金花笺,尽数排列供李白拟诏。

当玄宗赐李白近御榻时,李白奏道:“臣先前入试春闱,遭到杨太师批落,高太尉赶逐。今日见到二人,臣的神气不旺。请圣上吩咐杨国忠为我捧砚磨墨,高力士帮我脱靴结袜,臣方能神清气爽,进而举笔草诏,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唐玄宗正处于用人之际,只愿宠之以殊礼,唯恐拂逆其意。因此,便传旨命握有权势、气焰高涨的杨国忠与高力士两人必须得顺从李白之意。于是,在圣旨令下,即塑造了太师杨国忠帮忙李白捧砚磨墨,太尉高力士替他脱靴结袜的有趣画面。

李白的《吓蛮书》果然不凡。当李白语音铿锵地将之朗读后,番使吓得面如土色。番使辞朝之后,亦询问读诏者是何许人也,当多大的官,竟让太师捧砚,太尉脱靴。贺知章回之:“太师大臣,太尉亲臣,不过是人间极贵。读诏的李学士,是天上神仙下凡尘!赞助天朝,得以享此尊荣。”番国国王见过《吓蛮书》后,大惊。认为天朝有神仙相助,无法与之为敌。随后写了降表,愿意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李白除了曾书写令番使不敢小觑的《吓蛮书》、以太师捧砚磨墨与太尉脱靴结袜的要求,显露狂傲的独特性格之外,他还曾慧眼识英雄,解救当时尚未成名、因为犯了过错而差点遭到处分的郭子仪。

当时已负天下盛名的李白,想不到自己主动解救郭子仪的这一段经历,其实也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了另一段善缘。话说已经成为永王李璘的幕僚的李白,在遭遇永王谋反失败,他亦随之受累,面临遭判死刑的命运时。

当时已成为元帅的郭子仪出面,喝退军士,亲解李白的束缚,请他上座。郭子仪感谢李白昔日的恩情之余,还连夜修本、奏秉天子。除了追叙李白昔日书写《吓蛮书》的功劳之外,还帮他辨冤,力荐此人实具奇才可用之。最终,郭子仪以身家性命为李白担保,让李白的死刑得以改为流放,保住性命。

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因担任官职而有所更改,自他与唐玄宗的对话可见一斑。北宋王谠《唐语林》有记载:当唐玄宗要李白试着比较当朝与天后朝代时,李白答道:“天后任人,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唯取其肥大者;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虽然,玄宗听完李白直率且坦白的回答,仅大笑一番而已。但是,李白不愿为了官位而尽说阿谀奉承的好听话语、不会因为面对龙颜而随意屈身的姿态,亦令人觉察他与宫廷的不相容,也更加强烈衬托其畅游于山水之间所呈显的傲然自得。


 


予新 2015-08-23 08:49:48

[新一篇] 韓寒:世界就是這樣,好馬配好鞍,萬物都會自然歸位

[舊一篇] 梁培恕:中國是一個虛弱的大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