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都是好学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德国,几乎每一所小学,都可能是最好的学校。德国人常常说,最好的学校就在家门口。很多人从来不选择学校,最近一所就行。


搬到这个小城的时候,女儿才3岁,我们就开始打听,最好的小学在哪里。我们很快得到了答案,并带女儿去参观。我们也顺便打听了一下最好的中学,也带女儿去参观。女儿似乎看到了她未来十多年的生活,也很高兴地告诉朋友。

接下来我们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中国,一个城区的好学校人所共知,无可争议。好老师、好学生和好资源都在那里,就看有没有机会把孩子送进去。在德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几乎每一所小学,都可能是最好的学校。而且,每一位家长告诉你的最好学校,往往都是自己孩子上的那一所。

先前我们选择的那一所学校,校长是市长夫人,活动能力较强,学校资源充足。有人开玩笑说,冬天里那所学校最温暖,因为它有足够的钱把暖气烧旺。更重要的是,校长非常有爱心,对每一个孩子,甚至孩子的家庭,都关怀备至。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说,这所学校最大的优势,是它较早地实行混龄教育。也就是说,两三个年级的学生,可能混在一起上课。这是德国正在推行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所学校更进一步,还让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上课。

三十多年前,我在中国一所乡村小学读书。那时候师资缺乏,学生人数也不多,于是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一个年级的学生听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我读到资料说,德国早年乡村小学也是如此。但是研究者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小看大,大带小,孩子们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回忆起来,混龄教育似乎的确是有趣的经历。女儿在幼儿园的混龄教育,也让她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是让她立体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各种年龄的小朋友建立了友谊。但是,对我来说,那毕竟是一段贫困的记忆。这种模式在德国也还没有普及,我颇为犹豫。

另外一位妈妈向我们推荐她女儿曾经上的一所小学,小巧而温馨,而且还有一位会说中文的老师。但是它离我们有点远。德国人常常说,最好的学校就在家门口。很多人从来不选择学校,最近一所就行。

我们还在继续选择,去参加了一所基督教小学的开放日。这所学校也非常小巧,和它的综合型中学连在一起。小学部分只有3个班,每个班不超过22个学生(一般小学按照法律规定每班不超过25人),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班大。来这里的人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彼此之间亲如兄弟姐妹。但是校长对我说,他们不以宗教背景选择学生,甚至有意多元化,还有穆斯林学生。学校的教室布置得五颜六色,如同幼儿园,还带休息室和祈祷室。

刚好有一位朋友是中学教师,我也向她打听。她说,德国的小学虽各不相同,但每一所都是好学校。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哪一所学校,而是哪一位老师(通常是一位老师教所有的课,而且带到小学毕业)。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一转眼女儿就5岁了,到了要决定明年上哪所小学的时候。政府给我们发来通知,指派了一所蒙特梭利小学。蒙特梭利教育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充分发掘孩子潜力而着称,但是对于这所学校的情况我不了解,它离我们直线距离不远但是经过的街道太多,而且我们已经决定选择另外一所学校。

也是一位中学教师,她告诉我说,她女儿曾经上过的小学乃本地最佳。这所学校的特点是要求严格,整个小城中最勤奋的学生都在那里了。女儿从3岁开始就喜欢上各种兴趣班,不让去参加还不干,我们只能认为她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了。而且,这所学校有120年的历史,我喜欢它的老式建筑。

2014年11月初,女儿去参加了这所学校的面试。老师把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带到隔壁房间。据女儿讲,老师拿出一本大书,上面画着一座城市,老师让她描述街道、汽车、红绿灯等。随后,老师要求画一幅画,她就画了一个小女孩,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老师出来说,女儿完成得非常好,可以确定是她的学生了。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后,正赶上课间休息,女儿发现好几个朋友都在这里上学。那些朋友有的来自幼儿园,有的来自她上的各种兴趣班。孩子们就像大人一样,带女儿四处参观,了解校园。这让我感到欣慰,同时也意识到这就是混龄教育的结果。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2:10

[新一篇] 陳丹青的知道和不知道

[舊一篇] 中國留學生應該感謝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