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人文:府学、状元及教育历史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苏州的人文,无锡是无法比的。。。。

苏州不仅在古代出了众多状元,到现代也是按人口比例计算出院士最多的城市。明清时期一共产生202名状元,苏州地区就有35名,占全国状元的比例达17%.创立于1035年的苏州中学,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就为这一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

  ●《苏州状元》作者李嘉球列举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教育发达、藏书丰富与家族影响这五条原因来说苏州盛产状元。总体来说,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吴方言地区成为国内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区,因此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学者汪琬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科举方面的优势主要在明清两代。

  ●从“千年府学”向“百年新学”,也就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刚开始的那一段——民国时期的苏州中学曾有炫目的成就。而现在苏州中学在推广倪振民提出的“主动学习模式”,在走集团化发展,有成就,也有争议。

  苏州府学千年

  2005年7月4日,苏州中学民国风格的行政楼上的电子显示屏幕上正滚动着一行红字:“热烈祝贺朱海一同学成为2005年江苏省高考状元”。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当晚六点,这个喜报就出现了。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35年的苏州中学,即将迎来“府学千年、新学百年”的双庆,在苏州中学的花园中,有一块1950级校友为双庆而捐赠的石刻,上面写着“求真创新、滋兰育蕙”八个红字。但是在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几周,没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个学校古老的历史,考分显然对多数市民更具有说服力。

  这天下午快三点时开幕的“苏州中学2005年高考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苏州中学校长倪振民感谢他的学生在高考中“实现了高三年级高考目标”,“扞卫了苏中名誉”,并向成绩最好的11名学生一共颁发了2万元奖金。苏州中学高三(3)

  班学生朱海一语文考了129分、数学146分、英语135分、化学145分、物理142分,外加她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参加过无线电测试比赛并获得过全国二等奖,获得了10分的加分,以707分的总分成为2005年江苏省理科状元。她得到了学校颁发的1万元奖金。

  在2005年高考中,苏州中学有省状元一名,在全省47万名考生前200名中有7人,考分达600分以上的有176人。苏州中学的这份高考成绩不仅让众多市民关注,也得到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的专门祝贺。

  苏州中学和苏州市官员对出状元的反应并不是最夸张的。在四川,今年6月24日凌晨传出该省高考文理冠军均出自内江六中的消息后,有记者凌晨3点半就去采访两名高考冠军和他们的家长、老师。内江市市长叶壮、市教育局局长李思明得知喜讯后,先后赶到内江六中表示祝贺。

  出状元、出成绩对多数家长、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是一次直接考查,事关学校在当地的声誉、上级部门的政策扶持等,因此不难想象各地学校对于高考成绩的重视。“这种现象,可以说与古代考中状元的情形有相似的地方,在那时候一个地方出状元,学校、地方官员和乡亲也是有一种荣耀的感觉,这里面有一种民间崇拜的因素”。着有《苏州状元》一书的李嘉球说,“实际上今天的很多方面能从古代找到影子,比如‘状元’这个词就使用到现在了,虽然现在各省的所谓‘状元’和古代全国性的‘状元’不是一回事”。

  追寻状元遗迹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曾记载学者汪琬宴客于府,席间谈论家乡土产,则粤有象牙犀角,陕有狐裘毛皮,鲁有绢丝海错,鄂有优质木材,而汪琬曰苏州土产只两样,一是梨园子弟,另一样为“状元”。

  汪琬是苏州人,他的话并非夸大,据李嘉球统计,自唐代开始科举,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苏州地区出了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而历代考中进士的多达2700多人。他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科举方面的优势主要在明清两代:“明清时一共有202名状元,苏州地区状元就有35名,占全国状元的比例达17%,苏州状元中不乏文震孟、翁同龢这样的良相诤臣,也有史学家毕沅与外交家洪钧等,祖孙状元、兄弟登甲、叔侄及第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才有姑苏文盛出状元的说法”。

  至今还能寻访到苏州状元的遗迹。明代天启二年状元文震孟的故居艺圃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处园林位于古城西北隅阊门内文衙弄的小角落里,林木交映的后院就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今天则只有导游一遍遍讲述他当年的经历了。

  位于南石子街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正在进行大规模整修,不久将对外开放。苏州民间称潘氏为“贵潘”,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其中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而清同治戊辰科状元(1868)洪钧的故居没有这样的好运,那里曾是一个存放垃圾车的地方。

  文震孟是文徵明的曾孙,可以说是诗书世家,而潘世恩则是官宦人家的代表,相比之下,洪钧则是另一个典型。洪钧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而他坚持求学,终于30岁状元及第,走上仕途。这时候他在悬桥巷27号建了另外一所宅地,今天是一所小学的所在地。他最知名的行为是光绪十三年(1887)起,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的外交大臣,还带着自己的夫人赛金花,这是另一段风流故事了。

  姑苏文盛出状元

  李嘉球称在苏州出现了这么多的状元决非偶然,他列举了经济富裕、教育发达、藏书丰富与家族影响的原因,来解释苏州为什么盛产状元。

  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江南成为国内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之一。李嘉球认为,“着名的大运河,就是由苏南浙北向中央政府输送粮赋的国家命脉,洪武中期,苏州府以占全国1/90的耕地负担了全国1/10的税粮,超过浙江全省,这就为文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苏州教育的一大转折点是北宋景佑二年(1035),名相范仲淹在此创建苏州府学,府学遂声名鹊起,这也是日后州县立学的开始。教育日渐兴盛,除府学、县学外,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和为数众多的社学、义塾和私塾,涌现了一批以严谨治学着称的书院,如苏州紫阳书院历代掌院共27人全为进士,其中有清代诗学家沈德潜、乾嘉名家钱大昕、近代改良家冯桂芬等。由于小城镇的发达,吴地书院数量之多也为全国之最,以苏州为例,吴县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随着文化世家的兴起和文化名人的涌现,刻书、藏书之风也日益兴盛。据《历代藏书家辞典》所载,仅苏州就有藏书家576人,“人文之盛,冠于全国”。

  “实际上在三国以前吴人尚武,唐宋以后才逐渐变化”,苏州民间的崇文重教意识也格外强烈,在苏州的明清老建筑里,往往能发现石雕和木雕上五子登科、高中状元的故事,五百名贤祠中的画像、街上的状元牌坊以及评弹中落难公子考状元的故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体到科考方面,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到“苏州地主家庭训练子弟适应科举制度之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为最高。”这一“技术性”,也就是所谓应试技巧和训练手段,这点仅从当时的“辅导教材”———时文选本出版的繁盛就可见一斑。当时为了给考生提供八股范文,有人把科考成功者的考卷收集出版,让考生模仿学习,逐渐发展成一大产业,书商便雇人收集以往的应试文字,加以选择乃至评点,印刷出版。当时江南出版的时文选本名声最大,“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如《儒林外史》中的马纯上(马二先生)、匡超人等,就是受雇于书坊的职业选家,当时曾有人痛心地说“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而他书一切不问”。

  除了考场上一较高低,家庭背景、宗亲关系、乡土情谊、师生关系等场外因素也影响科考名次。

  如晚清的文廷式是翁同龢的弟子,在他的笔记中记载,直隶人李鸿藻当权后,“直隶人及甲戌会试门生得意者居十之九”,而翁同龢同样竭力举荐自己的门生、亲友,李、翁二人“取材半出乡闾”。

  又比如康熙十二年,韩菼得中状元就和乡亲有关,韩菼因家庭贫困,到京师去寻找出路。康熙十一年到国子监做监生,做八股文有名于时,得到国子监祭酒(校长)徐元文(昆山徐乾学之弟)的照顾;参加顺天乡试,主考官是徐乾学。因与徐氏兄弟有师生之谊,康熙十二年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倪振民认为古代的教育“实行的就是精英教育。970年前苏州府学占地将近300亩,学生只有27人,都是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清代紫阳书院,学生也不过数百人“。而今天的中学动辄几千人,全国受教育人口基数更是庞大,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世纪性难题是:怎样在普及化教育的时代寻求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平衡?

  从“千年府学”向“百年新学”,也就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刚开始的那一段———民国时期的苏州中学曾有炫目的成就:当时先后在此执教的名师有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胡焕庸和油画家颜文梁等,就读的则有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中共早期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科学家钱伟长、李政道以及不久前逝世的作家陆文夫,还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和研究专家。

  而现在苏州中学在推广倪振民提出的“主动学习模式”,在走集团化发展。有成就,也有争议,有人认为苏州中学没什么可以骄傲的:“录取的是全苏州最优秀的学生!尖子生都被你们拔走了,有什么骄傲的?”从高考成绩来看,苏州中学和南通、扬州一些实行高强度作息制度、题海战术的成功“县城中学”比确有一定差距。而苏州中学的老师、学生多强调他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多元化的通道,全校660名考生中在高考前已被国内外着名高校提前录取和保送录取的超过80人。一个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在网上留言说“苏中给我们的最好的,就是把其他学校梦魇一般的高中三年变成我们今生最值得回味的三年。我同专业的同学里,有不少都是各省前100、前50名的考生,但别人的成绩是三年一周6天半,一天15个小时苦学换来的。”但也有家长觉得他们管理学生有点松,讽刺“主动学习模式”有如“放羊”,希望能更严格地管理作息时间和有更多的老师指导。在新学年的开头,在即将迎来“府学千年”和“新学百年”双庆的时刻,争论还在这所学校继续。

  ■链接

“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县之争

  在安徽休宁县城的街头,很容易看到“状元”这个字眼:“状元书店”、“状元食府”、“状元文化广场”,以至一个新楼盘也以状元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让“状元”在休宁有这般影响的人是胡宁和———休宁县县委书记,正是他2003年开始推出“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名号,谋划以此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最早推出“中国第一状元县”说法的是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志伟,他在1999年一篇题为《几多“第一”出徽州》的文章中提到休宁是“中国清代第一状元县”,他统计休宁在清代一共出了13位状元,为全国之最。江志伟说,1998年黄山出的一本书上就有类似说法。经过多方查访、考证,当地政府发现休宁从宋代到清代一共出了19个状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引起争议的是,休宁县自己统计的19个状元中有15人都“寄籍”外地,如汪绎、汪应铨、毕沅也出现在《苏州状元》一书中。


编者 2010-07-15 08:32:41

[新一篇] 朱大可: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

[舊一篇] 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