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的中国真实影像,67年前的开创与实践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未命名-1.jpg

1948(民国37年)年5月20日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举行的首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也是“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重大政治选举活动,选举方式为具有民意基础的中华民国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以下简称国大代表)参与投票的间接选举。


这次选举发生于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胜负基本决定时期,适逢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正、副总统蒋中正、李宗仁在政治理念上的不和,是次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性闹剧色彩。但是依照孙文“三民主义”的理论进行实践,堪称颇具开创性。按相关法律规定,本次总统选举的各项人事任职截止到1954年5月20日,但是49年国军于内战中失利,蒋中正当局“退守”台湾,使得其任职有效性两岸各执一词。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国民党认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总统(间接)民选。


——以上选自百度百科词条“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上海某投票站大门处的童子军



政府官员正向民众解释投票规则



一名工人正在投票



农村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一群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正在投票


市民踊跃投票时的情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直选



普通市民填选票投票



国民党党部秘书长吴铁城与南京市民一起排队投票



选民登记



蒋中正以普通国民身份投票,票选陈裕光氏


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初步完成宪法的草案,称为“五五宪草”,然而不久抗战爆发,制宪工作遂停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问题先后举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然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谈判联合政府失败后,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1946年年底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宪法。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三读通过,于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实施,中华民国至此正式进入行宪的宪政时代。


而五五宪草下草拟的《中华民国宪法》,原本政体设计上趋于总统制,但是经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华民国制宪总工程师民社党人士张君劢根据政协宪草决议案,将其修改为偏向内阁制的宪法,这种修改经过多番波折最终在制宪国民大会上得到蒋中正和国民党籍代表的认可而获得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又被称为“张君劢宪法”。


在总统选举方面,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虽然遭受中国共产党"叛变"的威胁,不过于中国国民党党内及中国政界仍旧维持一定影响力(蒋中正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党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在1948年4月20日早上的总统选举过程中,蒋中正当选第一任中国总统。在国大代表一人一票的秘密选举中,蒋中正以2430票的八成超高得票率,击败只获得269票的同党对手居正,并以绝对多数当选。


比起总统选举单纯,该届副总统选举较为复杂。在1948年4月20日副总统候选人登记截止前,共有李宗仁、孙科、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六人参选。其中前四位为中国国民党籍,徐傅霖属中国社会民主党,莫德惠为无党籍。


其中,由于蒋中正自己本身是军人出身,因此希望在副总统人选上,能够由文人出任,以平衡正副总统的角色形象。李宗仁出身武人,桂系的军事力量在历史上又多次与蒋不合,只会造成蒋日后的行政阻力,大力反对李氏参选。不过,因李宗仁在对日抗战期间颇有战功,且于政界富有人望,蒋中正终无法迫其退选。劝退不成后,蒋中正乃在副总统选举当中,全力支持国父孙文长子,曾任行政院院长,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长的孙科。


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为中华民国举行的首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选举方式为具有民意基础的中华民国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以下简称国大代表)参与投票的间接选举。该选举于1948年4月20日投票,选举地点则是在南京市国民大会堂。副总统选举虽同时进行,不过与总统选举分开计票,且并无与总统一起搭档的选举制度设计。


该选举采差额选举,且是首轮得票必需超过半数以上才能当选的绝对多数选举。在总统选举方面,中国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蒋中正以2430票的悬殊比数击败获得269票的同党对手居正,以将近八成的高得票率当选行宪后的首任中华民国总统。不过,蒋中正虽如预期的顺利当选,但是蒋所嘱意的副总统候选人孙科并未获得当选。


在经过四轮投票后,孙科以1295票比1438票败给了桂系军人所拥护的李宗仁。不久,选举中当选正副总统的蒋中正、李宗仁于同年5月20日在中华民国总统府(原为国民政府,行宪后由总统府继承)宣誓就职,不过蒋中正任期未满一年则因中国内战因素被迫宣布下野(民国38年(西元1949年)1月),辞去总统职位,但在“民国”39年(西元1950年)3月)在台湾省台北市(今台北市)复行视事,正式复任总统职务。


网载 2015-05-19 00:14:09

[新一篇] 閻錫山以“公道主義”對付“共產主義”

[舊一篇] 民國專題-《新周刊》陳丹青訪談:我們為什么懷念民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