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的校勘感悟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经过约一周时间,终於把属於我那部分的《子弟书全集》校对完毕。巧合的是,这是我上次接手的那部分,经过学长们的复查,现又来到了我的手上。已经有了两次校对的经验,理应会有一些感悟。

第一次做校对工作是在暑假,由於是第一次做,刚开始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於可以真正接触有关古文献的实际工作,紧张的是面对陌生的工作生怕完成不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文体——评弹,繁体竖排,七字体例。学长嘱咐只需校正错误就行了,长官的命令果然是简约的。刚开始,我就按照校本逐字逐句查看清样,脑袋时而左晃时而右晃,仿似在观看一场快节奏的网球对打。时间久了,便觉得十分疲惫,而且,长时间地做同一工作,难免生厌。工作效率大不如初,校对的成功率也大打折扣。後来,我打开了唱片机,边校对边听着柔和的古典音乐,悠扬的乐声的确有助於缓解校对的劳累感。

俗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对於校对来说并不是好事。由於了解尚浅,便出现许多大胆的妄改。如“奸”与“奸”,因不明其区别,便妄把“奸臣”改为“奸臣”,弄权的顿变偷情的,令其罪状顿轻。一些当时习用的字,本应保留原貌,而我却把它们“平反”了。上述种种是知识性错误,属於根底浅的缺陷。而有些错误则是情商造成的,如出现的讹、脱、衍、倒,有不少错误就看漏眼了,劳烦老师学长帮忙改正,实在不该。还有一些错误是技术性的,如圈错字,如圈地般的擅自圈过了界;字写得入木三分,改错了的字难以擦去以致留下伤痕,等等。以上均是我第一次做校对的青涩之处。

经过第一次校对,得到一些经验,第二遍做就好一些。心里首先平静很多,同时也有掌握了一些方法。由於上次主要采用了对校,这次就先理校后对校。根据实际情况,这次校对,我分三遍完成,先理校,再对校,最後复核。第一遍理校,我把校字表记下来,先不看校本,而是去浏览一遍清样,凭语感从逻辑和组词上查看错误。先不看校本,可以省去一道工序,便於专心地从清样中找出文字上的错误。在查看的过程中,把校字表中需要改正的字也改过来,同时把没符合七行一句规范的句子标上号。发现错字,就只寻回相应的校本查看即可。第二遍对教,我把改了字的清样与校本两相对照,主要是确认第一遍所改的句式、文字、分段等是否完全正确。第三遍,我把所改的字都检查一遍,看是否有改错的,或字迹模糊的。古人云韦编三绝,我也翻了三遍,力争正确率为100%。

感叹道:任何事情都要熟悉才能生巧。

在校对中也不全是咬文嚼字。文本本身充满着美感。我所接手的那部分文本是属於魏晋到唐朝时期的故事。从魏晋风流到大唐盛世,字里行间,仿似进入了历史真实的画境。魏晋的《武陵源》,让我回想起《桃花源记》的意境,唯美,悠远,玄妙,奇幻;唐王朝的《打登州》等剧,让我仿佛看到了唐将披坚执锐的霸气。一段段昔日熟悉的历史故事,今又通过优美的文字再现。历史故事让我置身其中,优美的文字又让我出於其外,这种审美的确让人如痴如醉。有时候,我竟忘了在校对,把故事看完,方才醒悟。

果真是如某位名人所说,校对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做完校对,我又重温了一遍复试时让我魂牵梦绕的《校雠广义》。我这次看的,是王宣标师兄千叮万嘱要看的《校勘编》。

任何学科均有概论书籍概括论述其学科之源流与发展历程,校勘学也不例外,《校勘编》当是校雠学的概论。对於校勘学起源、界定、发展、功用,对於校勘工作的具体技巧与方法,《校勘编》均作了详细的介绍。其资料的丰富让人惊叹。

但深深打动我的,则是古人对於校书的态度。

窃以为,每种工作的背後,必然有一种精深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外在反映,就是对该工作的态度。古人校勘书籍,同样有一种精深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态度,深深地打动着每位传承者,且看以下例子。

“古人每校一书,先须细心紬绎,自始自终,改正字谬错误,校雠三四次,乃为尽善。……倘古人有误处,有未改处,亦当改正。明板坊本、新钞本,错误遗漏最多,须觅宋元板、旧钞本、校正过底本,或收藏家秘本细细雠勘,反覆校过,连行款俱要照式改正,方为善本。……所以书籍不论钞刻好歹,凡有校过之书,皆为至宝。”(孙从添《藏书记要》)

这个例子反映了古人校书的认真程度。细心紬绎,自始自终,校雠三四次方可。不仅校勘认真,而且,爲了保证文本的精确,执着地寻觅各种古今官坊本子予以校堪。经这样校勘过的书,才让古人满意。对於我们来说,认真已不容易,何况要跑遍各地访书寻本,大有“实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敬仰。再看以下这个不惜重金求得一字的例子。

敦煌卷子中有一首《菩萨蛮》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枰槌(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众多本子都把尾句的“日头”误作“月头”。潘重规为探真相,远赴重洋倒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探看,果真是把“日头”误作“月头”。因此,在《敦煌词话:一字万金》中潘重规这样写道:“惟‘日’误‘月’字,一字之差,便损伤了全体真美。我有幸得见原卷,证明了一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字,省去後人不必要的揣测和猜疑,似乎对优美作品也有了一分‘参与感’,心中自然充满无限喜悦。”以下他说此行的代价:“但一计算这次在伦敦小住,旅馆日租二十英镑,竟用去台币一万元。‘一字万金’,只说明我获见作品真面目的代价。至於文章本身,纵然是倒海量珠,倾山献玉,也不足评价它的身价了!”

远涉重洋,耗费万金,只爲还文本一个真相,这是多么让人倾佩的精神。类似的校勘学家有很多,刘向、章学诚、孙诒让、周亮工、俞樾、段玉裁、张元济、王念孙、钱大昕、孙德谦……他们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执着,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真相、揭橥事实谜团。他们用身体力行诠释了校勘学的精神,“他人读书,受书之益;子读书,则书受子之益。”他们真正配得上这个评价不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还留给後人一种让人敬仰的精神财富。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後学理应对他们表示向往、敬仰,乃至敬畏。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博学的知识,更是执着求真的精神。在中大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提出要对学术怀有敬畏之情。我想,只有敬畏,方可端正态度,方可严肃认真,方可取得成就。


三国小曹 2010-07-15 08:32:41

[新一篇] 特立獨行的人生態度

[舊一篇]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賞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