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我的文笔太工科男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在与全球最大的科幻文学出版机构Tor出版社长达14个月的谈判之后,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英文版11月11日在美国发行,这也是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中国科幻长篇。


《三体》英文版封面


文 | 新京报记者 李昶伟


翻译很顺畅,“我的文笔实在太工科男”


11月21日,刘慈欣出现在2014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为《三体》英文版和他其他作品做签售。据《三体》英文版海外推广的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方面负责人介绍,《三体》英文版第一部、第三部由美籍华裔科幻文学作家刘宇昆翻译,第二部由对中国科幻极其痴迷的周华翻译。刘慈欣对译者赞不绝口,表示这几天英文版面世后一直关注亚马逊上的评论,很多是夸刘宇昆的翻译很出色。刘慈欣说翻译过程中和译者沟通很多,主要是沟通细节,特别是和中国有关的具体细节。“翻译的过程很顺利,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我的文笔实在太工科男。翻译我的东西肯定和翻译莫言的东西是两个极端。”


下午举行的“中国原创科幻作品走出去之路的探索”论坛上,刘慈欣以“科幻的才是世界的”为题作了十分钟的演讲。演讲虽然只有十分钟,他对于“中国科幻文学与世界”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很清晰。



最期待有一天科幻不问国别出处,只是小说本身


刘慈欣说,以前的中国文学,都是把中国的现实和历史展现给外部世界,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和展望很少以文学的形式介绍给外部世界。不久之前,世界的未来好像与中国的关系不是太大,至少在我们科幻的想象中,那个时候中国似乎处于一种世界的边缘,老大是前苏联和美国。但是最近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崛起,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在决定人类未来的分量上是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学势必要表现这种趋势和状况,最适合的工具就是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因为在科幻文学中,人类往往以整体出现,而不是某一个种族。” 刘慈欣认为,也因此,科幻文学本身是最有可能被全人类各种族共同了解的文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刘慈欣表示自己很期待有一天,中国科幻文学被美国和西方读者读到,它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最终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写的,而是因为小说本身,“这是科幻文学输出的最高境界。”



国外科幻文学界和我们面临的问题很相似


“西方科幻文学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科幻文学面临的问题也很相似。”刘慈欣说,早在《三体》出现以前,就和国外的同行讨论过很多共同的话题,也发现美国科幻界关心的很多问题,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和我们的都很相似。“


比如,科幻小说发展越来越远离坎贝尔(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领导者)定义的科幻,离科学越来越远。由想象、创意支撑的科幻文学,变成更为后现代、更文学化的东西。有人认为这是科幻的进步,但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科幻的灵魂在消失,科幻中那些的最核心的,使科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学体裁的东西正在消失,这很可能会导致科幻本身的消失。”


《三体》中文版封面


江晓原:刘慈欣的小说“既不慈也不欣”


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对《三体》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三体》置身于国际科幻作品群中毫无愧色。江晓原表示自己看到《三体》很早,看的过程中老想到两部国际科幻界鼎鼎有名的作品,一部是阿西莫夫前后写了十几年的《基地》,另一部是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估计同时看过这几部作品的人很少,但是如果三部作品一起看的话,你们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不仅‘毫无愧色’,而且各有千秋,异曲同工。”江晓原说,就对人性拷问的力度上,刘慈欣甚至超过了那两部。“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表现得温情脉脉,到了大刘那里是严刑逼供,既不慈也不欣,小说中他很残酷。”


回答提问时,有人问刘慈欣他心目中最值得向外推介的是谁的科幻小说,刘慈欣说是韩松。“坦率讲我就是一个科幻迷,我是为科幻而科幻,但韩松的小说,你会发现他是用一种奇特、诡异的方式看现实。”江晓原老师坐旁边说,刚才他脑中想到的也是韩松。“但你知道韩松怎么评价你的《三体》吗,他说,看了《三体》,我们这些就不叫科幻小说了。”


在论坛现场,面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以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站计算机工程师身份的他是否如近日网上公布的,已经离开发电站专职写作?刘慈欣没有正面回应,他说,“在哪上班,我都是以科幻作家的身份面对大家,我不管在哪儿上班或者不管上不上班,都会认真写科幻小说。”


────────────

附:刘慈欣发言实录

────────────


口述 | 刘慈欣


关于文学的输出,我们一直说的话是,“本土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科幻文学来说,也正确也不正确。 首先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它本来的意思是越有民族特色的,越能顺畅进入其他国家,并得到外部世界认同,也就是说我们输出的文学要具有中国特色。具体到科幻文学,这种说法也能说它是正确的。那科幻文学保证它的中国特色在哪里?这要从三个层次来谈。

     

首先,比较低的层次讲,为什么美国人要看中国科幻小说呢?可能他们就是想知道,中国的科幻小说是否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反映他们从主流文学或者其他文学中看不到的东西。总结来说就是把科幻当作独特角度,展现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种心态我觉得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心态。

     

第二种心态是比较高层次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科幻文学中间表现中国人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也在科幻中表现中国人对宇宙外部世界的情怀和看法,同时在科幻中表现中国人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比如灾难、世界巨变,以中国文化的基础做出的判断和反应,以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以前的中国文学,都是把中国现实和历史展现给外部世界。那么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很少以文学的形式介绍给外部世界。因为还在不久之前,世界的未来好像与中国的关系不是太大,至少在我们科幻的想象中,那个时候中国似乎处于一种世界的边缘,我们在科幻中谈到未来,真正决定未来的是世界上强有力的力量,比如前苏联或美国这样的国家,而中国是边缘的。如果这个时候在科幻小说中出现把中国作为未来主要力量的角色,就会产生一种很不可信的状况。但最近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崛起,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在决定人类未来的分量上是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学势必要表现这种趋势和状况,最适合的工具就是科幻文学。

     

第三个层次是科幻文学最高的层次,首先要认识科幻文学与其他文学的不同之处。科幻文学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学,因为在科幻文学中,人类往往以整体出现,而不是种族。科幻文学中的大变革、大灾难是整个人类的大灾难大变动,而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的某个种族的大灾难、大变动。所以,科幻文学本身是最有可能被全人类各种族共同了解的文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中国科幻文学被美国和西方读者读到,它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最终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写的,而是因为小说本身,这是科幻文学输出的最高境界。

     

在英文版出来后,我接受了几家美国媒体的采访,他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从什么角度反映中国现实?这很难回答,因为我写作这个书的时候没想过要反映中国的什么现实。他们又问,中国科幻文学如何反映中国的现实?这也是西方媒体最常问的。我个人的目的是从科幻中来,回到科幻中去。当然也有一些作者把科幻作为独特视角,反映中国现实,也有这样的作品。

     

我后来想了很长时间,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中国的科幻是怎么反应现实的。1990年代之前的中国科幻文学,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非常现实。以前的科幻文学有一种题材缺失,比如科幻中离现实很远的题材全缺失了:比如以前五十到八十年代的宇宙航行,很少有超出火星轨道的,超远程的宇宙航行是没有的;第二个,那个时候的中国科幻中极少时间旅行;第三个全球范围的大灾难也极少出现。这些题材为什么在1980年代前很少出现,不是因为禁止这种题材,而是因为离现实很近。

     

这种现象在1990年代后,在新生代科幻小说那里有了改变,中国科幻小说出现了空灵的、离开现实很远的、哲学主题的作品,它也开始思考人类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以至于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的终点是什么这些整个科幻界都关心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中国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开始不仅仅只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也把自己视为全人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变化是很深刻的。

     

所以回到科幻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中国科幻对现实最深刻的反映恰恰是我们远离了现实,或者说中国科幻文学远离现实的趋势就是对中国现实最深刻的反映。因为它反映了新一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思想方式。这一趋势也将深刻反映到中国科幻文学的输出,它可能更多展现中国人,不止是面向过去,更多面向未来的日益开阔的思想和广阔的眼光。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2:16

[新一篇] 2014年度好書回放 米蘭·昆德拉,再一次,《慶祝無意義》

[舊一篇] 新刊 中國插畫師生存現狀:沒有行業規范,只有以強凌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