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陈丹青:五零后一代是由苏俄文艺喂大的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由腾讯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的腾讯·商报“华文好书”评选活动日前揭晓出炉,并将于1月7日下午在京举办颁奖活动。共有文学类10种、社科类10种、商业类10种、生活类10种、童书10种,总计50种图书获2014年度“华文好书”殊荣,榜中榜“华文好书·原创10本好书”同时推出。其中,陈丹青所着《无知的游历》和张新颖的作品《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均在“华文好书”榜单之上,以下为两位好书作者得知作品获奖后的一些感言。


陈丹青《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 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推荐理由:陈丹青的首部游记作品,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不但是独具韵味的游记,更是精美而独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陈丹青获奖感言:

谢谢腾讯·商报赏给《无知的游历》一个奖。

我还要谢谢《华夏地理》杂志前主编叶南赏我去三国游历的机会,也谢谢他任我随便怎样写,而且不删一字。其中俄罗斯那篇写得比较用力,五零后一代是由苏俄文艺喂大的,但凡读过几本书的,都能说出托尔斯泰等等名字,但不知七零八零后年轻读者是否有感觉。

我到中年才后明白:苏联不是俄罗斯,而俄罗斯弄出一个苏联,苏联呢,结果弄出新中国。这是说来话长的事,我所以结结巴巴写了这篇很长的游记,说到关键处,吞吞吐吐,没讲明白,也不敢讲明白。

最近正在读英国人详确记述1917后苏联人民生活的《耳语者》,这才是本大好书,给一百个奖也不够,不知道评审家们读过没有?


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张新颖 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月版

推荐理由:与此前众多沈从文传侧重1949年之前大大不同,该书不仅写了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写了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


张新颖获奖感言:

《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本书,出版几个月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翻翻,不期然地产生出一些新的想法,这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我在写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的东西,慢慢地体会到了;写的时候没有明白的事情,会慢慢明白。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是大于写这本书的人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状态;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它和你一样大,或者比你还要小一点,恐怕不是很好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把沈从文的世界,限制在一个研究者或者传记作者个人的世界里面,那就可能非常不妙。所以回过头来,我会有点感谢自己这样一个笨的写法,尽量地呈现沈从文这个人他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至少表面上不那么急着用我自己的想法、观念来解释他、判断他。那样做可能写起来会比较痛快,读起来也会比较痛快;但是那样做的话,就存在着把这个人缩小、定型、标签化的危险;限制住了,就丧失了开放性——向更多更深的理解开放。最重要的还是对象本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保存,进而发现、发掘对象本身的丰富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没有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观察、他自己的想法,他又如何能够知道要保护、保存什么?他又如何去发现、发掘?他更如何形塑出一个贯通的形象、一个完整的世界?换句话说,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呢?诚然如此;不过我还是想说,这个内在的自我,还是保持、隐约在内含的状态比较好;同时,这个内在的自我更要自始至终保持其开放性,有自我而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要害怕别人说你没有见解,没有思想。

一部长篇的叙事作品——传记当然是这样的作品,叙述者必然有内在的叙述冲动,并且应该把叙述的动力充实、保持、发展和丰富到最终,否则,一开始就动力不足,或者中途涣散,都会使得作品无精打采;但是,内在的冲动即便很强烈,也应该自觉加以限制,不致酿成感情的泛滥和思想的恣肆,这同样会毁掉作品。有叙述的激情而节制、内敛,甚至隐藏,叙述饱满而不张狂,才有可能使得叙述本身的意蕴不受伤害。叙述本身可以产生出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叙述者内在的自我应该致力于扩充这个空间,而不是让自我表现的冲动把这个空间压扁。

如果我们把沈从文后半生这么漫长时间的经历看成一个故事的话,这个故事不是一条单一的线,它是多向度的,立体的,有很多层次叠加融合在一起,读这个故事的人,领会到一层,就能明白一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可能还会领会到另外一层。虽然这本书是写完了,但是我明白的过程还没有完。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43:37

[新一篇] 似水的月光----我走過的2014

[舊一篇] 太陽照常升起,悲傷依舊綿延┃王海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