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本文编译自风投机构A16Z的合伙人Benedict Evans的博客。 在我看来,Google是一个大型的机器学习引擎,已经积累了15年数据。Google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基础的引擎做好,搜集到数据并把它们呈现出来。网页搜索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Google的搜索广告、Gmail和地图等业务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做的业务延伸。 近几年,Google集中了大量计算机和数据科学家,在研究所需基础设施上投入巨资,利用源源不断的新数据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并开发出的一系列实验性的产品。这些尝试也都是在验证其是否符合Google的发展方向。 Google就像是一条鲨鱼一样,在遇到一个新机遇的时候,要亲自咬一口,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胃口,如果是就继续走下去,否则就吐出来,放弃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失败的项目:比如电台广告,本应是个好机会,但是挖掘数据的难度太大;比如Google Health,涉及到太多利益相关方,众口难调,也没有成功;比如社交领域的Google Plus,Google有着入门所需要的技术,但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将其发展壮大;比如Google Reader,产品不错,不过发展前景太小。 但在不断的试验中,也涌现出来一批非常适合Google的核心技术的项目:比如Google地图,乍一看地图跟网页搜索和PageRank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其发布十年后的今天,在移动化的浪潮中,地图产品的想象空间无疑是巨大的。Google正在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同理,这个项目看起来和搜索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利用到Google特有的优势——数据和机器智能(至少Google是这么认为的)。 Android也是Google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初,Android只是一个入口,让人们能够使用到Google服务,它的存在主要为了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避免微软、苹果等第三方系统把Google服务排除在外;二是进一步刺激全球网民数量的增长。 现在,Android在这两个目标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Android发布前,全球只有15亿网民,多是一些家境殷实,使用电脑上网的人群;短短几年间,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四五十亿普通智能手机用户。而在手机市场份额方面,虽然苹果占据了前15-20%的高端市场,但是Google抢占了剩下的大部分市场,而且很多iOS用户也使用Google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以利用Android收集更多的数据。当你在Android手机上登陆Google账号时,你的手机就能知道你什么时间在哪里搜索了什么,什么时候打开了Google app;也知道其它人在什么地方搜索过同样的内容以及他们随后做了什么(Google现在规范Android的UI、限制第三方开发的Android版本就是为了确保自己对这些数据把控)。在计算机界有句名言:“不要让计算机询问该做什么,让它自己找出解决方案。”智能手机的各种传感器和新功能大大提高了Google自动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所以说,Android在手机和呈现数据方面对Google大有脾益。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建立起新的app生态系统,切断了Google与很多数据的联系。 过去,我们上网基本上只能通过网页。在这种交互模式下,Google可以抓取网页内容,提供链接索引并通过出售广告位盈利。但是现在,app模式切断了Google的数据来源,各种app中信息是不透明的,Google没法抓取据。比如用户不能通过Google搜索到点评应用Yelp中的数据了,用户在移动端使用这些数据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而Google却没法满足他们。 这种割裂也是为什么Google(还有Facebook)追求深度链接(deep links)的原因,可能也是Google把Chrome OS当作其备用移动平台的原因。Google在这里面临矛盾就是: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它是应该尽力把内容保留在网页端还是应该接受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新模式。 实际上,拥有一个以app为基础的移动操作使得Google面临着更大的矛盾。Google做新产品时,应该为活跃度更高的iOS先开发应用吗?Google要为亚马逊Kindle Fire这样第三方深度定制的系统开发应用吗?这些平台一旦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难道不会削弱Google对Android的控制吗? 在这个问题上,Google内不同部门的产品经理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地图部门PM想要在iOS和Kindle等各个平台上都保持良好的体验,但是那些想要保持Google对Android控制的人就不这么认为。有着不同诉求的产品经理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这是一个经典的“战略税”(strategy tax)的问题。当一个产品的功能和公司整体战略矛盾时,你是抛弃这个功能(为公司的战略交“战略税”),还是调整公司的战略呢?历史上很多大公司遇到过这个矛盾,微软旗下Office的Mac版本和苹果iTunes的Windows版理论上对公司的核心产品都有损害,但从整体战略来看,为对手平台开发的这两款产品也都是正确的选择。Google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搞清楚哪些产品机会有限,哪些是符合整体的战略。 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法国学者Pierre Bayard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叫作《如何谈论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在他看来,有没有读过一本书并不是了解书中内容的关键,如果对比一本20年前读过且一知半解的书和一本你没读过但是最近看过3篇书评的作品,你会发现实际上你对后者了解更多。书分很多种,有些你读过且完全理解的,有些你读了但只能记住一部分的,还有一些书你根本不记得自己读过或者只了解主旨大意。读过一本书和了解一本书并不必然相关。 同理,Google对平台的控制和对数据的获取并不是必然相关的。假设有两个人,一个用着Google“官方”出品的Android手机Nexus,登陆了Google账号的人,Google可以“完全地”获取这个终端设备数据,但他却住在偏僻的郊区,开车只去单位和个别商店,从不使用Google Calendar,每个月只打开一次地图,每周只收几封Gmail邮件。而另一个人是住在大城市20多岁的年轻人,使用iPhone,没有登陆任何Google账户,但是他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好几个小时,经常使用Google地图(可能是内嵌在其它应用里的),经常使用搜索。那么问题来了,Google更希望找到那种用户呢? 再来假设一个场景,一个缅甸农村地区的农民花30美元买了个Android手机,只能付得起每月50M的流量费,那么Google能为这些用户提供多大的价值?或者反过来问一个俗套的问题,这些用户有多大的广告价值?为这些用户提供服务难道会比为Apple Watch开发Google Now应用还重要吗? 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字搜索框、一个网页链接索引这么单一了,用户也不单单是中产阶级家庭了。用户是多种多样的,设备类型也有成千上万。因此,Google不应该把不同终端的业务、不同渠道的数据分开来看,而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 IE曾是微软王牌产品,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微软只认自己的Windows平台,最终导致了产品的没落。如果Google在开发新产品时也一定要固守自家的产品和渠道,可能也会重蹈微软的覆辙,固步自封只会错过各种新的机遇。Google所要坚持的还是“搜索”,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开疆扩土,至于为哪个系统做开发、PageRank如何,都是次要的。 本文编译自:ben-evans.com
36氪 2015-08-23 08:49: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